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不得不“捆绑”在一起的“新三代同堂”,矛盾如何解
分享至:
 (10)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蓓整理 2019-11-29 10:17
摘要: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或者家庭冲突也是相似的。不久前,在上海图书馆主办的家庭与婚姻系列讲座中,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以“谁在你家:现代中国家庭的多样性探讨”为题,讲述了中国城市“新三代同堂”家庭的现状和问题。

大多数问题的背后是文化的冲突

西方现代化的主流家庭理论告诉我们,进入工业化时代,家庭会越来越小型化和细化,代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松散,两代人不会再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可是中国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发现,身边的很多年轻家庭都离不开老人的帮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是非常紧密的。这让我很困惑,这是为什么呢?于是,2006年的时候,我们开始进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找了46个家庭,包括两代人住在一起的和两代人不住在一起的家庭,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2013年,我把这些访谈的内容写成一本书出版,当时我们预测,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冲突会越来越多,离婚率会上升。如今,这些预测或者担心已经逐渐变为现实,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回过头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明确一个观点。现在有一些电视剧在传播这样的观念:一旦结了婚,小家庭一定会发生很多冲突;婆婆都是来和儿媳抢老公的,丈母娘总是充满了拜金思想……于是,只要婚姻中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人们总是觉得自己遇到了渣男、渣女、恶婆婆、恶丈母娘。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恶人”是很少见的,大多数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是文化的冲突。

要知道,西方国家经历了几百年时间才慢慢发展成今天的现代化,而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在物质上我们实现了现代化,这是巨大的进步,但文化的变迁却是滞后的,前一辈人和后一辈人的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当每一个家庭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其实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渣男、渣女,遇到了恶婆婆、恶丈母娘,而是在快速的文化变迁中,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念,在小小的家庭空间里形成了巨大冲突。

一旦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再来看这些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质问:“你怎么可以这样?”而是询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会理解上一辈人的想法:“哦,原来你们是这么想的。”因此,我们也就有了解决家庭矛盾的钥匙。

各种各样的“新三代同堂”

几十年前,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四世同堂》,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但是今天,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理想的家庭变成了“一碗汤,两扇门”的模式。也就是说,老夫妻家庭和小夫妻家庭各自独立,住两个门洞,但同时又住得足够近,一碗汤从这里端到那里还是热乎乎的。

我们为什么不像西方那样,以核心家庭为主,完全是老人归老人、小家庭归小家庭呢?这与我们的现实有关。在中国的城市中,小两口刚结婚时一般并没有老人入住,但自从有了孩子,老人就住了进来。代际关系的紧密,是从有了第三代开始的。

在西方社会,女性整体的就业率较低,很多的中产阶级都是由全职太太照顾孩子。此外,他们的办公区域内,有很多小型的公共婴幼儿托管机构,可以方便妈妈照管孩子。而在中国,女性的就业率很高,一般超过60%,最高的时候超过80%。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女性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孩子,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与此同时,育儿保姆的费用水涨船高。在这样的现状下,年轻人不得不需要老人帮忙照看孩子。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上海,小家庭有了孩子以后,老人每天都去帮忙照看孩子的比例达到70%,加上每周去3次和每周去1次的,比例达到91%。也就是说,有91%的老人都参与了照顾第三代的任务。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三代同堂”。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这种“新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中,有各种各样的居住模式。

有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居住模式,也有小家庭和女方母亲来一起住的,也有男方母亲来住的,也有女方的双亲都来的,也有男方的双亲都来的,还有一种模式是男方的母亲和女方的母亲一起住进来的。但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个个案是男方的父亲和女方的父亲在一起的。

还有一些模式是流动性。比如,平时工作日是女方的父母住进来照顾孩子,到了周六、周日,轮到男方的父母来照顾孩子,星期五就是交接日。

在上海,还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工作日的时候夫妻两个人是分居的,因为先生在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妻子就和孩子一起住在娘家,到了周末,小夫妻团聚变成了核心家庭。还有一种反过来的模式,平时小夫妻俩自己带孩子,到了周末就把孩子放到老人家里去,小夫妻终于可以喘口气。

小夫妻双方都来自外地的家庭,很多采取双方父母3个月轮流或者两个月轮流的方式,比如,这3个月女方父母来带孩子,下3个月男方父母来带。而且他们计划得很周到,在双方亲家交接的日子,上午火车站送走一对老人,下午另一对老人来到上海。

所以,“新三代同堂”家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

“新三代同堂”的矛盾和冲突

当然,矛盾也随之而来。

从“新三代同堂”家庭的居住模式中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比如,不同的饮食习惯引发的矛盾。小两口刚结婚的时候,自己不开伙,轮流到父母家去吃饭,双方家庭的饮食习惯不需要改变;但是孩子出生以后,就变成了老两口轮流到小两口家里来做饭,饮食安排就发生了变动。

我在访谈中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的家庭。亲家双方,一家是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一家是南方人,以吃米饭为主。吃面食的老人觉得,如果今天没吃面食,那就是没吃饭;另外一家老人则觉得,早上吃面条晚上吃面条,那也等于没吃饭。所以,双方老两口每过两个月轮流来照顾孩子,这家的孩子就轮流吃面食和米饭。不仅如此,双方老人还总喜欢问孩子:宝宝,是面食好吃还是米饭好吃啊?搞得孩子无所适从。

显然,这种模式会对育儿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孩子需要一个主要的照顾人,如果照顾人频繁变动,而且互相看不惯对方的育儿方式,那么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民间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作“两亲家不聚头”,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出生以后,我的婆婆和妈妈曾经一起来家里帮忙,结果本来关系很好的两个人也产生了矛盾。比如,我的婆婆和妈妈都爱到厨房里忙乎,我妈妈的习惯是在煤气灶的左边拿盐瓶和油瓶,每次用完后她都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而我婆婆正相反,她喜欢在右手边拿油瓶和盐罐,所以她用完后就喜欢放在右边。结果,我妈觉得不顺手,又全部放到左边,下一次又被我婆婆全部放到右边。这真是太麻烦了。

在我们访谈的家庭里,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又错过了买房的时机,只能三代同堂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比如有这样一个家庭,两代人住同在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里,小房间不到10平方米,大房间20平方米左右。当初结婚的时候,说好是小夫妻住大房间、老夫妻住小房间,结果结婚后老两口没有把大房间让出来,所以就埋下了隐患。孩子出生后,矛盾加剧,积怨越来越深。对年轻的妻子来说,只有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是她的家,她从来不到大房间去,老两口也从来不去小房间,他们的锅碗瓢盆全是分开的,洗衣机也是分开的,所以他们虽然住在一起,但其实是两个家。

老人们成了“第二个妻子

因为第三代而“捆绑”在一起的“新三代同堂”家庭,既要在一起互相帮忙,又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所以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而在其中,老人们其实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者牺牲的。

在“新三代同堂”的模式中,老人常常是来来往往流动着的。要知道,人每流动一次,他的资源往往是减少的,因为流动到另外一个不熟悉的资源体系里,人的权力一定会下降,关系网也会减少。很多老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照顾孩子,他们的生活质量都是大打折扣的。

此外,这样的流动还造成很多老两口两地分居。我的两位美国导师是搞人类学研究的,他们觉得有一个问题匪夷所思:为什么老两口会分开居住?他们的性问题怎么解决?我后来做访谈的时候,也委婉地问过一些老年人,但是没有一个老人觉得这是不人道的,他们都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

老人们的流动总是以儿女的需求作为优先考虑,尽管很多老人自己还有上一辈老人,但是当照顾老人的需求和照顾第三代发生矛盾时,他们总是以照顾第三代为中心。所以,往往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老人的流动特别频繁。

对于年轻夫妇来说,由于双方都要工作,又请不起保姆,所以家庭里需要“第二个妻子”。老人们来干什么?就是来承担“第二个妻子”的角色。

一般来说,老人住到年轻一代家里去,是不能发号施令的,主要是干一些照顾孩子等家务活。所以,“多干活少说话”是聪明老人的生存之道。如果老夫妻很强势想要做主,那么关系处理起来就很麻烦。因为在分工体系中,年轻夫妇需要老人住进家里,不是来扮演主人的角色,而是扮演那种爱干家务活、有牺牲精神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老人还是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时间去帮忙呢?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子女,心疼他们。另一方面,老人也需要年轻人的帮助,哪怕是去医院看病,也需要有人帮忙排队、挂号、找医生。所以,老人也需要合住。

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看重天伦之乐。今天,中国的老人比西方的老人更有幸福感。患抑郁症的比例,中国的老人要比西方的老人低得多,原因也正是在于中国老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处理家庭关系的几个原则

要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不计较爱不爱,而是注重角色和分工。家庭其实是一个分工体系,每个人都做着各自的贡献。有一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因为家里人爱你宠你,所以可以不讲道理。但是从家庭运作的角度来看,不讲道理会消耗爱,而讲道理其实意味着用智慧去处理这些家庭问题。

二、关心和控制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只看你需不需要。举例来讲,我们经常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其实是妈妈把孩子的冷热感受控制了起来。所以,关心和控制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对方需要,就是关心;对方不需要,容易成为控制或者负能量。我们关心对方的时候,也要尽可能考虑怎样的关心是对方需要的。

三、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权、责、利”要明确。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在家庭领域里,一件事情往往包含了你的事、我的事、我们的事,它不是统一的。举个例子来讲,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以后,会考虑要不要回家做全职太太。在其他人看来,也许你挣的钱不多,甚至还不如保姆挣得多,你就应该放弃工作。但是对个人来说并不是这样的逻辑,因为工作对女性来说不仅是挣钱,还有成就感、社交等等,女性需要全面评估自己的所失和所得,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在家庭里最麻烦的是“我们的事”。什么是“我们的事”?就是涉及孩子的事情。怎么处理孩子的事呢?就要“权责对应”。也就是说,这件事的责任交给谁,谁也就享有应有的利益。比如,我家孩子8岁时还天天喂饭,因为喂养孩子是由我妈负责的。我没有办法做到每天回家陪孩子吃饭,所以不得不交给老人来完成;而既然交给老人,我就得尊重她的做法。如果你实在看不惯,你要做的不是强迫对方改变,而是你接手来做,你来承担责任,你来享有权利。

家庭生活没有完美方案,只有一个个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尊重,权责利对应起来,才能把关系协调好。

四、在家庭生活中要容忍差异。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一定要给对方试错的空间和说“不”的权力。无论是对配偶、对老人,还是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

五、冲突处理的80-20原则。我们研究发现,由于冲突与差异不可避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80%的琐事你都可以妥协,那么另外20%反对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和受到重视。

近年来,年轻夫妻一年之内的离婚比例特别高。我们在访谈时发现,年轻的夫妻往往认为,刚刚结婚的时候如果没有压过对方,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而事事都要压过对方,反而使婚姻不长久。因为家庭是一个合作团队,而不是竞争对手;家庭合作的模式被打破了,婚姻就会走向解体。

最后我想说,其实每个家庭都在遭遇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看清楚现实和真相以后,我们才能活得更好。而人类最大的勇敢,就是我们虽然认清现实,但我们还依然热爱着生活。

(题图为沈奕菲在讲座中,图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