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省校共建中德学院: 探索云南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发展之路
分享至:
 (3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文吉 2019-12-23 08:01
摘要:在两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张宏伟蓝图徐徐展开,云南中德学院乘着东风再次出发。以探索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示范引领、立足本土、合作共赢”的原则,借鉴德国模式,对接同济大学优质学科资源,服务地方产业,沪滇携手打造新时代扶志扶智新格局。“对接产业促进就业——同济大学助力云南省培养高技能人才”入选2019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昆明主城区向南24公里,是知名的呈贡大学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先后入驻这片43.15平方公里土地上,在校生规模超过10万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楼便坐落在此,如今智慧教室、计算机教室以及成果展示区等教学基础设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8年3月,云南同济中德学院开始筹建,同济大学6人专家团队启动首期3年的运行指导。学院当年招生199人;2019年扩大招生,同济大学中德职教联盟联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和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共招生3500余人。大数据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班、物联网班、云计算班……从3个专业扩展到27个专业,中德学院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助力云南高职教育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对接产业促进就业,沪滇携手打造新时代扶志扶智新格局

2019年初,《国家职业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年之前,同济大学主动接轨沪滇扶贫协作,根据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精神,针对云南职业教育现状,先行启动了合作办学项目。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依托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德学院、中德职业技能认证中心和中德职业教育联盟云南示范基地,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全面推动云南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2018年4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云南考察沪滇扶贫协作情况时强调,加强教育结对帮扶、推动当地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的有效切入点,也是当地老百姓最为直接受益的帮扶模式,上海要在经费保障、师资支持、实训拓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力帮助当地提高教育水平。2019年4月,《关于推进云南省“职教改革助力脱贫攻坚”合作备忘录》在沪滇扶贫协作第二十一次联席会议上签订,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扶贫办、同济大学联合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共同推进云南中德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建设。

在两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张宏伟蓝图徐徐展开,云南中德学院乘着东风再次出发。以探索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示范引领、立足本土、合作共赢”的原则,借鉴德国模式,对接同济大学优质学科资源,服务地方产业,沪滇携手打造新时代扶志扶智新格局。“对接产业促进就业——同济大学助力云南省培养高技能人才”入选2019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终端倒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质量教育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随着学院的蓬勃发展,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借力中德学院引智,同济大学计划用3年时间为云南培养1000名骨干教师、300名专业带头人、100名校长,推进全省职教创新团队及管理创新团队建设。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终端倒推建设师资队伍,为现有4所职业院校和云南贫困县职业院校教师提供成长“沃土”,让中德职教联盟的根扎得更深。

学生成长日志

今年3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赵一瑾来上海参加了第一期同济中德师资培训。为期4个月的全脱产培训,她与同济大学中德职教联盟的老师一起工作,学习前沿的教学成果和教育思想,感触很深:“上海专家提供了更多信息产业链的分析和对接,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思路。专业建设不能像过去单打独斗,培养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型人才,需要以集群方式进行建设。”“学业+就业”双导师制让她与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德国专家等业界大咖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她的学习成果经打磨之后成为核心专业课程,将在返岗实践中接受检验,最后作为教学资源来推进专业建设。

完善云南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最终还要靠本地教师和管理人才扛起重任。中德学院项目向纵深发展,2019年预计完成教师、管理团队及学习型双创班级辅导员共700人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在上海和昆明两地展开,其中有235名教师来自云南省贫困县的职业院校。

 学院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探索“招生即招工”模式

对接云南八大产业、五网建设,是云南同济中德学院项目核心任务之一。从产业、岗位和技能的需求出发,中德学院贯彻“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方针,学院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教学标准设定与职业标准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他们携手上海外服集团、京东物流、华为、携程、光明集团、复星康养集团等行业标杆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校企双主体、招生即招工”育人模式,把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真正实现对学生“德、技、力”培养。

学院立足打造“不设围墙”的平台,云南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成功经验,获得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信息。经过对学习型双创班级建设的探索,具有同济中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已基本形成,目前正在4所职校联盟院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铺开。

今年,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辅导员曹绮的鼓励和指导下,参加了云南省职业院校“花艺设计”技能大赛。“班里不少学生来自文山、德宏等偏远贫困地区,甚至连家中长辈都不会说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当地学生的薄弱环节,有些同学上台讲话时会紧绷、会发抖。”曹绮是中德学院105名学生的“大家长”,她认为,艺术设计专业也需要“美丽”教育,一年级新生更需要树立自信心。通过技能大赛,同学们学会了插花的基础手法,更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承担责任。

辅导员培训班合影

辅导员培训是学习型双创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德学院给辅导员的职能定位是‘九位一体’,除了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任课老师、班级活动策划和导演、班级组织的核心人物、校企合作的联络员外,他还应该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学生心理咨询师、学生生活指导师、学生思想引路人。”云南同济中德学院副院长吴义全总结。

建设学习型双创班级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研究性学习模式,翻转课堂(读书分享)、企业课堂、MINI-APP项目教学与比赛,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中德学院,人工智能班的学生们正在进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分享。他们自问自答,“多大岁数算是青年?”“青年不是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每周都有这样的研究性读书分享,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学习,共同阅读一本书,分享并互评。”吴义全介绍,学生的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辨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被反复捶打,渐渐地他们从拘谨羞怯到敢于表达、擅于表达,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学生的心态发生转变,更自信了。

学生杨本烊来自大理州弥渡县,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7月,他参与了中德学院的“同行计划”。“这是我第一次到上海,感受很震撼。如果说以前的理想停留在2G3G阶段,那么现在就定位在5G了。”他呵呵笑着,满脸憧憬,“理想可能大于现实,但依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拥有这份坚定,未来可期。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廖诗琪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