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这些不像水墨画的“水墨”,在诉说什么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19-11-18 09:53
摘要:当代水墨更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生命的运动。

在近日于苏宁美术馆举办的“水问”当代水墨大展上,一批有别于传统的水墨画,甚至不用水墨却体现水墨精神的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

记者专访亮相此次展览的王劼音、李磊等艺术家,探讨水墨艺术如何体现当下的时代精神。

当代水墨不只是水墨画

水墨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基因。从功能性的书写,到艺术理想的张扬,水墨一直随着时代而变。

从唐代到宋元,中国水墨画形成了一套传统的风格典范。自清初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起,一场“新水墨”运动就开启了。石涛反对毫无创新地“师古人”,主张师法自然。到了近代,吴昌硕、任伯年等画家积极倡导“新水墨”。

20世纪初,随着一批知识分子远赴法、英、德等国家学习西方绘画,中国画面临着如何现代化的变局。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纷纷尝试将西方绘画的思想、方法和模式植入中国绘画。改革开放后,中西绘画加速融合,一些艺术家基于西方艺术的思维逻辑,参照西方当代艺术的思想、方法,对水墨进行全面的创新。如今,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阐发当代水墨。

在近日于苏宁美术馆举办的“水问”当代水墨大展上,王劼音、萧勤、刘国松、仇德树、李磊、王天德等多位现当代水墨艺术实践者,用作品探讨水墨艺术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新锐艺术家黄宏达还运用现代数码的形式,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水墨上,创作出一幅《月球背面》水墨画。

黄宏达,月球背面 ,人工智能、水墨纸本

李磊认为,当代水墨艺术不是物质上或技术上的水墨画,当代水墨更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生命的运动,这种精神能为世界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可能性

“‘水问’是展览之问,也是艺术之问、文化之问。我们试图探讨的是在全球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如何与西方艺术进行有效的对话,水墨艺术应当如何体现当下的时代精神。”策展人许剑龙对记者说。

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

画家王劼音在版画与油画领域深耕多年,直至退休后才进入水墨世界。他说,画水墨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此次展览中亮相的《树石图》《竹石图》《江山胜景图》,都是王劼音近年来的新作。在《江山胜景图》中,他用抽象的语言表现心中的山水。画面中众多规整的墨点,与传统水墨画所强调的写意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别样的趣味。在《竹石图》中,他又用笔墨绘出众多直线条,这也是古代水墨画中少有的。

我之所以这样画,是在探索一条自己的路,不完全重复古代的水墨画,也不模仿西洋画。”王劼音说,“‘水问’这个题目,我觉得是在问中国传统的根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一个‘水’字。有人觉得中国画和油画相比没有力量,色彩又不鲜艳,一张薄薄的宣纸,没有厚度,平静如水。我倒觉得,平静如水反而是它的特点。"

在王劼音看来,有些人的画虽然笔墨很好,但骨子里并不传统,因为画里没有人文气息。相反,有些画看似采用了现当代的表现手法,甚至看起来不像水墨画,但它依然传递着水墨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不少画家都在求新,但求新太切,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西方艺术的‘坑’里,没有了自己。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现在提倡中国制造,艺术也要讲‘中国制造’。既表达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精神,又呈现出新的艺术面貌,一定能走出不一样的道路。”王劼音说。

王劼音,江山胜景图,2019,水墨纸本

对话

一幅抽象“水墨”是如何诞生的

上观新闻:您的近作《水问》在此展览中与观众见面了。您想通过这件作品表达些什么?

李磊:《水问》不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而是一件布上丙烯作品,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水墨精神。我试着提取传统水墨的精神和方法中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上观新闻:您所理解的水墨精神是什么?

李磊:是气韵生动,是阴阳互生,是笔墨有致,是情境相融。从世界观上讲,是人情与宇宙相通。从方法论上讲,是气息与笔墨共淌。

上观新闻:为什么选择丙烯,而不是水墨或者油画颜料?

李磊:刚开始从事抽象艺术的时候,我就选择具有流动性的丙烯颜料。油画颜料的长处是色彩的塑造和堆积,但流动性不够。

我是把画布铺在地上画的,使用丙烯颜料会产生许多自然流淌的痕迹,其中有些痕迹是出乎意料的,是自然发生的。我在创作中会对作品的结构、格调与气质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又会有一种生机勃勃却不离规矩的呈现,当丙烯颜料相互渗透交融撞击时,会产生很多丰富的意味。

上观新闻:您在创作前会打草稿吗?

李磊:不打草稿,但我会在酝酿充分之后才开始创作。我必须先想清楚这件作品要表达的是什么气质,是抒情、柔美还是雄壮。《水问》要表现是一种雄健的气质。水是柔弱、潇洒的,而当水流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大江大河的气势。

上观新闻:画面中的红色与绿色代表什么?

李磊:代表着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我不希望这件作品给人沉闷的感觉,我不想堵住观众的胸口。我试图在雄健中表现一种流动性的穿透力。《水问》所表达的水墨精神不仅仅是表面上笔墨的流淌,更重要的是精神气韵上的流动。

上观新闻:观众怎样才能体会这种精神气韵的流动?

李磊:这种气韵不是通过一根根线条连起来的,而是若干关系所形成的联动。好的艺术作品讲究“意到笔不到”,抽象画尤其讲究这一点。我希望留出思考的余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

李磊,水问,2019,布上丙烯

上观新闻:《水问》是一幅长达6米的作品,您是从哪里下笔的?

李磊:陆俨少先生曾说,有些人画画是从整体画到局部,而他习惯从局部画到整体。这样画出来的每一笔,都是“生发”出来的。我很认同这种生发感,我希望我的作品就像是植物长出来一样,充满灵动性。具体的创作过程看似凌乱,东点一点,西点一点,再凭借一股气息将它们串联起来,建构作品的过程其实是画家内在气质的体现。

我也非常赞同黄宾虹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画画就像下围棋一样,要找准棋眼,与对方博弈。画画的过程就如同一场博弈、一场战斗。

上观新闻:对手是谁?

李磊:对手就是我在创作时面对的那些颜色以及我假想的目标。可以说,这幅作品就是我的对手。在创作《水问》时,我的目标是要把它塑造成一幅雄健有力的作品。尽管用了浓重的黑色,但依然要让它充满灵性,不板结,不沉闷,达到气韵沉雄、温润敦厚、艳而不妖的境界。

上观新闻: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实验水墨”“观念水墨”以及“AI(人工智能)水墨”?

李磊: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科技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可能。当代的水墨艺术,已经不是狭义的水和墨的艺术,而是要以水墨精神为根本,面向未来寻找新的空间。在寻找过程中所诞生的作品不一定全都十分成熟。今天的观众在面对艺术家们的探索与尝试时,一定会有各自的判断。艺术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科学实验是一样的,如果一件作品观众都不喜欢,就有可能会被遗忘,但这不代表这种尝试没有意义。

栏目主编:龚丹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