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对话作者 | 胡晓明:文化江南,并不文弱的美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玮 2019-07-27 11:38
摘要:江南文化,总是让人联想起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无边风月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但其实,江南并不全是文弱的美。

江南文化,总是让人联想起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无边风月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但其实,江南并不全是文弱的美。《文化江南札记》便阐述了文化江南的另一种美——有刚烈、有大爱、有理性

该书收录了胡晓明教授关于江南文化的散文共计六十余篇,他以重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为契机,记下了读书的心得和真实的感受,对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江南士人反清复明的斗争、江南女子的命运等主题进行了阐释和介绍。

作为现代中华文化的一处发源地,明清之际生于江南的民族思想值得今天的我们细细挖掘。

胡晓明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诗学及近现代学术思想的研究,出版有《中国诗学之精神》《诗与文化心灵》《江南女性别集(全四编)》《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丽娃河畔札记》《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文化的认同》等作品。


「不要把江南讲小了」

上书房:《文化江南札记》写作于上世纪90年代,听说是您重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有感而发才写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胡晓明:1995年,我用整整一个夏天来阅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当时想搞清楚书中提到的很多明末清初的人物,于是找了一些资料,把人物、故事梳理了一下,是用一种读书札记的方式梳理的。

1996年,我第一次带研究生,就讲《柳如是别传》,通过陈柳姻缘来梳理人物关系、梳理江南的事情。讲着讲着,就更是形成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而且,我当时在做的课题是“文学变化和世道的变化、时事的变化”,专门写变化时代,比如春秋战国时代是很大的变化时代,还有六朝、魏晋时代,以及明末清初和近代,当时准备从这几个时代来研究世变与文变的关系。通过《柳如是别传》来讲明末清初文人生活、事件、历史的一些变化故事,是我本来打算放进这个课题里的,但后来这个课题没做成,不过这个札记却一篇篇写下去了。

上书房:您曾经说过,希望将“江南文化的另一面”呈现给读者。何为江南文化的“另一面”?

胡晓明:不记得是哪位电影导演说过的,他说,人们喜欢看的电影大都有个特点,就是把人物放进最困难的情境里,让他去挣扎、奋斗,让人物在抗争中展现出优秀的、动人的一面。

中国文化是非常优秀的、重要的文化,它给中国文人带来了一种抵抗艰难困境的力量,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精神的支援,让人们能够走出困境。明末清初的大变局,正像是电影中设置的大考验,身处其中的人的选择、挣扎,恰能看出中国文化确实让中国文人“受用”了。

江南,除了水暖风轻、精致优美、温馨灵秀,还有刚健深厚的一面。陈寅恪先生说柳如是,虽是“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却极富有“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即是颂江南,颂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内涵。

在我写这本小书的年代,一般研究江南的人都不太注意江南文化的这一个面向,而把商业化、小资化的江南,与所谓“诗性”的江南,混在一起,这样容易把江南讲小、讲歪了。直到今天,这种倾向都是值得警惕的。

「节制比较像江南味道」

上书房:60余篇关于江南文化的随笔,时空不同,主题各异,人物多样,汇聚在这本《文化江南札记》里,如何联袂实现您对于江南文化的感悟与思考?

胡晓明:学术札记大多是散体随机无结构的,但这本札记的基本结构是以空间为序,即江南的三个城市,苏州、杭州和南京。中国的文史著作大都以时间为序,其实这并不适宜于表达江南。然而三城记并不是彼此比较、区分其文化特色。虽然,它们确实有区分,但是是江南文化内部的区分:南京主要是六朝烟水气;杭州亦刚亦柔,淡妆浓抹总相宜;苏州则是精致与优雅。这从人物、山水、学问、史迹等亦多少能看得出来。

贯穿三城的,有两个主题,即刚健精神与雅俗结合,这是三城共同的特质,代表了江南文化的特质。

上书房:《文化江南札记》“通过一个个人物、地点、故事,把整个江南文化生态激活,把空间、历史、人物、文本四个东西融合在一起。同时,每一篇文字是很节制的”。您为什么选择节制的表达?

胡晓明:节制是美德。但不是说不节制就不行。江南的书写应该是多样的。但比较像江南味道的,还是节制。张岱所谓“木坚而焰透,铁实而声宏”;董其昌所谓“平淡天真”。因而,可能在我的《江南文化诗学》中,也尽可能追求节制。真正懂美食的人,知道川菜的“入味”与粤菜的“入味”是不一样的。可惜市面上多流行的是川菜。

上书房:江南的诗与美,是人们共同的认知,却也有各异的解读,在您心目中江南的诗与美会具体指向什么?

胡晓明:我们讲的“江南的诗与美”,一种理想境地,是华夏文明的大诗与大美,感性一点说,即八个字:刚健、深厚、温馨、灵秀。这四项美质,是相互补足的关系。譬如,刚健的人往往不能温馨,深厚的人往往不够灵秀,然而江南兼而有之,融而化之。

上书房:您有一个观点,“在中国所有的地域文化中,没有哪一种地域文化像江南文化这样,有这么好的机缘,把华夏文明千年的智慧结晶融于其中,成为华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主要表现在哪里?

胡晓明:还是上述八个字。

「两句话的分量很重」

此次书中增补的新发现的柳如是所用六朝镜

上书房:这些文字落笔于10多年前,此番面世的是增补版。对您来说,隔着时光看这些文字,当时的所思所想依然是今日的所思所想吗?

胡晓明:这个问题,我在重印后记里已经写了。“后来的研究与书写,由于我自己力图建立文论新论述的构想,因而,不仅是为江南而江南,也有了更明确的问题意识与更大视野,因而有机会去探索诸如‘为何是江南’,‘何以为江南’以及‘江南何为等大的思路’。”

23年来,我个人新增加的对江南的认识是,江南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先进、富庶,这方面有很多材料,但以往学术界重视得不够。我们常常有一些固定的概念,比如,清政府腐败、中国落后挨打、被迫西化等,但其实,在西方没有入侵之前,江南在进步、在成长,而且成长得很好。

譬如,英国人胡夏米,在1832年偷偷溜进黄浦江,测航道、绘海图,还进入东门外的“天妃宫”,到处搜集情报。他在给母国的报告中兴奋地说,“上海在他们那些人的心目中是非常标志化的东方大都、大乐园,城外无数大小的中国帆船,清清楚楚地表明她的商业名声没有被夸大。这个事情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的十年前。

我多次向人推荐著名中国经济史家李伯重教授对江南的研究成果。李教授曾经引用过胡夏米日记。里面写过:“人口看来甚为稠密……吃得也不错。小麦做成的面条、面饼是他们的主食。我们在此期间,地里小麦刚刚收割完毕,土地耕耙、灌溉后紧接着又种上水稻。水稻要九月份收割,足见当地土壤之肥沃异常。”“(在上海县城)除了在中国任何地方都难以买到的牛肉之外,这里各类食物供应既便宜又充沛……这里的水果比南方好得多,我们逗留之时,正值桃子、苹果和枇杷等上市,价格十分便宜,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也十分丰富。”

李伯重教授最近研究的一个数据:1820年,人均国民收入以美元折算,当时松江人均1015元;在当时的欧洲,荷兰是非常繁荣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938元;西欧是1194元。所以,江南经济很好,这是江南文化重要的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我们就没有办法谈江南的人物、故事、文化和艺术。

总之,这23年里有很多关于江南的大量地方文献被发现,所以我想在23年之后,重新回到江南的人物、江南的故事,让我们对江南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些,尤其是重新认识江南的刚健、抵抗。

时至今日,江南文化仍未完全揭开神秘的面纱,江南背后始终藏着很美丽、很神秘、很深邃、很了不起的文化,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

上书房: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该如何去更好地发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精神,进而赋予江南文化新的内涵?

胡晓明:首先要对历史与传统,有一份温情与敬意。江南是千年华夏文化的结晶,上海是千年江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晶。这两句话的分量很重。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

其次,“刚健、深厚、温馨、灵秀”,每一项都有现代意义可以开掘出来,这是从我们自己的一草一木的生命共同体中生长出来的现代精神。

中国历史,以东汉为界,从崇尚武力讨伐、你死我活的“东西对峙”,翻转过来,转型而为崇尚文明建设、和平发展的“南北之异”,这不仅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转变,而且是极富历史教训的大启示。把“江南文化”这篇大文章写好,不仅是学者的事,也是政治家与知识大众的事。此中机缘,自有解人。


《文化江南札记》

胡晓明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