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傅雷故居修缮竣工对外开放,再现晚清时期建筑风貌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志彦 2019-07-15 11:50
摘要:“傅雷故居”为傅雷祖辈于明代始建,清末重建。

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的傅雷故居日前正式对外开放,傅雷先生的儿提岁月、家风家训、翻译生涯再次跃入今人的视野,以实物展示、照片、文字介绍等方式在故居陈列展出。傅雷故居修缮竣工后,市民又多了一个领略家风家训的好去处。

 

“傅雷故居”为傅雷祖辈于明代始建,清末重建。宅邸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房间36间,坐落在王楼村傅家宅两条小河交汇处,四周植物茂密,安静怡然,印证了浦东人滨水而居的生活习性。院落与宅邸,外表庄重朴实,内部空间布局紧凑,院落划分私密安静,由砖墙门洞互相连通,建筑内部梁式雕花清晰可见。

 

“傅雷故居”较完整地保留了晚清时期建筑风貌。现存大木构架制作规整,用材规范,举折平缓。尤其是,前厅开间和院落的布置,在现存同期建筑中较为罕见,是研究当地晚清时期地方民居建造技术和手法的重要实物例证。尚存的房屋依然保存着浦东地区传统的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已列为浦东新区文物点。

 

“傅雷故居”建筑年代长久,经村民长期居住或空置或出租,现有建筑毁损严重。记者了解到,“傅雷故居”修缮内容包括:修复现留存的“傅雷故居”主体建筑以及西附属建筑,修复故居东部留存较为完整的民居作为故居范围一起保护;

 

复原已经损毁的本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恢复院落及围墙的原有空间格局;

 

新建与“傅雷故居”风貌相一致的民居建筑,作为今后管理与再开发利用的附属用房;

 

整体环境的规划与整治,包含:两座历史风貌石桥(待议)的恢复、道路停车场及环境的优化、配套设施、电力消防设备、给排水设施等一系列与之相应的改造与整治。

 

傅雷,1908年4月7日出生于浦东航头镇王楼村,是我国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和作家。因其出生时哭声洪亮,族中长者为其取名“怒安”,15岁时,张愚若老人提议以“雷”为名,“怒安”为字,所以,现名为傅雷。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专攻艺术评论。上世纪40年代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一生译作宏富,翻译了法、英、美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三十四部,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皆显出独特的艺术鉴赏力。60年代后,傅雷以其研究与翻译巴尔扎克著作的卓越成就,吸收为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傅雷笔耕一生,除文学美术音乐等诸多著述外,还留下大量书信。《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以及儿媳的家信,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祖国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据《渔潭傅氏家谱》记载,傅家始迁祖傅庆公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从浙江海盐移居南汇海角四团(今浦东新区祝桥镇盐仓),起先选择在靠海边的大树边建房,所以当地称之 “大树傅”。他儿子傅显公却认为:四团虽然靠海,渔业、盐业也很发达,是地富利饶的地方,但是大多还是下民,既俗又杂,不是子孙发展的地方,故决定向西搬迁,移居到沈庄之东,四灶港之北,建房入驻。在建房的时候正逢南汇修城,既缺少民工又缺少砖瓦,只能以草盖楼房,故当地称之“傅家草楼”。没几年,遭受一场火灾,瞬时草楼被烧尽。于是,傅昌公携家族又向西腹壤之地移居,故又有“田肚傅”之名,也就出现了东、西傅家宅。从此,傅家世代在西傅家宅又农耕又读书,传世至今。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