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外智库媒体发声:中国成就证明“全球化”应再强化
分享至:
 (1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王闲乐 2019-11-07 15:04
摘要:“中国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凝聚各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谋划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是应对挑战的唯一途径。”


“中国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凝聚各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谋划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国需要树立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理念,加强对话协商,增强团结互信。”

……

11月5日至6日,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界、媒体界400余位中外智库媒体代表出席,围绕70年中国发展经验及其世界意义进行了对话交流,并就“现代化路径”“经济全球化”“包容性发展”“文明对话”“全球治理”“扶贫减贫”“生态文明”等议题,深入探讨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和方式。

“现代化”没有统一模式

现代化就只有一条路径吗?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热议。

“中国70年来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一些复制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并不成功,甚至适得其反,充分说明现代化的路径是多元的,没有统一的模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和国情。”

古巴哈瓦那大学第一副校长迪奥尼西奥·乔治·席尔瓦以古巴经济社会转型为例,描述了古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他说,现在古巴致力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让企业获得更大自主权。古巴经济的战略方向首先是要发掘人的潜能,实现技术创新,实现生产转型,并且利用国际的力量,使得服务业、农业、建筑以及通信技术、光电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取得长足进展。

“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借鉴,但不能一味追寻发达国家的路子,这样也是不可取的。”也门舍巴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艾哈迈德·A·赛夫说,“我们需要实现社会经济方面框架的建设。中国以前是一个传统社会,现在是一个现代社会,而且发展特别快。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

在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这同样成了与会人士讨论的焦点。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00亿美元,去年则达到13.6万亿美元。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均提到,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全球化不但没有失灵,还应当继续强化。

在波兰前副总理、波兰考明斯基大学教授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看来,经济全球化的关键词是“自由”,也就是允许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如今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西方过去推行的全球化模式缺乏包容性,给不少国家造成的损失大于收益。

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师琳达·玛塔尔发现,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阿曼港口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我注意到中国的投资出发点是共商共建共享,不会附加项目之外的条件,更不会尝试对政治制度施加影响。”

“和谐”体现包容性发展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约8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都将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赞叹中国扶贫减贫工作取得的成就时,与会专家学者也在探讨如何借鉴中国经验,让经济增长惠及弱势群体,同时让全球化和经济增长能够惠及所有国家。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共建开放共享世界经济,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我想这实际上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更多包容性发展新内涵。”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体系常任秘书长哈维尔·曼努埃尔·鲍林维奇·维拉德表示,他所在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来自中国的投资大大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惠及众多中小企业。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研究与改革中心首席研究员卡米杜拉·诺穆拉多夫表示,单纯重视经济总量增长有时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而包容性发展不仅看经济总量,还考察发展模式。中国政府十多年前便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正是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原则。不过,他也指出,在包容性发展的指数上,中国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情况,未来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据世界银行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贫困,使全球收入增加2.9%。这无疑是一笔十分可观的发展红利。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事件。

加纳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劳埃德·乔治·阿杜·阿莫阿认为,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性,这值得非洲国家学习。他说,不论是发展还是脱贫,中国总是能够制定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个目标不断调整相应政策,因此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共赢”机制应获更多信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计划、一个总体的路线图,能够让全球各国都接受。”保加利亚安全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普拉门·伊拉瑞诺夫·潘特夫说,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是多极的世界,通往共赢的道路需要各个大国共同发展,构建一个基于规则、基于法治的全球秩序。他认为,以共赢为基础的合作和问题解决机制应该获得更多信任,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都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乌拉圭经济和社会现实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吉列尔莫·何塞·托洛萨·席尔瓦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十多年,见证了不同国家通过多边主义取得发展成就。“世界需要更多的多边主义机制,中国现在也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说,中国的成功蕴含了全球化的成功。中国一直非常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一直在反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中加以太多苛刻的条件。中国一直在帮助其他国家,而且并没有附加任何苛刻的条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对于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之下提出的。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中东乱局所造成的难民潮影响了社会秩序稳定,也看到了拉美的政治动荡,东亚、南美地区先后爆发过的金融危机,都始于一个国家,波及很多地区,最终影响到公民的生存、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人权的问题。”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周力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贯穿于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贯穿于中国各方面事业的核心价值目标。它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共同体,也是一个强调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共同体,强调国家的主权尊严和个人的价值尊严。

“没有和平与安全,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皮明勇认为,应对世界共同挑战,必须创新安全理念,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完善全球安全治理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与担当,要构建起制度的支撑,也需要找到文化的动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