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达人|周培元:一位大学老师和上海老建筑的不解之缘
分享至:
 (1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宝花 2019-11-25 20:43
摘要:一位老房子痴迷者的故事。

翻开周培元(网名“周小东”)的朋友圈,80%以上的内容都和老房子有关。有时是阳光灿烂下的老房子的照片,有时是老房子有关的讲座活动,更多时候,则是他带着一群人漫步在老建筑云集的街区的身影。

这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如今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老师的“建筑阅读”文化志愿者,在带着一批批同好者周游上海老建筑的同时,也令更多人感受到了蕴藏在各种细节中的美好和城市温度。


【与老房子结下不解之缘】

周培元与老房子结缘,源自五六年前参加的一个名为 “书虫部落”的读书会。读书会上,书友们会分享各自对一些书的看法,学有所长的周培元分享过几次有关建筑和艺术的书。他的讲述专业又独具一格,有书友提出:“能不能由你带队,去走一走上海的老建筑?”于是,周培元和热心人一起组织策划了一个人文行走“上海五大古典园林”的系列活动。古猗园、豫园、醉白池、秋霞圃、曲水园这五大园林,每月品读其中一个园子,揭秘园林的艺术之美。

周培元为青海果洛藏族班、17贯德班学生讲述武康路上建筑的前世今生。

“我之前做过江南园林的研究,也喜欢看这方面的书。上海、苏州、扬州的园林线路、建筑历史和文化都研究过,才能在带着大家走的时候讲好古典园林的内容。”周培元说。因为专业知识的加持,周游五大园林活动大受好评。后来,周培元又带着不同的朋友走了几次这条园林线路,一批老建筑爱好者由此集聚起来,周培元再带着感兴趣的人继续走“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用每个月一到两条马路的频率,和老房子爱好者一起,放慢脚步,沿着这些路行走,一起观赏街道两旁的老洋房,我会讲讲建筑的历史、艺术和风格,当然还会讲述发生在老房子里的故事,一下午的时光总是悠闲又很惬意的。”用这样的方式,周培元已经走了几十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上海的小马路

在周培元看来,很多人觉得老建筑美,但说不出其中的道理。美的感受本身当然也是一种收获,但在探秘老建筑的过程中,他还会根据参与的游客情况,为他们普及更多可以接受的知识。

比如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之一的马勒别墅,这座以高塔形屋顶为标识的花园洋房之所以是经典的北欧式风格,是因为当年房子的主人马勒是挪威人,在上海建起这样一座建筑,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北欧风格的建筑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塔加高耸的屋顶,错落有致不显单调。另外,这座建筑的窗户、门洞的大小和比例都很有讲究,最终达到美的效果。别墅的外观设计和细节的处理,既体现了房主的审美修养,也展示出当时的建筑师和施工人员的能力。”周培元说,一直流传的马勒别墅的缘起,是因为马勒为了还原出小女儿梦中出现过的童话城堡的故事,虽然后来被证实只是一场以讹传讹,但这样充满温情的故事,依然为马勒别墅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马勒别墅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在身兼教职的同时,周培元也做一些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工作。而现在,与老建筑有关的活动,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这其中很多活动都是公益性质,周培元义务为他们讲解。他说,自己更希望做一个海派文化的传承者。

翻开周培元的手机备忘录,与老建筑有关的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到现在为止,他每年与徐汇图书馆合作开展4次“汇阅读”人文行走系列活动,为荆棘鸟公益发展中心带十多次的微行走活动,为高校和中职学校师生每年组织20-30次相关活动。还有大型国企的党团活动、社会讲座等,都围绕着老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展开。

周培元为参观者讲述上生新所的前世今生

有人曾问过周培元,对老建筑如此痴迷,坚持的动力在哪里?毕竟这件事很辛苦,也不挣钱。周培元的回答是:还是要足够热爱,才能坚持。一个人在世上有可能就是为某个事业而生,他和老建筑的缘分就是如此,听众的喜欢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他的听众里,有老人、孩子、年轻人,有新上海人、老上海人,也有外国游客。无论是谁,无论什么职业,多数人对老建筑的了解还是“小学生”的水平,周培元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感悟分享给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但生活在行色匆匆的大城市,很多人容易变得麻木不仁,无法发现身边的美,也来不及去思考到底美在哪里。我要做的,就是通过老建筑的行走唤起好奇心,带领大家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欣赏美,充分感受到海派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周培元说,通过组织这类活动,参与的人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活状态——双休日不仅仅是窝在家里,而是形成一个共同爱好群参加文化活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获取正能量。现在,这些社群里很多人已经开始以实际行动反哺整座城市,去需要的场所做垃圾分类志愿者、图书馆管理志愿者等。

周培元的“铁杆”粉丝之一,虹口教师进修学校的退休教师沈珊明,短短一年来跟着周培元参加了7次老建筑相关的活动。沈珊明用“虎虎有生气,朗朗有英才。行者有疆,爱心无涯。”这几句话来形容周培元,认为他为停留在书面上的冷静矗立的城市建筑赋予了温度,赋予了诗意,也让更多人投入到了解上海、热爱上海、保护上海的实践中,对传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样热情的鼓励和赞扬,是周培元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希望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

投身老建筑爱好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是周培元从听众的反馈中认识了更多当年的知名建筑师的后人或者学生,这也成为他记录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一位名叫刘振纲的志愿者,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的刘鸿生家族的后人。在参与了周培元组织的几次活动后,刘振纲给周培元分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周培元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时代提供了参考。

同样通过“粉丝”的牵线搭桥,周培元认识了当年著名的爱国建筑师庄俊先生的孙子庄朴。作为我国最早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工程学的建筑师,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庄俊参与了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在当时的上海租界创办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第一个响应国家号召到北京参加新中国建设等。他还让同样建筑系毕业的儿子从美国回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参与创办了郑州工学院建筑系。在周培元的建议下,庄朴先生花了不少时间整理出庄俊年谱,为庄俊这位充满爱国情怀的建筑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在延安中路816号优秀历史建筑前,周培元指着铭牌上的说明为记者普及相关知识  李宝花 摄

周培元还和梁思成的弟子梁友松先生成了忘年交。梁友松是青浦大观园的总设计师,他讲述了与梁思成先生的师生情谊和如何设计大观园的故事。在周培元看来,这些叙述都是珍贵的口述历史,不及时记录,可能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当时,80多岁的梁友松患病期间,周培元曾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和老先生聊了很多。现在,梁老先生已经去世,周培元也依然不时去看看师母,陪老人说说话。周培元还和同样是梁思成弟子的同济教授吴光祖保持着联系,吴光祖是响当当的《弗莱彻建筑史》的中国编委之一,堪称建筑学界专家。

在和全国勘察大师、当年的留苏建筑学博士蔡镇钰先生的交往中,周培元感受到一位80多岁老人的激情。“我和林沙老师拜访蔡老师的时候,他已经80来岁,他用俄语给我们朗诵了一首诗,还说想加入朗诵协会,想给和我同去的主持人写一本传记,等等。” 今年4月,蔡镇钰不幸离世。参与他的追悼会的周培元,领到了四本厚厚的书,分别是蔡镇钰的论文集、作品集、诗集和绘画集……

周培元与蔡镇钰先生的合影

这些活生生的本土建筑大师的故事和人格魅力,在感动周培元的同时,也成为他为听众们讲述的素材。建筑大师们的爱国情怀,他们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的建筑作品,和作品中体现出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特色,都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要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老建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周培元觉得只有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他最近在做的一件事,是通过和徐汇图书馆的合作做人文行走文化志愿者培训,准备请来海派作家和建筑专家组成讲师团,为志愿者们传授与老建筑有关的知识、艺术、文化,通过考试、发证、实习等方式,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志愿者,通过他们向更多人普及老建筑的知识,将城市文化传承的种子撒播到更多人心中。

题图为周培元带着孩子们行走衡复风貌区的巨鹿路。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