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女大学生被骗发200多万元红包,移动支付也要监管
分享至:
 (4)
 (1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彬 2016-06-01 13:12
摘要:对于目前出现的红包支付上百万元的“危险游戏”,以及红包赌博、红包诈骗的苗头,腾迅公司和监管部门要及时确认主体身份、跟踪资金去向、严格金融风控,不要真等到出大事了才亡羊补牢。

日前,武汉女大学生木子遭遇了很离奇的一段经历。一年多前,在同学的推荐下,木子加入了一个微信红包群。红包群里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发红包,但抢红包都有“规则”,例如:抢得最少的人,必须接力发红包。而木子几乎每次都被规则选中,要接力发红包。生活费都被发到了红包里,木子又开始找同学借钱,之后有群友拉她去了小额贷公司,然后木子就一头栽进了“高利贷”陷阱里。

 

一年时间里,木子一共发了200多万元的红包,收到196万元红包,“亏”了10多万元。目前,木子已经报警。

 

一个女大学生,在看似“小儿科”的微信红包方面花了200多万元。这匪夷所思,也向人们警示红包的金融支付安全,不能等闲视之。

 

其实,“红包”这个机制,充分发掘了中国人比较含蓄地讲“人情”的精神特质(中国人的“人情”很多时候体现在红包中。微信在推出英文版时,居然很难找到“红包”在英文中的对应词,可见红包拿捏到了中国人的内心痒处),它平衡了社交性和金融支付的两重特性,这是微信红包能红遍中国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红包是一种“熟人社交+金融支付”,这使得利用它进行网络赌博和诈骗更有欺骗性,好像受害者是心甘情愿、碍于人情才“主动”发红包,并非受到暴力胁迫,或者像诈骗罪那样明显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在“武汉女大学生红包案”中,木子莫名其妙被“熟人”拉入了一个群,莫名其妙地要接受这么一套复杂的抢红包“规则”,屡屡自己成为“规则”之下那个必须发红包的人,一开始还以为是小事,结果越发越大,年发200万元,甚至要去借高利贷。这起案例的问题所在,一者,这么大的数额,其实已经违背了红包用于熟人之间交际的初衷,从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资金监管。二者,对“抢得最少的要接力发红包”“抢到偶数的要接力发”,俨然已经变成了赌博。

 

去年,苏州就有过一起案件,市民张先生被好友拉进抢红包的群里,接着又被群里一个玩家拉去了一个“猜红包”群,其实那是利用红包在赌博,张先生不知不觉就输掉了6万多元。这样的红包诈骗,其实与传统经典的骗银楼、仙人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把线下的搬到了线上。

 

当然,犯罪、歪门邪道总是走在监管的前头,会找到沙盘演练时想不到的漏洞。但是,监管者并不是完全不能作为的。

 

首先,对于微信红包的异常变动,应当进行金融监管、风险控制。像女大学生木子这样来来回回刷红包,居然能够达到200多万元的现金流量。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流出,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来说,是“洗钱”的一个显著特征。

 

如果有银行客户经常这么转账的话,肯定已经被监管部门列入“涉嫌洗钱的高危操作名单”。我的一位朋友是各种银行卡的爱好者,非常喜欢在各个银行卡、信用卡之间倒账,结果因为他如此频繁的操作,被银行监管部门盯上了。一个女大学生的微信红包账号,来来回回的资金流动居然能够达到几百万元,难道不应该列入风险监控吗?

 

互联网金融还是一种金融,应该有较高标准的风险控制。监管部门、司法部门以及腾讯公司,真的不要把微信红包当成“小儿科”,应该认真核查那些资金异常变动的账户和红包。

 

十多年前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有句话叫做“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但随着如今移动客户端、移动金融支付、大数据等等的兴起,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着足够的数据来刻画你的身份,包括你的收入水平、学历、工作状态。“更大的能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从技术手段来看,中国的BAT还是有能力监管红包等金融支付的,关键是愿不愿去做,愿不愿花真金白银、人力物力去做。希望互联网巨头别把客户的损失看成某种概率之下的“成本”。对于个体来说,互联网支付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微信支付现在是通过绑定手机号来进行身份确认的。但是,很多人换了手机号之后,原来的手机号会被电信公司再次出售。于是一些人利用原手机用户的信息,冒充原他人在微信上诈骗。头像还是那个头像,手机还是那个手机,但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了。这要他们就很容易利用熟人的身份搞网络诈骗。我的一位媒体人朋友,有段时间经常在朋友圈里发“安民告示”:他原来手机绑定的那个微信,现在还在以他的名义向朋友圈里的人借钱。

 

微信红包是一种创新,实现了熟人社会之中的“人情”交流。也因为它是一种“熟人支付”,很多违法犯罪分子就瞄上了其中的暧昧之处,通过红包接力、伪装熟人群等等手段,将受害者裹挟在“危险游戏”当中。

 

对于目前出现的红包支付上百万元的“危险游戏”,以及红包赌博、红包诈骗的苗头,腾迅公司和监管部门要及时确认主体身份、跟踪资金去向、严格金融风控,不要真等到出大事了才亡羊补牢。

 

题图来源:网络  图片编辑:笪曦  本栏目投稿邮箱:shobserverrp@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