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手持香粽,佩戴香草,心里念着一个伟大的诗人,这不就是端午应该的样子吗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丹崖 2019-06-07 07:45
摘要:诗中所谓“故人”,我们不妨理解为与文天祥跨越时空神交的屈原。

端午,读唐明皇李隆基的诗句“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陡然觉得,在唐代,帝王们的才华也是横溢侧漏的。李隆基这样一位盛世里的九五之尊,怎会在端午写出“向水觉芦香”这样的句子?是受了杨贵妃的爱情滋润吗?

一片小小的芦叶,惹得帝王垂怜,也同样引得万千平民百姓喜欢。

在乡村,旧历四月底,水岸边就多了许多采芦叶的女子,她们有的划着小船,有的索性绾起裤管,直接下到水里去采。乡下人也是很雅的,他们从来不说“拽”“拉”,而是说“访”,访芦叶,是对芦叶的尊重,也是对水岸边这些“思想者”的尊重。毕竟有一位诗人说:“芦苇是水边唯一站立的思想者”嘛,因为芦苇们多数会随着光阴推移,在秋风里白了头,都是思之极深所致。

访回来的芦叶,洗净了,放在竹篮里控水。这时候,母亲们或是祖母们多数会把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拿出来,与红枣、葡萄干一起备好,然后,一片片芦叶在她们的手中上下跳跃,芦叶如襁褓,糯米、红枣、葡萄干是孩子,包成一个个三角形状,用棉绳一捆,粽子就做成了。

包好的生粽放在屉上蒸上一个时辰,一股股甜香就顺着笼屉跑出来了。这通常是一年才能享受一次的美味。少不更事时,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后来,上了学,才知道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屈原的诗人。

屈原,一位喜欢佩戴香草的男子,该怎样讨厌浑浊的俗世。他日日戴香,是在抵抗那个时代的浊臭与腐败气息吗?最终,他还是看不惯,不愿与污浊同流,纵身一跃,跃入滚滚江流。

我六七岁时读到《离骚》,并不明白。母亲教我,包粽子时一定要放上一粒红枣。我不知道为什么,母亲说,红枣代表着屈原一颗万世不改的赤子之心。

当时我听不太懂母亲的意思。母亲每一年都讲,长大了,我自然心领神会。

仲夏,日光一天长过一日。清晨,菜市场里人头攒动,通常有大爷大妈从菜市场出来,除了手里拎着自己买来的鸡鸭鱼肉和青菜,还会拿着一束艾草。艾草有驱蚊虫的作用,夏日里蚊虫最盛,所以艾草一般悬于门头上,令害人虫们不敢靠近。

其实,艾草不就是香草吗?原来,我们在端午所进行的每一项活动,都隐隐约约和屈原相关联。

作为有着同样丹心的诗人,文天祥与屈原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700年前,文天祥在端午节写了一首名为《端午即事》的诗歌——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诗中所谓“故人”,我们不妨理解为与文天祥跨越时空神交的屈原。英雄惜英雄,诗人怜诗人,赤子之心与“一片丹心”,在端阳互相映照,何其美好!

榴花如火,开得真好。让人想起唐人殷尧藩的句子:榴锦年年照眼明。

人在榴花前立着,瞳仁也被照得明亮,这些生命力旺盛的花朵,通常能带给人无边的希望。榴花似锦,那是最好的年华,我们在这样的日子里,手持香粽,佩戴香草,心里念着一个伟大的诗人,这不就是端午应该的样子吗?作为一个中国人,除了这样过端午,真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更高明的方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