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上海的时间是不是和柏林走得不同?这些艺术家有不同见解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赟娴 钟菡 2019-11-11 09:27
摘要:中德艺术家携手“间有小憩”项目带来对时间的理解。

时间性作为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一直以来吸引着不少艺术家进行表达。在不同艺术家的手中,往往能诞生出截然不同的作品。时间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味着什么?不同文化对时间的定义如何影响个体对时间的感受?上海的时间是不是和柏林走得不同?

11月10日,“间有小憩”项目启动仪式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项目由刘海粟美术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等合作开展,三位来自柏林的女艺术家与上海的女艺术家一同尝试着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时间是人们的切身经历,不同的个体能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时间。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经历时间的方式不同,处理时间的方式也不同。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表示,对于时间这样冷酷、永恒的载体来说,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间有小憩”选择了柔美的女性艺术家作为表达主体。

有趣的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艺术中心联手打造的“时间的形态”展览也于近日开幕。在阮竣看来,“时间的形态”带来的是一场关于时间的成果性展览,将西方艺术家对时间的诠释传达给中国的观众。“间有小憩”则通过聚焦中德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对话,对同样一个内容不同角度的表述,来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在常见的艺术展览中艺术家是前置的,而哲学家往往是后置的。”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表示,而在“间有小憩”中,来自德国的学者戴伊芮将与她一起探讨关于时间性的哲学问题。同时,来自柏林的女艺术家葛星、文妮尔和温斯雅与上海的女艺术家高珊分享了她们对时间的一些思考,并展示了部分艺术作品。

温斯雅带来了彩笔纸画作品《无题》,她在家里的墙上固定了一张画纸,每天早上醒来和晚上入睡之前都会张开双臂,用右手在上面画一个大圆,画的整体尺寸就是身体尺寸20年间的变化。她尝试用这种极简的方式去尽量减少相关元素,对时间做减法。葛星对时间的关注则在于“时间如何在人与人的社交之间”,她的表演性装置作品《捕获交流》中,在设置的艺术空间内有五位舞蹈表演者,同时也会从观众中邀请一些参与,在同样的时空内创造对话,探索人际关系的表达。基于这些思考,女艺术家们和学者们将在未来的近一年内交流碰撞,策划一场联合展览,不仅探索艺术创作中时间性的不同形式,也对女性在文化产业中的可支配时间和参与性进行反思。

温斯雅《无题》

艺术家们共同的研究结果,以及她们将在上海现场完成的作品,最终会以展览的形式呈现,预计明年10月至11月期间在刘海粟美术馆向公众展出。“目前还不确定会创作什么作品,一切都是未知的探索,这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创作中最有吸引力的。”在未来的一年里,“间有小憩”将陆续把这些未知的可能性以艺术的形式分享出来。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刘海粟美术馆提供
题图为葛星《捕获交流》。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