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触摸古松江的山川河流,松江一对母子绘成两幅古松江地图
分享至:
 (2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成东 李谆谆 2019-09-06 16:52
摘要:两幅古松江历史地图长均1.2米,宽约1米,倾注了张峰和其母亲的心血

 

 历经13个月,松江的历史地理爱好者张峰完成了他的“巨制”,两张古松江地图——《清光绪九年松江府舆图》和《清光绪五年松江府城全图》。

 

 

《清光绪九年松江府舆图》范围东至松江府南汇县泥城海滩外东海,西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市,南至嘉兴府平湖县东司城,北至太仓州嘉定县城。《清光绪五年松江府城全图》范围东至南俞塘东杨家桥,西至古浦塘跨塘桥,南至官绍塘吕巷桥,北至五里塘普济桥。

 

两幅古松江历史地图长均1.2米,宽约1米,倾注了张峰和其母亲的心血。从查找资料,实地走访确认,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地理爱好者,张峰的行为堪称“壮举”,也为松江的历史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开启了解历史地理大门

 

张峰第一次接触到松江历史地理,是在小学三年级。他回忆,那时候母校白云小学的杨文仪老师会给学生讲述日军在松江横行的历史,“日军在松江东门城门处站岗时,对每一位进出的人搜身盘查,经常在半夜敲门叫醒东外街居民,用枪逼迫他们迅速到松江城的东北城墙外,让居民们围观枪杀地下党的情景。”

 

这些讲述在幼小的张峰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令他好奇的是,那时的东门城门和松江城的东北城墙还在那吗?事件、时间和空间,在幼小的张峰看来,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那时候不懂得历史地理这个概念,但他想要去探寻和了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小学的张峰在同学家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松江镇志》,经允许,张峰得以借阅回家。这本书开启了张峰对历史地理认知的大门。《松江镇志》上的一幅彩色《1988年松江镇行政区划图》,让他尤其爱不释手。

 

“华阳桥砖瓦厂、新明星桥、新洞泾港、东外街,这些地名都在他的家附近。”地理原来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他说这种感觉很奇妙。

 

 

彩色地图右边是一张清代嘉庆年间的《松江府城图》。看不懂时,小张峰会去请教见证了松江老城变迁的老师和母亲。于是,张峰了解到,《松江镇志》里描述的“复园”就在他家西南方向的东门部队,俗称“钱家花园”;濯锦园、五老峰原位置在东门外北俞塘南侧,母亲说听老人们说起,解放前那里有嬷嬷和天主堂。

 

时代变迁,江山依旧,而地名却时过境迁,“老地图里有美妙的世界”,那时张峰想,要是有一本详细的松江历史地图册该有多好,在古地图上看到熟悉的家乡地点,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长大一些,张峰在松江中山中路新华书店看到了《松江县志》,里面有《民国35年时期松江城区图》和《松江府属全图》,他毫不犹豫地用35元压岁钱买下了它。而这时候再翻阅古地图,张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看到《松江县志》的《清代嘉庆年间松江府城图》上有一个地名是“萧王庙”,而《松江镇志》的《清代嘉庆年间松江府城图》却记载着“萧下庙”,哪个是正确的?

 

那时候的张峰不得而知。直到近年在上海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翻阅了嘉庆版《松江府志》才得知,正确名称叫“萧王庙”。《松江县志》上的“明星桥车站”,又名“松江东门车站”,东距新桥站7.47公里,母亲说邻居长辈说起过具体位置,是在现沪昆铁路北侧环城农贸市场。

 

2017年,张峰在上海图书馆地方文献室找到了一本《上海测绘志》,发现里面也有诸多错漏之处。《松江府属全图》中标注“卖花桥”集镇在北张泾河道边,参照《松江府续志》后,张峰发现其实是在洞泾河道边。

 

还有如“小官绍塘”河道在松江府城的东南侧,靠近黄浦江,而非地图上标注的西北侧。诸如此类,从小爱好历史地理的张峰这时候有了一个强烈愿望,想画一张自己勘误过的松江历史地图。

 


与母亲结伴绘制地图

 

2017年2月,在母亲的支持下,张峰开始绘制《清光绪九年松江府舆图》,在长1.2米、宽1米的油画布上进行比例尺测算,用高德地图的卫星地图测距,运用卫星影像图,寻找古代遗留下来的古河道,并进行点与点之间的测算。

 

修订的地理底本是《上海测绘志》中的1909年版《松江府属全图》和光绪版《松江府续志》中的《松江府全境水道图》《海塘图》,文献则以光绪版《松江府续志》为准。相比1909年版《松江府属全图》,张峰绘制的古地图更为详细,添加了光绪版《松江府续志》所出现的重要市镇地名、河道地名、黄浦江和吴淞江所有摆渡口地名。

 

 

正因为照顾病重的母亲,在外企从事翻译工作的张峰得以有了较为集中的时间在家从事历史地理的研究,也开始绘制地图。为了减轻病痛,转移注意力,见多识广的母亲也加入到松江古地图的审核确认工作当中,查看地名是否跟书中描述一致、方位是否正确。除了在史料中大海捞针似的收集材料,在文献中穿越时光,母子俩还会结伴实地探访那些遗留下来的“古迹遗址”,实地“触摸”那些松江的河流。

 

于是,在松江老城的各个角落,多了一对早出晚归的母子。他们的身姿在晨曦和晚霞之间,构成了生动的剪影。白天,他们用脚步丈量一条条马路,夜晚借着灯光登记信息,绘制地图。经过13个月的努力,两幅古松江地图终于得以面世。去年6月,最后一稿完成,原本被断定只有2个月生存期的母亲,经过13个月后,也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愿为历史研究作参考

 

 绘制古地图与编绘现当代地图不同,前者一般都有现成的数据和资料可以利用,即使发现缺漏错讹也能通过实地测量、考察或搜集资料加以弥补校正,后者却只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证据,且编入历史地图的每个地理要素都必须确定空间范围。所幸的是,在古地图上艰难跋涉的张峰“有所得”。

发现一个地点的古今变迁,在张峰看来,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如现在的深坑酒店所在地,原来是高出地平面的“山丘”,名为“小赤壁”。为此,他查找相关文献记载,1991年版《松江县志》上记载:小赤壁,原系横云山东隔河一小山,名小横山,奇石耸起,壁立数仞,色尽赭,俗称“小赤壁”。相传山麓原有“仙云馆”“凝翠轩”,为苏东坡游赏处。近代开山炸石,小赤壁已被炸光,并深入地下,成了一个大坑。制图之余学史,还能知晓身边事物的时代变迁,张峰认为这是研究松江古地图的趣事之一。

 

 

绘制地图的第二件“美事”是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历史地理爱好者。出于对松江历史的热爱,张峰加入了“松江微历史QQ群”,把绘好的图第一时间放在群内讨论。群友群策群力,也带给张峰深入的思考和很多帮助。群主是松江党史办的程志强博士,看到张峰在群里经常聊到多次往返上海图书馆,查阅松江的历史地理资料,就给他主动提供所需要的书籍。

 

另外,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张峰也遇到很多懂得历史的老人。在和蓝天二村老年活动室的老年人谈起松江历史地名时,在一位老伯的引导下,张峰找到小昆山镇沈溇村的李海明——一位对松江历史地理非常熟悉的老人。遇到疑难问题时,张峰多次带着母亲开车去他家,请他指点迷津。

 

画图虽然艰辛,但张峰认为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原来松江的老地方父母辈看到过,到了我这一辈看到的少了,到了下一辈就会更少。”张峰认为,如果他绘制的古地图能为松江历史研究作参考,就是他和母亲辛苦绘制地图的最大愿望。

栏目主编:黄勇娣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蔡斌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