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16岁瞒着家人北上参军,在宪兵队受尽酷刑,战火年代的他们经历了些什么?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9-06-26 20:27
摘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也许无法真正体会他们在战火中所经历的一切,却能从那些惊心动魄的讲述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牺牲与悲壮。


“我17岁当兵,进入部队的第一天就上了延安战场,当时老百姓都撤离了,只看到一个个重伤员从前线抬下来,我们几个小孩从没看到过这么惨烈的场面,心里很害怕。”今年89岁的抗战老兵贺舜岐说着忍不住流下眼泪。在台下认真听讲的许多年轻人,也默默地抹起了眼睛。


这是在杨浦殷行街道一堂流动的红色党课上的一幕。为纪念建党98周年,国庆70周年,杨浦“红色有约”情景党课以年轻人讲述老一代离休干部革命传奇故事的形式在社区开展。



演讲结束后,老人们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舞台接受鲜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也许无法真正体会他们在战火中所经历的一切,却能从那些惊心动魄的讲述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牺牲与悲壮。



战火中的“生命卫士”,社区里的“健康守护神”


贺舜岐今年89岁,他17岁参加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参加过榆林保卫战,抗美援朝战斗,他是一名战地医疗队队长。战场上,他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了无数战友生命,转业后他到工厂里为工人兄弟治病,离休后他还研究中医针灸推拿技术,培养中医人才,为群众解除病痛,社区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健康守护神”。


“1947年2月,我和几个同班同学一起参加了解放军,我们到达延安的时候,战争已经打响了。”贺舜岐永远无法忘记第一天上战场的情形。“重伤员一批一批地抬下来,当时我们在陕北的一个窑洞里,没有灯光,黑暗中到处都是哭喊声和惨叫声。”



贺舜岐参加了陕甘宁地区几乎所有战役的救援工作,经常跟着解放军部队行军,为了躲避敌军的飞机轰炸,越是漆黑和阴雨的夜晚越是要行军转移。


“一次雨夜赶路,我们都走得很疲劳,一边走,人一边打瞌睡,我的一个同学就在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失足掉下了山崖,等发现他尸体的时候已经是天亮以后,我们就用一件军装给他盖上。”贺舜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一件新的军装,一次都没有穿过,他说要留着以后穿的……”那一年,同学和老贺一样,只有17岁。



后来,他自己也在一场战役中被弹片击中了头部,十分危急,战友为他取出弹片,却因损伤了一根神经,导致他的手臂麻木了整整三十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与救护工作,贺舜岐曾经一个月不睡觉,自己生病了也不舍得吃药,要把救命的药省出来留给伤员。


1960年,贺舜岐转业进入柴油机厂。“当时厂里员工看病都要排队,我就带着医生们背着药包到车间服务。”他制定了13种医药管理制度,并在厂里建立红十字会,培训医疗人员168人。“这个药包我一直背到了今天。”现在每天出门,他都会背着那个急救包,几十年的医疗工作让他养成习惯,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昏迷,在公共场所看到病患不舒服,他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离休后的他见社区颈椎病腰椎病人群多,就用针灸推拿为群众治疗,还编写保健养生教材,在殷行街道开设按摩保健班,免费授课,学员从12名到满满一个教室。


“在战争年代,我的责任是挽救战友姓名,现在离休后,也要用一技之长缓解病患痛苦。我今年快90岁了,但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奉献给治病救人的事业。”



参加地下工作九死一生,战后投身西北建设


站在台上接受鲜花的唯一一位女同志,名叫王未茴。老人精神矍铄,笑起来十分慈祥。她说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杨浦小囡,小时候父亲是公司职员,家境还算富足,然而就在她11岁那年,日军侵占上海,一切都变了……


“淞沪会战以后,日军全面占领上海,强抢掠夺,我们一家苦苦挣扎,只能吃米面度日。那时候的女孩子都不敢出门,惶惶不可终日。”那年王未茴刚上初中,内心便产生了加入新四军的想法。于是,16岁的她和八名同学一起前往西北投奔新四军。


“离家那晚,我是悄悄瞒着父母出来的,我们9个人趁着夜色坐船前往西北,一路辗转来到盐城新四军部,见到了陈毅军长。”军长穿着一身普通的军装,称呼他们为“红小鬼”,并安排王未茴当了宣传员。


跟随部队行军打仗经常要半夜转移,一晚常常要走100多里路,然而更折磨人的是目睹战争的残酷。“我们一起参军的同班同学共9人,有6人牺牲了,只有我和两名同学最后活着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王未茴开始参加地下工作,她的公开身份是一名孤儿院的老师,在高压环境下组织宣传抗日。1944年,由于叛徒出卖,王未茴被抓进了日本宪兵队。


“大多数被抓进去的人都没有出来。”回忆起这段地狱般的日子,如今依然心有余悸。“他们用竹鞭拷打我,我的脚受了重伤,肉打烂了,骨头露出来,寒冬腊月天睡在水泥地上……”但王未茴绝不松口,不管受到怎样的酷刑,都只说自己是到苏北姑妈家走亲戚。后来宪兵队把她释放了。


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王未茴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然而就在好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她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和丈夫一起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去西北参加工业建设。


西北大地的天气动辄零下三十度,南方人适应不了,条件十分艰苦,连米饭都吃不上,很多人坚持不了返回上海,而王未茴却和爱人坚持留了下来,一留就是几十年。“因为西北建设需要我们这样的青年。”她说。


跌宕起伏的人生迈进了93岁的年华,王未茴颤抖着双手在胸口轻轻一拍:“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这是一名老党员心中的永恒信念。”

栏目主编:栾吟之
图片摄影:黄尖尖
视频采制:黄尖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