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徐芳访谈 > 文章详情
【徐芳访谈】王纪人:IP虚高,损害的是艺术的健康发展
分享至:
 (5)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芳 2016-06-09 07:29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曾将电影视为"对文学艺术之古老方法最直接的打击",恰恰这种"打击"后来不断地落在他的身上,而且好几部改编本被奉为电影经典。弗吉尼亚·伍尔芙还撒气到电影观众身上,骂他们是用眼睛舔舐银幕的"野人"。或许当时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但他们鄙薄电影的等级观念是不可取的。中国的现当代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中开拓出广袤的精神原野。凡此都是电影、电视等艺术生长的沃土和IP资源。

如果做到这些,那就堪称电影艺术的经典

 

徐芳:电影改编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作"?生活中大家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中国画论里,也有颊上添毫,为的是求神 似之类的妙见。其实也就是说,“忠实”,并非忠实于表象,而是在表征之下的本质真实……电影改编,也不是简单复制,不是依样画葫芦,不是小学生抄作业;电影改编也需要“创新”,需要有对文字的增量吧?叙事方式的转变不是消灭了文学,消灭了思想,像有人说过的:电影就是思想的垃圾,文学的垃圾……那应该是两种文本的叠加,甚至是一种文本又唤起另一种文本的本来隐藏的“潜文本”?

 

王纪人:电影改编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作"?这样来提出问题,前提是"忠实",差异只在程度不同。这其实就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电影改编的文学原著,多数是长篇巨作,少数是中短篇。一部120分钟甚至300分钟的电影,不可能容纳一部长篇小说的全部内容。除非那部长篇写得很拖沓,那也就不会是"经典",大可删繁就简。

 

即使改编的是经典,因为电影的长度有限,就需要割舍。翻拍《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必要的"丢失"在所难免, 什么都要放进去,必然枝蔓芜杂,反倒损害了原著。所谓"忠实",不是量的实足,而是质的保证,是对经典的精神还原。


电影和戏剧都被称为综合艺术,但电影与戏剧仍然不同,是因为它是画面的艺术、影像的艺术、镜头的艺术。改编翻拍一部小说,等于是把小说的语言符号翻译成电影的语言符号,把文字的叙述转换成摄影机的叙述,由此来刻划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原外部世界的物质现实和时代的精神现实。而这一切都靠连续的画面和镜头的组接和转换来实现,也就是说电影有电影的语法。


电影的接受,在电影的创作中就要考虑进去了,正如戈德罗说的: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学者若斯特说,叙述者不是演说的人,而是采取视角的人。由于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的不同,叙述者可以是采取不同视角的人。例如由反派雅古做《奥赛罗》的叙述人,由玛丝洛娃做《复活》的叙述人,我认为都是无妨的。

 

对待文学和改编文学的非原创电影,仅仅质疑后者是否忠实于原著是不够的,因为何谓"忠实"?如何"忠实"?首先在原著者和改编者之间就可能存有分歧。更何况在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只有一个多世纪年纪的电影之间,往往存有等级差异,这在电影的初级阶段尤其如此。

 

列夫·托尔斯泰曾将电影视为"对文学艺术之古老方法最直接的打击",恰恰这种"打击"后来不断地落在他的身上,而且好几部改编本被奉为电影经典。弗吉尼亚·伍尔芙还撒气到电影观众身上,骂他们是用眼睛舔舐银幕的"野人"。或许当时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但他们鄙薄电影的等级观念是不可取的。


在电影的改编史上,应该有许多失败的例子, 甚至还有对老电影翻拍却毫无新意的例子,如翻拍的《夜半歌声》和《小城之春》均属此例。但中外改编成功的例子则不在少数,这时候就不仅要问"忠实"与否? 更要问问"赋予"了什么?因为改编不是照搬,而是叙事方式的转换,在转换中可能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而赋予了新的意义。


概括来说,电影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要求是对原著故事精华和人文意蕴的复原度;对原著重要人物性格命运的还原度;对原著表现的时代的物质再现和精神再现;作为摄影艺术的空间性可视性和视觉效果;以及超越和赋予。如果做到这些,那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改编剧,而且堪称电影艺术的经典。

 

高企的IP剧,让专业编剧来改编无异于"马桶上绣花"?

 

徐芳:如何看待IP热,以及由它引发的相关问题与现象?

 

王纪人:IP通常是指网协(Intemet Protocol)地址,例如要在爱屁屁(APP)上订购一个软件,就需要输人个人的IP地址认证。现在在影视圈成为热词的IP,其实是英文"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所以此IP非彼IP,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


在影视圈或其它任何圈,只要涉及知识产权,就有IP存在。按照今天的说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都是大IP,最牛的IP,因为他们的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哈姆雷特》《麦克白》《安娜·卡列尼娜》更是改了又改的大热门。可惜莎翁本人根本不知道几百年后有这等好事。托翁那时已有了电影,但相当于杂耍,他根本瞧不上眼。


IP热也就意味着改编热。由于中国的影视市场愈做愈大,值得拍摄的原创剧本供少于求,这就使许许多多制片公司把目光转向有改编价值的文学作品。所以 近年来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很大一部分都源自畅销书和网络小说。如电影《致我们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狼图腾》《万物生长》《左耳》《道士下山》 《三体》《鬼吹灯》《华胥引》等等。电视改编剧则更多,尤以古装戏吸引眼球。

 

改编剧多了,就意味着原创剧的減少,这可能会造成跛足现象。在题材样式上也可能有所偏颇,比如怪力乱神或宫斗虐恋会不会愈演愈烈?但也不必杞人忧天,因为市场自有调节功能。比如重口味太多,便会有清淡之风再起。攺编之风可能是世界性的,在去年出品的美国电影中就至少有四十部是IP剧,但其中不乏经典名著、严肃文学,也有不少畅销书。


IP热造成了大量的IP剧,因为根据畅销书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由于知识产权的规定,都是需要先购买版权的,所以改编后的影视剧就称IP剧。由于改编成风,造成IP剧资源奇缺。虽然网络作品多若牛毛,但毕竟在情节和着重点上要有吸引观众眼球的地方。由于一些IP剧得到很高的票房和回报率,就促使投资者蜂涌而至,形成了一个IP市场。一部高企的网络小说可能以二三百万的高价被收购,远远高于一位著名作家某部作品的版权费和稿酬。更何况这个新兴的市场可能存在投机现象,比如收购了多个版权,却并不投入改编和拍摄,等货源奇缺版权增值时再转手倒卖,从中渔利。


任何过热的投资市场都可能存在泡沫,IP市场亦然。当投资方购买缺乏艺术价值的作品时,就存在风险,因为点铁成金乏术。一些专业编剧在接受改编此类作品时,抱怨网络作家写东西很飞,魔界宗教什么随便写,没有任何约束,能够保留三成内容就不错了,认为让专业编剧来改编无异于"马桶上绣花"。看来投资方在采购IP时,缺乏艺术的眼光。这样勉强改编出来的IP剧,也不可能经得起检验。至于争夺大IP资源,造成IP虚高,就如炒房地产一样,最终损害的是艺术的健康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灿烂的文学艺术积累,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有神奇的魔幻故事,更有世俗的关怀和浪漫的理想。中国的现当代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中开拓出广袤的精神原野。凡此都是电影、电视等艺术生长的沃土和IP资源。关键要我们放出自己的眼光和展开瑰丽的艺术想象,以自由的心态,创造出优秀独特的作品。

 

 

【嘉宾介绍】王纪人,1940年12月生于上海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研究专业。曾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文艺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著有《文学风格论》《文学:理论与阐释》《文学的速朽与恒久》等著作。《浅论怪诞》获上海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国文论的三原点和元结构》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文艺批评价值的失衡与重建》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文艺评论(2012,7—2013,12)二等奖。


(嘉宾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xuufang@foxmail.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