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上海的大街小巷上,还跑着这些“活化石”?这群“复古”青年为电车走遍全世界
分享至:
 (4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2019-06-20 06:49
摘要:“上海人对于陪伴他们人生的电车是从心底里喜欢的。”阿松说,电车就是上海的“活化石”。


86年上海人陈寒松年纪不大,却是个十足的复古青年。生活中,他坚持使用繁体中文和旧路名。平日里,他运营着名为“上海城市考古”的城市研究团体,通过Citywalk的形式穿梭在城市的“历史现场”中。无论是在南京路、苏州河边还是老城厢,“电车”总是他设计路线中的一大主题。和阿松一样,上海还藏着不少复古“电车迷”。“上海人对于陪伴他们人生的电车是从心底里喜欢的。”阿松说,那些带辫子的电车就是上海的“活化石”。


【上海这群“电车迷”,有着共同的电车记忆】


小时候,阿松住在中山公园附近,家门口就是20路。举家搬到浦东后,他乘坐的无轨电车变成了那条过延安东路隧道的隧道5线。再后来搬到徐家汇后,每次出门去静安寺、南京西路,他也会选择乘坐15路笃悠悠地去。


在阿松看来,电车这个词,就让人联想到上海的80和90年代,还有伴随他成长的岁月。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无轨电车系统曾达到了巅峰,以22条线路、近1000辆铰接式无轨电车的规模,稳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


说起每条电车线路,阿松如数家珍,“过去每条主干道只有一条电车线路,因此说到一条公交车线路,就想到了这条路。” 当时的上海人出门不用GPS,闭着眼睛乘车就行。去老北站就是乘13、15路,去老城厢则是11路,去徐家汇和万体馆则是26路,非常方便。


对于出门离不开的电车,上海人也把有轨电车亲切地叫作“叮叮车”,把无轨电车称为“辫子车”。上海俚语里,还用“开无轨电车”形容一个人做事不着边际,用“电车路”形容人额头上的抬头纹,用电车“翘辫子”隐晦地形容“去世”的意思。电车也是上海本土文学里的常客,曾住在英电静安寺车场(今静安嘉里中心)附近的张爱玲就曾把电车比喻成“回家的孩子”,同时还多次把它描写成了都市男女邂逅的空间。 


因为对于电车的这段特殊记忆,上海也出现了不少“电车迷”,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多都是70、80后。这群电车迷还运营着一个魔都交通论坛,活跃用户在500人以上。他们会定期组织活动交流电车的资料和信息,还曾为城市公交的运营效率提出改进方案。“不光是上海,国内凡是长期有电车的城市,都有电车迷的存在。我们和俄罗斯、奥地利、德国等国的电车迷也在网络上有着联系。”阿松说。


【世界级“活化石”,最远开到了加德满都】


为何说上海电车是“活化石”?阿松告诉记者,很少有人知道,上海的无轨电车系统迄今已持续运营104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运营时间最久。


1914年,英商上海制造电气有限公司(英电)和法商上海电车电灯自来水公司(法电)在原有的有轨电车系统基础上,引入了无轨电车服务。从此,上海有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线路从东新桥开至老闸桥区间,沿福建中路行驶。“一百多年来,路线没换过,车子的号码也没换过,而且现在还在运营,可以说14路是真正的‘活化石’了。”阿松说。

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已经运行了104年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世界级的无轨电车线路在电车迷团体中的知名度颇高,还吸引了不少外国粉丝。每年的11月15日是14路开线的日子,也是这条无轨电车线路的“生日”。每年,国外的车迷网站都会发布纪念文章,祝贺14路又成长了一岁。2014年14路百岁生日前,还有国外车迷专程来到上海,为它制作纪念专刊。


令上海电车迷骄傲的是,有别于国内其他拥有电车的城市,电车也是“上海制造”历史的一部分,尤其以无轨电车最为突出。“曾经的上海牌无轨电车,不仅包办了上海本地公交营运车辆的需要,还成为南京、郑州、青岛、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主力车型。‘上海牌’甚至还走出了国门,最远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阿松告诉记者,当时的加德满都大街上,都是由上海援建的无轨电车,直到2007年前后才拆除,整整用了30年。

曾经的上海牌电车


上海牌电车最远开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可惜的是,如今这些“上海牌”无轨电车已经不复存在。据上海电车迷考据,硕果仅存的一辆上海牌电车可能还保存在山东肥城的煤矿中。不少电车迷呼吁,如果这辆车能够收回,也将成为当时上海辉煌制造业的一个象征。


和“上海牌”电车一起消失的,还有不少有轨电车线路,他们都已撤销或改为汽车行驶。其中,就有从虹口公园开至江湾五角场的9路(今139路)、从龙华路开到十六铺的12路(今隧道八线)、从静安寺开到鲁迅公园的21路(配合四川北路改造改为汽车行驶)等。此外,还有随着架空线入地调整而拆除的20路架空线,这段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口上空的电车架空线,曾被电车迷戏称为“上海电车第一弯”,拆除提升了外滩的整洁度,但也让不少电车迷感到遗憾。

上海电车“外滩第一弯”2010年和1980年同一角度对比 图片来源:张渊源


【开往“昨天”的列车,存在还有必要吗?】


在阿松看来,上海的无轨电车是开往“昨天”的列车,上海电车又将开往怎样的“明天”? 


从90年代初的22条线路逐渐减少到如今的13条,上海电车线路的存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提出,电车运营需要一套供电系统,包括架空线、变电站等固定资产,是否会增加运营成本?也有人提出电车太老旧,运营的线路不少被地铁覆盖,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其实,光从功能上来说,香港的‘叮叮车’就完全可以取消。”上海电车迷宋先生告诉记者,香港的有轨电车“叮叮车”和地铁港岛线完全重合,但地铁半小时可以到达的站点,乘坐有轨电车要1个多小时。

香港有轨电车“叮叮车”


不过,这并不妨碍“叮叮车”成为香港的特色文化。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香港,总会选择乘坐“叮叮车”看看城区的风景。据说,香港人出门乘坐电车或是地铁,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香港政府对于电车的文化价值也做了很多挖掘,在香港能买到不少与电车相关的文创产品,其中一款便利贴就展示了香港从1904年至今的电车车型。在香港的旅游形象宣传片中,也特意拍摄了铜锣湾电车的镜头,体现古老和摩登的气息。

便利贴展示了香港从1904年至今的电车车型


香港之外,宋先生每去一座城市,都会考察当地的电车及电车文化。他告诉记者,世界各地电车的使用率很高,在法国里昂、意大利罗马、捷克布拉格等地,还在继续开发新的电车线路。在“电车王国”瑞士,不管是苏黎世、日内瓦等大城市,还是人口只有10万的小镇,处处都有电车和架空电线的踪影。“在当地人的理念中,电车不仅环保,电车文化也是历史遗存的一部分。”宋先生说。

在瑞士苏黎世,处处都有电车和架空电线的踪影


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也是《音乐之声》发生的地方,当地无轨电车运营历史虽不长,但红白相间的电车已成为了城市符号。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小黄电车,同样也是很经典的文化符号。

奥地利萨尔茨堡的无轨电车


在朝鲜平壤,由于当地保留了不少70年代的车型,还吸引了不少欧洲的电车迷组团前去旅游。出行前,旅游团可以点名选择一种车型当作旅游专车,这对很多电车迷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体验。


不仅如此,为了宣扬电车文化,在俄罗斯莫斯科、捷克布拉格、美国旧金山等地,每年都有“公交日”。当地的公交博物馆会将爷爷辈、父亲辈的车开到路上,配合美食、集市等举行“嘉年华”,让年轻人和孩子们也能了解过去的公交文化。

美国旧金山电车


相比而言,上海的年轻一辈已经很难与电车产生共鸣,如何将关于上海公交的历史记忆留存下去?在电车迷看来,上海还缺一家对城市公交史进行系统研究、纪念和展陈的公交博物馆。此外,电车迷也建议,可以将现有的电车线路进行打磨,开发一些电车主题的文化旅游线路。比如可以为14路公交车开发“百年电车”线路,让人们了解这座“移动博物馆”。市民游客也可乘坐24路逛吃上海,将豫园、陕西北路上的美新点心店、老西门的大富贵等老字号一网打尽。“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具备‘活化石’属性的上海无轨电车,发挥其历史文化作用。”阿松说。


栏目主编:李宝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题图为在上海运营了百年的14路公交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