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一声声口哨是响亮的喝彩,上海沪剧院在北大清华“培植”新戏迷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19-11-17 18:08
摘要:有年轻人追捧才有沪剧的未来

谢幕时,一次次口哨声伴随掌声响起,这是来自年轻观众的独特喝彩。11月15日至17日,上海沪剧院携大型原创《敦煌女儿》与经典作品《雷雨》登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8日还将亮相梅兰芳大剧院。“新创和经典比翼双飞,留住首都老戏迷,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

北京大学是樊锦诗的母校,也是她铸造“敦煌梦”的起点。去年,《敦煌女儿》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吸引1500多名北大师生购票观看,樊锦诗及北大老校长等亲临现场。此后《敦煌女儿》演出近60场,观众达到4万多人次。再进北大,《敦煌女儿》又有新变化,故事主线更清晰,集中表现樊锦诗在敦煌工作细节,飞天、卧佛、禅定佛陀等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于舞台,让师生们更了解樊锦诗在“数字敦煌”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刚到敦煌听闻驴叫、新婚收到佛头贺礼、忙着照顾孩子对丈夫“视而不见”……樊锦诗生活的一幕幕诙谐场景激起观众席一阵阵轻笑。当巨大的敦煌造像出现在舞台,“我要回到三危山,因为我是敦煌女儿”,掌声四起。散场时,观众交头接耳,“从头唱到尾,太强了”“一个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

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的学生们大多来自上海,第一次听沪剧却是在北大校园。演出结束后,他们簇拥着茅善玉在演出票上签名留念,“老嗲的”。茅善玉热情邀请学生们参加沪剧艺术节,“我们有沪剧校园比赛,零基础也没有问题,可以跟着谱子学。明年我们还会带着曹禺《日出》《家·瑞珏》来北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基础医学院,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工程公司组团来看《敦煌女儿》。“一场演出胜过十堂课。”茅善玉与观众们分享,“樊锦诗院长反复强调,这出戏不是写她一个人,而是几代敦煌人的奉献。不久前《敦煌女儿》在兰州、敦煌、西安等地巡演,当地观众对敦煌故事了如指掌,看了尤为感动。”

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得到全社会支持,上海沪剧院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校园之路。在位于北京怀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学员们跟着上海沪剧院的演员们学起新编沪剧《邓世昌》序幕中的旗操。装备学院的学员们见到邓世昌的扮演者朱俭,远远地招呼“邓大人来啦”。2016年,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达成三年合作计划,先后带着《邓世昌》《雷雨》《敦煌女儿》三部作品走进北大校园,还先后举办“从《敦煌女儿》看沪剧的创新和坚守”以及“听上海声音,讲敦煌故事”两场主题讲座,在北大逐渐形成了一批沪剧粉丝群体。由上海沪剧院共同参与筹建的“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成立两年来与沪剧院保持紧密合作,通过讲座活动等把海派文化普及推广到青年学子中。在新的三年合作计划中,沪剧院计划结合导赏、演出推出更多高品质剧目。北大校园“沪剧热潮”也辐射到周围多所高等学府,今年,清华大学向沪剧院伸出橄榄枝,11月17日沪剧《雷雨》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上演,这是上海沪剧院与清华大学首次合作。茅善玉感慨,“学校学生不停在流动,今年来看《敦煌女儿》《雷雨》的都是新生。北京的沪剧市场是一步步开拓出来的,我们坚持不送票,每场演出都拿出最好的剧目,最强阵容、最佳状态,做出口碑,观众主动买票看。”

曹禺曾在“水木清华与《雷雨》”一文中写道:“从下种到结出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亲——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学度过的。”《雷雨》中的繁漪是新旧交替时代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演绎难度非常高。当年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曾有“活繁漪”之称。茅善玉以自己独到的理解演绎繁漪,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雷雨》中还有陈瑜、王明达、钱思剑、凌月刚、朱俭等沪剧院中坚力量,“90后”洪豆豆和金世杰出演四凤、周冲,给经典带来青春的力量。唱到第五场,真相大白,悲剧命运不可避免地发生,沪剧舞台很少见的五重唱令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全场鸦雀无声。

明年是曹禺诞辰110周年,除舞台作品外,上海沪剧院计划带着沪剧电影《雷雨》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5日至18日,茅善玉连演四天大戏,虽然体力消耗大,她却说很值得,“我们收获北大、清华师生的喜爱,周围高校同学也来观剧,看到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迷上沪剧非常开心。累一点算什么,有年轻人追捧才有沪剧的未来!”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