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35年后的今天重温陈云同志当年的这个批示,现实意义何在?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晔 2019-12-25 06:44
摘要:35年后,重温陈云同志的批示,对于我们今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师重教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4年12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重要新闻,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教育  广大中小学教师任重道远,陈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意见正在贯彻落实》一文。文章导语部分,以并列式的标题着重列出了党中央尊师重教的具体举措和陈云同志批示的要义:“ 职业:人民教师将成为最使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工资:明年元旦开始给中小学教师以较大增加;住房:地方为主国家补助筹集中小学住房资金;地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敬教师风尚在形成”这篇文章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尊师重教的风气从“写在纸上”向实处落实的重要转折点,吹响了提高全中国教师地位的号角。35年后,再读这篇文章,重温陈云同志的批示,对于我们今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师重教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缘起于1984年9月2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教育”版一封读者来信的摘登。这篇文章题为《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刊出后约800字,完成标题和来信摘选工作的,便是时任人民日报科教部编辑、记者的复旦大学新闻系校友蒋涵箴同志,而这封来信的作者则是山东益都(现青州)二中语文教师刘沂生。刘沂生在信中写道:“从1977年恢复高考,我一直送毕业班或复读班,年年与毕业生打交道,年年帮毕业生选报志愿。这几年来,最艰巨的任务,是动员学生报考农、林、水、矿及师范院校。难中之难当属师范院校。考生们的志愿,是衡量广大群众好恶,以及哪些行业得到人们尊重的一杆秤。经过动员,前些年尚有一批考生,将师范院校选为第一志愿。然而今年却出人意料,有竞争力的、学习好点的考生中,竟无一人将师范院校作为第一志愿,师范院校的招生名额,几乎占总额的一半,而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为零。这能不使人感到震惊吗?……”据蒋涵箴校友回忆,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神州大地暖流初现,《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天就会收到几麻袋来稿来信。蒋涵箴当时在教科文部负责教育报道,正值高考时节,她从数以千计的稿件中发现了刘沂生的信稿,反映优秀高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这个问题她此前采访时也遇到过,感到十分重要、很有刊发的价值,经请示有关领导后,摘登见报。

据蒋涵箴校友后来了解,就在来信摘登见报的当天,陈云同志读到了刘沂生的文章,当即口授了批示:“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段批示由秘书记录后按陈云同志要求转呈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两天后,陈云又要求转告当时主管全国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并强调:“……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中宣部随即召集教育部等有关部委负责人开会,研究落实陈云同志的意见。9月初,陈云同志关于“尊师重教”的批示在中央内参刊发,并未对外公开。其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教育部诸领导,组成了一个考察组,赴四省市20余所大、中、小学作教育、教改考察,1984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考察报告。2005年出版的《陈云传》中记述,那个考察团就是为了解当时的教育现状而派出的。正是这些反映真实情况的考察报告和有关部委据此研究制定了解决报告所反映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突出问题的政策举措,促成了12月下旬新华社、《人民日报》那篇重要文章。

35年后,重读这篇文章,陈云同志的批示就刊发在这篇报道的第一段。文章最让当时全国中小学教师关注的一段话是:“陈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意见正在落实,明年元旦将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以较大的增加。”接着,国务院作出了从1985年1月1日起,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执行新工资制度的决定。不久后,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给全国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遍涨工资,教师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也正是这篇文章,使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提到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敬教师的风尚”开始形成。2005年,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刘沂生出版了一本75万字的书《犟牛本色》,书中第一次记述了1988年陈云同志还委托夫人于若木同志和他俩各自的妹妹三位老人去看望刘沂生和益都二中全体教师,这说明陈云同志从1984年至1988年一直惦记着山东的这群普通教师,他以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情怀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教育、重视教师的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3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特别是第三十个教师节、也就是陈云同志批示发表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习近平重申,“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习近平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进而,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四有”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总书记在讲话中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和教过他的老师,寄语教师们“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诗赠他们“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同年5月,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前夕,总书记在北大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做一名好老师的4点要求,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此后,总书记又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场合,多次对引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表重要讲话,并将“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等重大战略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意志。

35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陈云同志关于“尊师重教”批示的来龙去脉,回顾和重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两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35年前中央领导同志对尊师重教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实际困难的实招、硬招,在新时代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并在基层落地生根。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校党委强化“三关心一引领”工作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生活关心、事业关心、思想关心,尤其注重政治引领,通过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党委领导为教师上师德课制度等,经常性开展座谈、走访、慰问、谈心活动,做到“面对面、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让教师“心里话有人听、发愁事有人管、发展路有人领”;通过年度“实事工程”和主题教育专项整改等,加强教师生活保障力度,延伸教师工作纬度,筹措社会资源想方设法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的过程中落实“尊师重教”方针。

如果说,35年前陈云同志的那段批示及其背后的故事,如今知者寥寥;但就在几天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毋庸置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在总书记关于“尊师重教”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全社会已经对教育和教师事业迸发出积极的共识和强大的正能量。总书记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回首三十五载,大路就在我们脚下,就在前方。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作者系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校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阳光学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