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这道民生“必答题”,上海如何“走心”作答
分享至:
 (10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谈燕 2020-01-20 10:55
摘要:听得到“真心话”,听得进“吐槽声”,惠民政策才能真正“叫好又叫座”。

盘点今年“两会”最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群体,“一老一小”必然在列。

基于这样的现实:上海是全国进入老龄化最早、程度最深的城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500万,占户籍人口的34%以上。与此同时,诸多上海家庭的天平另一端,还要陆续面对三个“3”,即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问题,3至6岁幼儿“入园难”问题,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的看护问题。

“最牵挂的群体”“最柔软的人群”……在上海这样一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里,老人安享晚年与孩子健康成长,实实在在牵动着每一户家庭,在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占据着千钧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工作时,要求上海破题、解题的民生难题中,“老”“小”居于前二。

这是让广大市民群众揪心操心、放心不下的事,也是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用心用情做好的民生“必答题”。

牵挂“最柔软的人群”

过去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为“老”“小”分别召开了高规格的现场推进会,既有典型案例的实地踏访,也有现实情况的深刻剖析,更为政策举措的精准实施、落地落实作出全面部署,向全社会发出了强烈信号。

前不久公布的2019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情况中,关于“一老一小”的实事项目因其受益面广、普惠性强、显示度高,得到市民群众“点赞”。而在2020年度实事项目中,“一老一小”继续位列实事项目第一、第二。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一老一小”,给出清晰明确的目标。在“2020年主要任务”板块,关于“老”,就有“持续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新增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7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深化长护险试点,完善评估机制和护理服务。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至于“小”,则有“加强托幼一体化建设,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0个。深化中小学招生考试、质量评价等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600个”,均属沪上家庭最为关注、最为急需。

两会会场上,“一老一小”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重点。有委员因为自家父亲的养老难题投身为老服务行业,成为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推动者与疾呼人;也有委员遍访养老场所后呼吁给予失智失能老人更科学的评估、更精细的服务;众多来自街道、居村的基层代表说起所在辖区的“一老一小”,一打开话匣子就关不上,他们在一线,既是这些年为老、托幼实事项目的见证者,也是政策执行是否精准有效的“评估人”。代表、委员把自己长期“持续追踪”、视察调研的真实情况,写成建议、提案、议案,为上海做好这道民生“必答题”建言献策。

啃下“最难啃的骨头”

“一老一小”热度,在全城持续升温。而要保持热度不减、热力不降,光有热情关注还远远不够。这道民生“必答题”并非一时一刻、一家一户,牵系的是完整周期、千家万户,惟有持之以恒、用情用心。

事关养老、托幼的民生政策制定后,是否真的贴到心上、落到实处,老人、孩子乃至家庭成员都有感受度。如果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那么“眼见为实”“多听吐槽”则应成为政策执行的重要依据。一些代表、委员言辞恳切,不怕政策少,只怕“难落地”。一些政策看似“全覆盖”,但接口却“不适配”;一些政策多为“锦上添花”,没有“搔到痒处”,只能“叹为观止”、束之高阁。打通政策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就要听得到“真心话”,听得进“吐槽声”,把来自当事人、社会面包括代表、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汇总上来、定期评估、及时完善,惠民政策才能真正“叫好又叫座”

“一老一小”问题,也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尤其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环境的不断更迭,解题的难度系数也在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托幼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上海这座努力迈向更高水平小康的超大城市,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优不优”。比如,现在的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助餐、助洁等传统服务,老年大学报名“爆棚”、老年游“走出国门”,还有玩转微博、抖音的老年“网红”,都折射出老年人对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更有价值的晚年生活的期待。比如托幼,如何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好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在做好托底保障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优质的服务供给,这篇大文章所覆盖的范围更广,也更需要有一个“供需对接”的大平台,帮助各取所需、精准对接。这样的呼声,在两会会场,也被代表、委员们频频点击。为老、托幼的服务菜单越是多元丰富、越能有效缓解“一窝蜂”“一刀切”。

“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今天我们怎样对待孩子,明天他们就会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些口口相传的话语,也道出人们对托底民生、基本民生、品质民生的无限期许。

 交出“有温度”的答卷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仅仅关注的是个体的基本生存保障,人文关怀、品质生活投射在城市供给的每一个细微处。

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这么一句话:以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老与小如此,旧区改造、乡村振兴等“旧与远”亦是如此,这些民生“必答题”构成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本要素。

朝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方向,上海这些年都在扎扎实实持续推进,一组组数据对比彰显着每年的新进展新突破。这些年,上海市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代表、委员都为政府在民生改善方面作出的努力点赞。但不能回避的是,有些民生突出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全部解决的。比如旧区改造,比如垃圾分类,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越到后面难度越大,需要综合施策、合力攻坚,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钉钉子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仅办成,也要办好,要把兑现对市民群众的承诺、实现民生福祉做得更加“走心”。

把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办好了,这座城市的笑容就会变得更多,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就会更加幸福,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更加美好、更有温度、更富魅力的城市生活图景会在你我眼前徐徐展开。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