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湿垃圾难破袋,“借口”千千万?这些居民区已经找了三种解题思路……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9-07-09 17:59
摘要:以徐汇区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区湿垃圾分类量达到每日213吨,指标完成率124%;餐厨垃圾分类量达到每日146吨,指标完成率180%;干垃圾控制量减少至每天909吨,较控制指标减量15%。2018年至今全区已改建1182座垃圾箱房,设置366处“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两项硬件建设的完成率皆为100%。

 

上海全城都在谈垃圾分类——日前,在徐汇区举办的一场垃圾分类“新时尚”工作法论坛上,来自全区13个街镇的代表分享了垃圾分类在不同类型居民区、单位的推进办法。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一小区一方案”在上海基层的推进效果较为显著:以徐汇区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区湿垃圾分类量达到每日213吨,指标完成率124%;餐厨垃圾分类量达到每日146吨,指标完成率180%;干垃圾控制量减少至每天909吨,较控制指标减量15%。2018年至今全区已改建1182座垃圾箱房,设置366处“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两项硬件建设的完成率皆为100%。

 

徐汇区垃圾分类“新时尚”工作法论坛   徐汇地区办供图

 

对于还未实现95%以上分类投放准确率,或是湿垃圾破袋率还不甚理想的小区,已经“先行先试”的区域有以下三方面经验可供参考。

 


 

尊重居民意愿,让“冷感”小区有温度

 

地处市中心的徐家汇景园小区建于2003年,有11栋楼、326户约1000余位居民。作为典型的高档商品房小区,日常管理基本由物业包办,多数居民对小区日常事务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然而居民们对社区环境并非全无关心,业主们对小区公共空间和议事平台的需求一直存在。

 

田林十二村居民在志愿者指导下投放垃圾。   海沙尔 摄

 

怎样让有些“冷感”的小区变得有温度,摆在眼门前的垃圾分类工作成了居委会培育居民自治组织、打造邻里空间的“催化剂”。不过,一厢情愿的入户宣传、群情发动,并不适合业主自主意识较强的小区。商讨之后,居委会引入5家社会组织分类治理,分别负责设计打造自治平台“邻里小栈”,牵头开展居民需求的入户调研,小区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两网融合”的对接,维护小区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以及发动居民开展“塑料瓶变废为宝”等活动。

 

看到社区事务都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居民们逐渐燃起对小区日常活动的参与兴趣。于是居委会趁势引导,居民党员、志愿者和有才艺的社区达人组建“汇治景园”自治管理委员会,设立景园社区“居民智库”,还将环保企业“小黄狗”的垃圾分类回收智能化项目引入社区,借助社会力量和专业资源助推垃圾分类,有专业度、开放包容的社区治理氛围很快获得居民认可。

 

在制定“一小区一方案”的过程中,扔垃圾究竟要不要“定时”是不少小区“纠结”的重点——有的居民理解定时定点是为了便于管理,有的居民则直言,居委会对居民不够信任才要“两定”。在康健街道长青坊居民区,高层商品房小区康健星辰的垃圾库房原定开放时间为上午7时至9时,晚间6时至8时。然而不少上班族表示开放时间较短,居委会了解情况后迅速在小区内设置缓存点,每晚8时至次日上午9时都可在此投放垃圾。尊重居民意愿给与投放垃圾“自由”的前提,则是来“缓存”的居民必须严格执行分类,反之将面临被取消缓存资格的“风险”。

 

徐汇垃圾分类工作法集锦  

 

人性化操作与严格监督并举的做法,同样出现在长桥街道汇澜园居民区。紫薇园小区根据季节特点,在夏季来临后对遇高温易变质的瓜果专门延长了投放时间,居民夜间也能到专门点位投放湿垃圾,避免了隔夜储存对家庭环境造成的影响。遇到夜间在湿垃圾点位投放干垃圾的居民,邻里之间则形成了相互提醒监督的“默契”,自治的“小火苗”也由此诞生。

 

 


 

民间办法花样多,“《十五的月亮》为您温馨提示”

 

老旧里弄“土壤”匮乏,垃圾分类较难“生根”。天平街道2.68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各类小区135个,2018年以来,街道完成了172个垃圾库房的硬件改造,但仍有94条无垃圾库房的弄堂无法顺利展开垃圾分类工作。空间狭小、物业管理缺失是该类小区“通病”,有些弄堂此前就无处容纳一只“混装”垃圾桶,而今则无法满足干湿两只垃圾桶的“最低配置”。

 

对此,天平街道参照上海一些区域对沿街商户上门收运生活垃圾的做法,开展“移动厢房”试点。在对94条无库房弄堂的空间布局进行摸排,记录下每一条弄堂内居民的习惯用餐时间和意见后,最终确定“合理布桶、志愿者督导、环卫及时清运”的“移动厢房”模式。今年4月8日,首个试点的国泰新邨小区的居民在志愿者指引下正式开启生活垃圾破袋分类投放的“新生活场景”。投放结束后,环卫部门准时上门进行清运、地面清扫和垃圾桶撤收,居民笑称“一套动作做完,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小区环境没有增加任何负担。

 

分类扔掉的垃圾是否也分类清运,是不少居民密切关注的话题

生物技术已经能从厨余垃圾中分离出清水   均 舒抒 摄

 

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反倒变成了撬动居民共治、互动的“支点”,这让与天平街道同处衡复历史风貌区,面临着同样难题的湖南路街道看到了突破口。街道内的武康居委会地处淮海中路、湖南路、兴国路与武康路之间,居民区内不仅有商品房、售后公房、新式里弄,还有多处历史保护建筑,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更是达到41%。

 

面对这样一个空间资源触及“天花板”的深度老龄化社区,居委会在“一小区一方案”的基础上,将垃圾库房类型归为三大类,分小区施策:第一类为有条件增设垃圾库房的小区,如建于1941年的中南新村于2018年4月启动垃圾库房的升级改造,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和房屋修缮,如今这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已经有了满足干、湿、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等“四分类”要求的库房;第二类为公共面积狭小的弄堂小区,设立干湿“两分类”投放点;第三类即无法设立垃圾库房的小区,居委会采取就近引导的措施,如位于武康大楼背街的武康路435号小区居民如今就将生活垃圾集中投放至邻近的淮海中路1850号小区。

 

办法总比问题多,将“劣势”变优势的办法更不少。凌云街道针对辖区内凌云路、罗秀路、老沪闵路等餐饮商户集中的路段每日22时后才迎来垃圾投放高峰的特点,规划专门的清运路线和时间表,每晚固定时间收取沿街商户的餐厨垃圾。商户只要听到歌曲《十五的月亮》音乐响起,提前将垃圾桶拖到预定位置,实现了清运回收效率的最大化。

 

感应洗手池解决了不少小区的湿垃圾破袋难。   海沙尔 摄

 

此外,龙华街道的高档小区强生花苑借助现有的便民菜摊服务,由摊主配合居委会展开“垃圾分类限时优惠”,遵守分类要求的居民买菜时都能享受9折优惠。而困扰不少小区的湿垃圾破袋难,在加装了感应洗手池”、增设了洗手液后迎刃而解——扔完垃圾还能把手洗得“香喷喷”,再为湿垃圾不破袋找借口实在有点牵强……

 


 

党建引领聚人心,保洁阿姨到办公室“授课”

 

普通居民区之外,商圈、园区也需要“一社区一方案”为垃圾分类的推进提质增效。

 

徐家汇商圈聚集着不少餐饮商户    舒抒 摄

 

在徐家汇商圈,9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1000余家商业服务网点分享了这一偌大的“社区”,带来了日均超过50万人次、节假日每天直逼近百万人次的客流。当人流、车流、物流高度聚集,大量商场、商务楼宇、餐饮企业每天都会产生数目庞大的生活垃圾。然而商圈不少大楼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垃圾库房等配套设施薄弱、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装的现象较为普遍。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想出了不少促进分类的办法

 

怎样让光鲜亮丽的商圈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也具备积极的“正能量”?徐家汇街道将目光聚焦到辖区内41栋商务楼宇,在这些“钢筋水泥森林”中,穿梭着1026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90个党组织、2151名党员,在进入楼宇调研时,白领们也向街道提出了对垃圾分类的一些困惑:外卖盒都要冲洗干净才能扔进干垃圾桶吗?分类好的垃圾是否也分类清运了?

 

面对这些疑问,徐家汇街道提出了“党员‘+’油、垃圾‘-’量”的倡议,首先在申通大厦联合楼宇党委、美罗大厦楼宇联合党委、上实大厦楼宇联合党支部等党组织发布一系列科普视频、活动海报,组织白领知识竞答和知微信图文推送,全方位普及垃圾分类和清运知识。街道还联合部分楼宇的物业举办垃圾分类培训,邀请已经对垃圾分类要点烂熟于心的保洁阿姨到企业,专门向白领讲解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这三类办公室常见生活垃圾的分类窍门,在业务上游刃有余的白领们刺水像嗷嗷待哺的婴儿,快速吸收着最实用的新知识。

 

 

栏目主编:栾吟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