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不能让老人等不到新房建成那天!彭浦新村迎着比“天下第一难”还难的“拆落地”快上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9-07-13 08:26
摘要:这些年,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创新“拆落地”等方式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让1919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这背后离不开彭浦新村党员干部的坚持与付出。

静安区闻喜路上,一排排鹅黄色与褐色相间的高层楼房在一众低矮的老旧房屋中,格外醒目,这是去年建成的彭三小区“四期”。原来缺少独用厨卫的不成套老旧住房,通过原地拆除、改造,建成为带电梯、绿化与停车场、厨卫独用的“新房”,423户居民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因变化巨大,“彭三四期”被业内专家称为上海改善程度最大的“拆落地”改造项目。

 

旧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推进“拆落地”项目却比旧改还要难:不但要让居民欢欢喜喜搬走,还要让居民在改造后满意回搬。这些年,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创新“拆落地”等方式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让1919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这背后离不开彭浦新村党员干部的坚持与付出。

 

样样都管的“旧改办”

 

彭三小区的一处底楼内,是街道“旧改办”的办公场所。

 

“旧改办”是彭浦新村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个“部门”。彭浦新村是上海有名的工人新村,有一大批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不成套住房,缺少独用厨卫,再加上年代久远造成房屋老旧,居民生活亟待改善。2004年,街道开始推进不成套住房改造。当时,考虑到旧房中的居民大多数上了年纪,而“老同志的工作还是由老同志做比较好”,街道就从区内各个条线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组建了“旧改办”,全名叫“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

 

那时,须炳荣刚从区环卫局退休不久,有着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被返聘到“旧改办”作为负责人,一直工作到现在。他身高1米78,腰板挺拔,说话声音洪亮,看着像60多岁,今年却已75岁了。如今,“旧改办”内与他一起的还有5位退休返聘的老党员,六个人的平均年龄65岁。

须炳荣

彭浦新村的非成套住房改造是逐步探索深入的,最初是在有条件的住房外“搭搭放放”,拓展出厨房、卫生间;到后来创新出了“拆落地”方式,先拆后建,改善程度大幅提高了,再到现在的彭三小区四期,实现了多层变为高层,有了更多空间增加电梯、停车场与绿化等现代化设施,改善更为彻底了。

 

在这个过程中,“旧改办”的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如今,他们要走进居民家调查情况,把居民的意见带给设计建设部门,再在居民与设计建设部门之间反复沟通,直到居民满意签约,还要帮助居民过渡搬迁,一直负责到居民回搬进新家等等,事无巨细,一切指向让居民满意。

 

比旧改还难的“拆落地”

 

与旧改不同,很长一段时间,非成套改造缺乏政策支撑,只有靠党员干部一家一户到居民家做工作,让居民同意、满意后,才能实施。但往往这个时候,邻里矛盾、社会矛盾、家庭矛盾就会统统爆发出来。

 

在彭三小区四期改造中,曾有兄弟两人同居一户,但关系不好;在改造初期,他们提出要两套住房。这样的诉求完全超越了拆落地的原则。“旧改办”的成员们反复上门做工作,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

彭三四期改造前

“今天这两个人上门,做不成功;明天换两个人再去。面对不合理诉求,有时候我们也会忍不住和居民‘吵起来’,但第二天还是要再上门做工作。”“旧改办”党支部书记黄曙在这里工作近15年了,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户居民他们上门动员了60多次。

 

在非成套住房改造中,彭浦新村党员干部创造与总结出了“群众工作八法”:党员带头法、邻里劝说法、关键人物突破法、见缝插针法、排除干扰法、帮助关心法、朋友关系法、单位联系法等,成为打开居民心门的钥匙。

彭三四期改造后 唐烨摄

设计方案是最有说服力的动员材料,但“拆落地”改造在上海是一项创新,设计方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于是,“旧改办”就成了设计师与居民之间的桥梁——一次次反复沟通,直到居民首肯。在彭三小区四期改造中,“旧改办”一家家走访居民,归并出39个房型,提供给设计师设计。设计师如搭乐高一样,辗转、腾挪,进行设计,再反馈给居民、听意见想法,再修改设计。400多户居民如此反复了12次,“旧改办”与设计师次次都要向居民解释:设计改变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改。

 

“旧改办”在居民中扎根最深,也最能理解与体会居民的疾苦,他们处处站在居民角度考虑问题。“拆落地”项目的基本原则是让居民生活都有改善,所以根据户型与面积不同,改建后居民每家都有一定面积增加。在彭三小区四期中,曾有个一室半户型涉及60多户居民,最初“旧改办”在居民家做工作时,承诺会普遍增加室内面积2平方米左右。但在设计中,设计师怎么都设计不出这些面积,几易其稿,最终拿出来的方案增加了不足两平方米。

 

在内部讨论会上,须炳荣“寸土不让”,他说:“我们向居民承诺过的,我们一定要做到,不能差一丝一毫。”后来,须炳荣想了一个办法,将一面墙壁向外扩50厘米,这个房型整体就能再增加0.9平方米,这一方案最终获得居民的一致通过。“我们就是居民的把关人,要站在居民立场上考虑问题,在我们这关都通不过的,居民那里肯定通不过。”须炳荣说。

 

去年,彭三小区五期拆落地项目启动,在彭浦新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878户居民赞成改造的签约率达到了100%。但麻烦又来了:签约后,所有居民要在一个月内全部搬离。

 

这可是一项浩大工程:如此多居民短期内全部搬迁,房源在哪里?居民中不少高龄独居老人、生大病的居民,没人肯租房给他们,他们往哪里搬?而一户无法如期搬家,前面再艰苦的工作就都白做。

 

一批党员干部的共同担当

 

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不是一个团队在战斗;遇到困难,始终有一批彭浦新村街道党员干部共同担当。

 

街道组织社区干部收集了周边房产中介提供的租房信息,写在小区内的告示栏内,供居民选择;发动社区干部排摸街道辖区内居民可供出租的房屋,为双方牵线搭桥;还协调养老院,接收了部分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暂时安顿。须炳荣带领“旧改办”成员,帮助弱势群体一套套看房源,与房东讨价还价,让他们有了妥善的过渡之处。在彭浦新村街道党员干部的努力下,终于在一个月内,878户居民全部搬迁,又创造了搬迁100%的新奇迹。

彭三五期改造前 唐烨摄

“只要‘旧改办’提出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就100%全力以赴支持解决。”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说。任伟没事时就拿着一个简易马甲袋跑施工现场,不少施工人员、困难家庭居民,他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项目中遇到难题,他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在彭三小区四期改造初期,一度因为政策上的变化,造成房源减少近100套。房源平衡不了,老百姓往哪里回搬?任伟立刻找到静安区领导,申请在全区范围内平衡房源,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3位老人离世”的触动

 

直面难题的勇气与毅力背后,一定饱含着对群众的深情。

 

与彭三小区四期一街之隔的是彭一小区,居住条件非常差,涉及2096户居民。今年,彭一小区将迎来改造项目的启动。按照以往“拆落地”项目改造经验,2000多户居民的拆落地改造应分为两期进行;但静安区与街道大胆决定:一期内完成。

 

这背后有个小插曲:任伟做了一个调查,从去年8月彭三小区五期改造签约以来,居民中有33位老人离开人世。“他们没有等到我们五期新房建成!”任伟说,彭一同样有很多高龄居民,我很担心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33位老人离世”的消息也触动了静安区领导,区领导提出“一期完成建设”的设想。因为有过前期调查,任伟果断接下了这个任务。

违建地变居民身边的绿地 唐烨

近年,街道还有意往“旧改办”输送年轻血液,让年轻党员干部在一线历练中成长。有9位年轻干部先后在这里挂职锻炼,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向老前辈学习,磨炼了意志,也与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走家串户中,有年轻干部因为路走太多了,本来就不太好的膝盖严重水肿,他却不肯休息,坚持拄着拐杖走家串户;有年轻干部结束挂职要离开,到熟悉的居民家中告别,不少居民都流下不舍的眼泪。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讲奉献”一直被称作“彭浦精神”。任伟说,“彭浦精神”始终作为街道党员干部的座右铭,更一直体现在街道非成套改造队伍之中,鞭策党员干部为群众的福祉拼搏进取。

图片除署名外:为彭浦新村提供资料图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