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陈佩斯:有喜剧色彩,又有悲剧内涵,一部剧的味道才醇厚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19-11-13 15:20
摘要:这些年来,国内喜剧有了逐渐稳定并逐步壮大的“粉丝群”,陈佩斯认为这很让人欣慰。“

陈佩斯又带着作品来上海了。


上海保利大剧院五周年庆演出季重磅大戏——陈佩斯、杨立新等主演的喜剧作品《戏台》 于11月13日、14日上演。早在一年前,院方就与陈佩斯及其制作团队——北京大道文化沟通,终于将《戏台》、《阳台》、《托儿》及《老宅》四部陈氏喜剧作品一并引入,让长三角观众们能在家门口欣赏到。除《戏台》外,其余3部也将在近期陆续亮相。


11月12日下午,上海保利大剧院邀请陈佩斯、杨立新和上海大学副教授单林来到嘉定,在西云楼杜公馆里举办了一场文化沙龙。活动结束后,陈佩斯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分享了自己对于喜剧创作、喜剧人才培养、喜剧市场等话题的最新感悟。

 


谈创作:“观众笑错了地方,创作者就该反省”

“技术”,是陈佩斯谈及喜剧创作时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2001年,陈佩斯的第一部话剧《托儿》正式推出,开创了舞台剧领域民营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先河。近20年过去,国内话剧市场从无到有、逐渐兴盛,陈佩斯是“拓荒者”。

 

陈佩斯说,从1984年的春晚小品《吃面条》开始,他就在不断摸索舞台化的喜剧创作模式。“以前是电影化的喜剧,还有些现成规律。一开始,国内舞台化的喜剧没有任何规律可依、可循,只能通过不断创作、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下一次喜剧实践。”

此前,陈佩斯就自创过“差势说”等喜剧理论。所谓“差势说”,指的是角色和观众之间、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差势”,是导致喜剧让人发笑的原因。

在“差势说”之前,陈佩斯就知道,人的窘境可以让他人发笑。无论是小人物的窘境,还是大人物因“差势”而产生的窘境,都有喜剧效果。在舞台表演中,这种喜剧效果需要通过动作、语言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观众就能在你期待的那个点上发出笑声。”

陈佩斯告诉记者,窘境的一大来源是误会,这是古老的“喜剧大法”。“随着探索的深入,我发现了‘错位喜剧’。身份的错位、装扮的错位等,都是喜剧。在小品《警察与小偷》中,小偷穿上了警察的衣服,却依然说着小偷的语言,这种‘错位’就有喜剧效果。”

在陈佩斯看来,无论是差势、窘境、误会还是错位,这些都是喜剧的技术。火候到了、拿捏准了,观众就笑了。

 

《戏台》就综合运用了这些技术。这部至今已巡演了50多个城市、近260场的喜剧架空了年代,讲的是军阀混战背景下京剧戏班后台半天内发生的故事:戏班子遭遇了一系列演出事故,一个包子铺的伙计却被“赶鸭子上架”,成了上台给大帅唱《霸王别姬》的“楚霸王”,整个戏班人员的生死系于这名伙计一人。

在陈佩斯看来,喜剧创作就像在“走钢丝”一般,需要精确解剖每个场景、关键人物的每个动作和每句台词,让整个剧向着喜剧效果最大化的方向走。“有喜剧的色彩,又有悲剧的内涵,一部剧的味道才能醇厚。我们不能直接把喜剧中让人难过的部分强制交给观众,而是穿透它、冲破它,把这种部分也变成让人容易开怀大笑的故事。这是一个巨大、精致的工程,有很多技巧在里面。”他说。

而对于观众而言,一切创作技术都是“黑箱”,检验一部喜剧的重要标准是“好不好笑”。“对艺术家而言,喜剧意味着严苛精致的技术;但对观众而言,喜剧是简单明了的东西。如果观众没有在我们设计好的地方发笑、笑错了地方,那创作者就该反省。”


谈人才:“做喜剧,先从练跑步开始”

 

早在1991年,陈佩斯就在海南成立“海南喜剧影视有限公司”,两年后改名为“大道影业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最早一家集影视、制作、发行于一体的民营股份制公司。其后,陈佩斯一直关注着喜剧人才的培养问题。

2012年,陈佩斯开办“大道文化喜剧创演训练营”,培养喜剧人才,每年招收十来名学生,其中部分学员成了大道文化的签约演员。目前,这个训练营一共培养了百余名学员,绝大多数都在中国的喜剧圈里打拼,其中有9人是大道文化的签约演员,还有近20名演员长期和大道文化合作。

陈佩斯说,喜剧人才的培养急不得。“做喜剧,一两个月就能了解个大概,但真的要学好用好,四五年可能也还刚刚入门,起码需要数百场的演出实践经验,才能比较游刃有余。”

陈佩斯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有很多喜剧人才,喜剧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演员发展的渠道也越来越宽,因此年轻的“喜剧人”非常幸运。“但即便环境好、渠道多,也不能忽视自身基本功的培养,基本功必须打扎实。”

陈佩斯说,有些有志于从事喜剧事业的年轻人体质较弱,体能不适合舞台表演,无法大声用“丹田气”说话。有些人觉得,反正有耳麦等现代科学工具的帮助,这些事“无所谓”,其实并非如此:“合格的喜剧演员必须有把声场灌满整个剧场的功力,如果在一个大剧场里,你的声音非常弱,两者不协调、不符合,哪怕有耳麦也会影响演出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佩斯让自己的学员们从最基础的体能训练做起——跑步。训练营中,学员们每天跑10公里,约摸一个月后才能达到上舞台表演的体能要求,学员们表演全部不能戴耳麦。除此之外,训练营还请了形体老师给学员们施加大强度的舞蹈和形体训练。“有时候学员练得都吐了,但这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打好了基本功的基础,以后的路才能走顺。”


谈观众:“喜剧不能被关进‘金丝笼’”

 

此前,有不少喜剧演员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当下的消费社会里,喜剧人“装疯卖傻”扮丑、讲讲网络段子,也能让一部分观众发笑。难道喜剧应该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陈佩斯说,“但喜剧不能分高档还是低档,对不同的喜剧不能做价值评判,不过可以做技术评判,技术层面是可以分出高低的。我们想做的,就是‘高技术含量’的喜剧。”

喜剧是舞台上下共同完成的创作,没有观众的笑声,喜剧也就没有了意义。陈佩斯告诉记者,对观众而言,其实很容易就能评判出一部喜剧的技术是“高”还是“低”,也能一眼就看出一部喜剧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是,并不是技术‘高’的喜剧,对所有观众而言就都是‘好’的,技术‘低’的就是‘不好’的。也有的观众就是图个乐呵,笑过就忘,也觉得挺好,这样的观众还不少。大家各取所需,这很正常,但剧场需要把不同技术层面的剧进行分类,找准各自的观众群,如果一个剧场什么剧都演,那就不对了。”

这些年来,国内喜剧有了逐渐稳定并逐步壮大的“粉丝群”,陈佩斯认为这很让人欣慰。“事实上,包括喜剧在内的广义戏剧,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界、文化界群体中,必须是市井的、给老百姓看的,戏剧文化本身就是市井文化的一部分。”

陈佩斯说,元明时期,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戏剧逐渐变成了文人和有钱人的“专属物”。“就像被关进了金丝笼。虽然戏剧的文学水平高了,但离开了市场,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戏剧变成了一些人‘孤芳自赏’的东西,就开始整体走向衰退。这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怎么发展戏剧?发展什么戏剧?关键是要回到市井,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陈佩斯告诉记者,从事了几十年喜剧事业,虽然辛苦,却并不痛苦:“还是很高兴,精神上是快乐的。当我的喜剧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时候,我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让我快乐。”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摄影:史春阳
内文摄影:王小京、赵东方等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