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开张第二天,场地就全被“抢空”!闵行建成近100座邻里中心,打造居民“第二个家”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19-11-19 17:23
摘要:明年,闵行将建成100家左右的邻里中心,它们不仅将成为百姓的欢乐所在、方便所在,还是党服务、凝聚、引领居民群众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治理平台。

11月12日,是莘庄工业区申馨邻里中心试运行的第二天。一大早,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居民,他们有的来学编织、练书法,有的来打太极、制作团扇,还有的来“考察”这里到底有啥乐子……据悉,未来一周,邻里中心的大小活动场地已经全部被排满。

这样的热闹场景,正在闵行区各街镇上演。据了解,2015年下半年,闵行区开始探索邻里中心建设,以一公里为服务治理半径,在街镇与居村之间的片区层面搭建党服务、凝聚和引领居民群众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治理平台,让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各类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成100个左右邻里中心。这两年,闵行邻里中心先后被评为“第三届上海市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和2017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优秀案例。

到目前为止,闵行全区已运行了覆盖大居、商品房小区、农民动迁房小区、老公房小区等不同类型小区的邻里中心93家,活跃在邻里中心的社区群众性活动团队500余支、社区志愿者2600余人,每家邻里中心月均服务3500余人次,俨然成了社区居民的“第二个家”。如今,走进邻里中心,总能听到笑声不断,在邻里笑声中,人们感受到了闵行的城市温度。

服务清单:居民每天来干嘛?

上午10点多,任阿姨坐在申馨邻里中心的教室里“埋头”编织,她的面前桌上已经摆出一幅缀满花朵的绒线编织作品,身旁则坐着同样正在快速编织的姐妹们。

“我们手工编织社有50-60人,一周活动三四次,以前都是到南片的邻里中心去,路上要花一个小时。今天是第一次来这里活动,这个新的邻里中心离我家只有五分钟路程,以后来这里活动方便多了!”

她身旁的陈阿姨则快人快语地提起了建议:“这个教室的座位布置不太合理,一排排的,不利于我们展示作品、互相交流。应该围成一个圈,方便大家一边看、一边学……”另外一位阿姨则补充道:“我们是学编织的,上课时还需要一个模特,不知道能不能提供?”在场的闵行地区办工作人员解释说,刚开张的邻里中心,不管是空间布局,还是活动安排,都需要倾听居民的意见,及时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把服务做到居民需求上。”

笔者注意到,申馨邻里中心是一栋两层小楼,共有800平方米左右,它位于一座菜场边上,既有利于集聚人气,也方便居民活动完买菜回家做饭。目前,邻里中心已开辟休息阅览室、左邻右舍(议事空间)、剪艺人生(理发室)、维修小站、社区食堂、能工巧匠、挥毫泼墨、百姓舞台等功能空间,都是在前期对居民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置的。眼下,社区食堂还没开张,但已有一批批老人前来询问,希望能早点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据了解,这个食堂开张后,可容纳100-140人同时用餐。

有着4.5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康城小区,则在2016年9月启用了一栋4层楼的邻里中心。去年一年,这里举办了900多场活动,服务超过6万人次,常年活跃在邻里中心的文艺团队有32支,定期推出的课程则50个门类。

在康城邻里中心的一周排片表上,记者发现,最多一天有10多场活动,最少也有5场活动。在功能布局上,人气最旺的,要数“自检小屋”和“睦邻之家”。前者有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坐堂,每天八点就有居民来排队,量血压、量血糖,或进行健康咨询。后者则是一个位于四楼的2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是文艺团队“争抢”的对象,因为实在不够用,现在已从原来上下午各一场活动,重新分配时间,改成了上午安排两场活动,同时把三楼略小一点的排舞馆拿出来排片,才算基本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相对冷清的会客厅阅览室,现在人气也越来越旺。居民约了朋友、家里来了客人,会带到这里来喝茶、聊天、商议事情。还有一群没什么文艺特长的老先生,则每天下午“雷打不动”来阅读、聊天,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

据了解,在邻里中心的服务项目设置上,闵行区坚持需求导向,建立了清单机制。区级层面,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对接机制;街镇层面,则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就近有效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围绕医疗健康、生活服务、文体教育和公益互助等四大类项目,形成邻里中心服务清单,定期向社会公布。

在医疗卫生、助老、群众文体活动等共性项目基础上,闵行各街镇、莘庄工业区的邻里中心因地因需开设个性化特色项目,93家邻里中心各具特色、百花齐放。比如,马桥镇吉祥坊邻里中心整合中医理疗团队优势,提供系统、优质、亲民的医疗服务,弥补周边医疗资源匮乏的公共服务短板;华漕镇花知季·许浦邻里中心注重与乡土文化元素融合,开设沪剧、评弹、说书等动迁居民喜闻乐见的邻里文化活动。

自治平台:谁在这里“当家作主”?

早上八点多,66岁的徐凤兰阿姨就到康城邻里中心“上班”了。她是康城二期的居民,同时也是邻里中心21位“管家”之一。每天,邻里中心共有四到五名“管家”值班,工作时间则是8:30-17:00。

徐阿姨一到岗,就直奔二楼烘焙坊,开始准备场地和设备,因为,当天康城二居委要在这里举行24节气体验活动--教居民学做花样水饺。这一天,除了签到、记台账、巡查楼层,还要整理书报、接待参观、提供咨询,居民要是有什么急难愁问题,她还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次,一位老先生在阅览室突然感到心脏不适,“管家”们立即上前关心老人,并打电话给其女儿,同时,还有其他居民自告奋勇要开车送老人去医院。

邻里中心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也有自治组织第一时间出面协调和解决。65岁的秦阿姨,是康城社区的一名文艺骨干,也是邻里中心自治组织的一名理事。她告诉记者,邻里中心刚开张时,他们还要经常劝居民来活动,但到了2018年,中心的场地就变得不够用了,特别是最大的多功能厅,被各个团队“争抢”,甚至有人还找自己“走后门”。

在这种情况下,自治组织在倾听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了场馆使用的时间段,将上午活动由一场增加到了两场,第一场是8:30-10:00,第二场是10:15-11:45,用足时间;同时,他们讨论制定了多功能厅的使用规则:舞蹈、服装表演等团队优先使用,但必须达到12人以上;对于场地要求不高的歌唱队,尽可能去小一点的排舞馆;所有团队必须提前预约,先到先得……一年下来,多功能厅的活动有序开展,再也没出现过一开始的“争吵”情况。

“进了这个门,能立刻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说这话的,是每天到邻里中心报到的汪女士,她是康城社区居民,也是“大家好”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的发起人之一,现在一直活跃在社区以居民自治的方式推动解决各种难题。几年前,康城四期出现外墙装饰条脱落的问题,涉及70多栋楼的居民,影响很大,后来政府出面协调,各相关方形成了修缮方案,但需要60%以上的居民同意。

于是,汪女士和几个发起人与20多名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征询居民意见,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70%的同意率,成功推动了项目的实施。如今,这个社会组织已入驻邻里中心,牵头组织了面向脑瘫儿童和家庭的公益活动等,获得了居民的认可和称赞。

白天有“管家”值班,那么晚上活动谁来维持秩序?据透露,在康城邻里中心,晚上往往有面向青少年的培训课程,此时就由推出活动的社会组织值班,实现“无缝衔接”,周末活动也是如此。在申馨邻里中心,自治框架也差不多。工作日白天,社工和13人组成的理事会负责值班,到了晚上和周末,则由组织活动的团队自我管理和服务,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

据了解,几年来,闵行在邻里中心积极推行规范统一的治理架构,已建成的邻里中心均成立了由居民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群众骨干、驻区单位和“两新”组织等各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并建立了理事会章程和议事规则,负责服务项目的引入、重大事项的决策、服务质量的评议与监督。比如,浦锦街道的锦邻益站?(漫城)邻里中心建立“理事会+活动团队+居民群众”的治理架构;虹桥镇万源四季源?邻里中心在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观察团和专家组,打造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

获得不等于获得感。以前,让老百姓被动地去接受服务,群众的获得感是不强的。闵行区地区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邻里中心作为一个协同参与的自治平台,主角是“居民”,不是让老百姓被动接受服务,而是要充分激发群众性团队和社区志愿者的自治活力,倡导“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比如,在新虹街道乐在爱博?邻里中心,服务项目、装潢设计都是理事会发动老百姓一起在微信群里讨论定下来的,连地砖颜色都是选老百姓喜欢的,让老百姓到邻里中心就像到了家里一样。

资源整合:最后一公里的“共治圈”

接近中午,本该是邻里中心的冷清时段。但笔者来到颛桥镇的颛益汇邻里中心,却看见有年轻的白领女性陆陆续续赶过来,大多数人都肩背着瑜伽垫。原来,她们是趁着午休时间,前来参加邻里中心的瑜伽课。

据说,颛益汇邻里中心以举办青少年活动见长,这里推出的暑托班一直供不应求,许多家长凌晨就来排队报名,不少培训课上线五分钟就被一抢而空。

邻里中心负责人介绍,这里同时也是社会组织的孵化平台,目前在颛桥镇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22家,有助残、助老、帮困、青少年服务等各种类型。邻里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开放式办公室、举办活动的场地等,但同时要求他们给予资源和服务上的支持,探索“以场地换服务”。比如,社会组织在这里举行快乐教育、小主持人培训等,必须对周边居民让利,每节课包括材料费在内不得超过50元,远远低于市场价,同时残疾孩子和贫困生还可免费参加培训。

据了解,闵行区邻里中心通过建立资源对接机制,实现了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内生资源等三类资源的统筹。区、街镇两级每年梳理公共服务资源、区域化党建及“两新”资源,形成邻里中心公共服务资源清单,按照“部门提供资源,基层按需对接”的原则下沉至各邻里中心。如吴泾镇1号里虹景邻里中心共有便民服务、医疗服务、法律咨询、亲子教育、老人关爱等17个类别、80多个项目,14个职能部门下沉服务,16个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接项目,14支社区团队为居民提供服务,邻里中心成为了一个服务资源集散地。

邻里中心的建设过程,也是职能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工作方法、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一次突破。比如吴泾镇,把部门资源下沉实效和群众感受度作为对职能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能部门下沉资源实效的考核、取消职能部门向基层下达任务指标和进行考核的传统工作方法,改由居民自主运行和评价等自下而上举措,使职能部门“眼睛向下”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邻里中心以服务为纽带,通过党委政府的体系化设计、社区群众性团队的规范化管理、社会力量的项目化运作、志愿服务的菜单化选择,既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核心作用,又提高了社区群众性团队、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和能力,使“邻里中心”不仅成为一公里“服务圈”,更成为了推动居民自治、社区共治的一公里“自治圈”和“共治圈”。

为切实提高邻里中心运行质量,闵行区还深入开展居民满意度测评,充分听取党员群众、“三长”、群文团队负责人等居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从统计数据分析,超过九成的居民代表表示满意。闵行区还连续三年将邻里中心建设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纳入区人大绩效听证项目,得到区人大代表的好评。

闵行区有关负责人坦言,作为惠民、为民、暖民的实事工程,邻里中心现在刚刚走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明年将建成100家左右的邻里中心。接下来,闵行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邻里驿家,幸福同行”的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眼睛向下,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民主协商,进一步拓展邻里中心的内涵,让邻里中心成为百姓的欢乐所在、方便所在,成为党服务、凝聚、引领居民群众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治理平台。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唐烨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闵行地区办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