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在谈家湾,“今天我休息”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9-10-21 08:27
摘要:1951年,刚当上户籍警的马人俊去敲居民家门——实际上哪里有门,不过是片草席或者破布把棚窝出入口略遮一遮。面对居民不欢迎的眼神和冷淡的口气,他硬着头皮走进去。最后没有想到,在这片低洼之处,他收获了事业的高峰,得到了居民的肯定,也在接下去的近70年光阴里,见证了整个谈家湾地块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1年,马人俊16岁。瘦瘦小小半大的一个男孩,从公安学校毕业不久,被分到闸北公安分局指江庙路派出所(芷江西路派出所前身)担任户籍警。

马人俊在杨浦区长大,在七宝地区读书。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闸北的芷江西路地区。

走进他即将分管的片区谈家湾,他自己先吓了一跳:全是芦苇稻草搭建的棚户,无一楼房,甚至无一像样的平房;居民多是早年战乱时避难到上海的苏北难民,男人们以拉塌车、黄鱼车为生。400多户居民,500多人,正经在工厂上班、有单位的不足十人;谈家湾还毗邻旧货市场,人员环境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底层流氓、妓女尚众,居民不愿对他打开心扉,这让他很难展开工作。

虽说穿着制服,但其实根本没有人把他当回事。他去敲居民家门——实际上哪里有门,不过是片草席或者破布,把棚窝出入口略遮一遮。面对居民不欢迎的眼神和冷淡的口气,他硬着头皮走进去。最后没有想到,在这片低洼之处,他收获了事业的高峰,得到了居民的肯定,也在接下去的近70年光阴里,见证了整个地块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家湾往事


其实,谈家湾所在区域过去并非鱼龙混杂的棚户区。

早在20世纪初,整个原闸北地区的华界商埠兴起。闸北工程总局着手造桥筑路,尤以沪宁铁路总站(北站)、麦根路货站(东站)附近为多。先后建宝山路、车站路(今天目东路)、海昌路、新大桥路(今恒丰路)、总局路(今共和新路)、新闸桥路(今大统路)等,贯通东西,形成格局。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闸北水电公司,翌年供应水电。同时,英商煤气公司开始供应少量煤气。20世纪20年代末,原闸北区境南部道路成网,水电供应正常,商埠颇为繁华。(《闸北区志》)

静安区文史馆提供的资料显示,谈家湾的位置大致在今共和新路、芷江西路之西南角。其得名源于该地原有一条流经此处的赵家浜,在此有大曲折而形成湾,清代该湾处以谈姓聚集而被称作谈家湾。上世纪30年代,此地有菜农100户,其中八户以种花卖花为业,故又有谈家花园之称。

但战火袭来,将无数普通人多年辛苦积攒所得的家业和财富付之一炬。“一二八”“八一三”战事中,原闸北区华界地区被日军几乎全部炸成焦土。大片废墟成为外来避难者搭建棚户简屋的空地。到1948年,原闸北境内棚户区67万平方米,谈家湾地区亦在其列。

战争也使得原闸北境内华界建筑物大多被毁,市政、公用设施严重破坏,水电煤气基本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除道路、桥梁、水电稍有恢复外,市政面貌满目疮痍,公用设施残缺不全。大批棚户区、平民村无自来水、电灯、下水道。

1951年底,马人俊来到谈家湾时,整个地区没有任何煤卫设施。居民雨天出门必定打赤脚,因为整条弄堂里一定积水成灾。但若遇到晴天,居民们也是出门赤脚,因为尘土飞扬,居民舍不得弄脏鞋子。


今天我休息


总也打不开居民心门的马人俊,就从这里着手。

休息天,他向附近玻璃厂借来几车煤渣,自己动手一车一车送到谈家湾铺地。就这样干了六七次后,居民里的几个青壮年开始和他一起动手。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干了两个多月,大家一起用煤渣铺好了道路,又一起动手疏通了下水道,整条弄堂大为改观。

本来冷淡警惕的居民们再见到马人俊来,眼神就不一样了,先是叫一声“警察先生”,然后改口叫“马同志”,最后开始开口叫“小马”。

得到了居民们的支持,马人俊工作成绩突出,在1955年和1956年分别获得全国性表彰。1959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今天我休息》,将许许多多那个时代警察的群像浓缩在影片中。片中的户籍警“马天民”将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在本该相亲的休息天出门,一路上送居民上医院、救人、捡钱包,不断耽误自己的相亲,最后发现相亲对象的家长就是自己帮助过的人,有了大团圆结局。以马人俊原型为主角的“马天民”,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的小马,也得到了自己的爱人。

不过,和影片里的情节不一样,马人俊的爱人并非相亲认识的。她也是一名警察,两人是在系统内获得表彰时认识的。

马人俊夫妇青年时代合影


“完全认不出了”


婚后,马人俊夫妇被分配到南京路附近居住。

马人俊的爱人负责的片区,在上海市区的巨鹿路、富民路一带。这片原租界地区保留下来的市民生活方式,和马人俊夫妇在南京路周边的邻居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和谈家湾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但都属于上海的一个切面,共同汇聚并丰富了上海的意涵。

幼年丧母、8岁丧父的孤儿马人俊,自此在上海有了小家,而另一个他心里的家,仍在谈家湾。

谈家湾所处的闸北区也开始发生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初,原闸北区开始大力在棚户区设给水站,安装路灯,全区开始敷设下水道,翻修道路,新建长寿路桥、大统路旱桥。1957年,架设解放后全市首座跨铁路的共和新路旱桥。1958年,辟建彭浦工业区,延伸共和新路至彭浦新村,新建延长路、广中路、汶水路、闻喜路、平顺路、灵石路等干道,排设大口径下水道,改善水电煤气设施,在吴淞江支流及其他河流上筑建一批车行桥、专用桥、人行桥,吴淞江沿岸加固、建造防洪墙。(《闸北区志》)

棚户区密集的谈家湾,也于1958年填赵家浜,又于1971年至1983年拆除棚户区,建共和新路802弄小区(并设居委会)。上世纪70年代,沿芷江西路建五层、六层楼房7幢和1个菜场,1983年在共和新路芷江西路口建六层楼房9幢,底层设商店。1987年建13层大楼一幢。

小马成了老马,换了工作岗位,也陆续和爱人搬家住过许多地方。但时至今日,他还会接到老谈家湾地区居民的电话:“小马啊,来看看我们的新变化。”

老马说:“翻天覆地,完全认不出了。”


马人俊,1935年出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人民警察。全国劳模。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司占伟 摄
题图说明:马人俊指着《今天我休息》电影海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