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厉害了!长宁北新泾这家为老服务中心,藏着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9-06-02 07:31
摘要:长宁区最西端的北新泾街道作为典型的老公房聚集社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高达39.66%,相当于每5位居民中就有两位“老宝贝”。缓解养老资源紧张的老问题,街道想到的是引入新技术和新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企业的应用场景、大数据分析,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中的老年居民提供分门别类的定制服务。


在日前举行的“国际化的上海:创新、时尚、宜居的长宁”活动上,记者获悉一组看似“微小”的“大数据”:2018年,长宁区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5.49岁,高出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1.86岁。


让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对地处上海中心城区长宁来说,在为老服务方面如何使“寸土”都能发挥出“寸金”的价值,着实需要动一番脑筋。


位于长宁区最西端的北新泾街道作为典型的老公房聚集社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高达39.66%,相当于每5位居民中就有两位“老宝贝”。缓解养老资源紧张的老问题,街道想到的是引入新技术和新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企业的应用场景、大数据分析,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中的老年居民提供分门别类的定制服务。



看似“玄乎”的新科技能解决“老大难”问题吗?试过才知道!




根据老人需求引入眼底病变筛查



北新泾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北渔路84号,紧邻地铁2号线北新泾站3号出口,地理位置比街道办事处优越不少。虽然中心建筑面积仅1023平方米,但走进大门,几座花箱隔离出的小花园,与户外走廊摆放的四分类垃圾箱,都让这座运营不到10个月的为老服务中心充满新鲜的生活气息。


记者注意到,一楼的户外空间中“问讯处”的位置非常引人注目。北新泾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主任李彬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到这里的老人和家属可以在此获取养老机构咨询专员的服务,由后者综合评估老人的年龄、身体情况、家庭状况、养老金收入,根据老人和加收需求定制养老服务菜单。



事实上,整个为老服务中心的最大特色——智慧养老服务,正是通过前期梳理街道居民的普遍需求而探索建立的。


乘坐电梯来到二楼“康乐坊”,医养结合体验区里宽敞明亮。记者采访时正值工作日下午,几位打扮入时的阿姨和爷叔正在一台外形如同验光机的机器一侧排队。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是为老服务中心专门引进的眼底影像分析仪,由人工智能企业上海鹰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Airdoc)提供,可以为居民无创观测、科学预警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肾病等在内的30余种疾病风险。


Airdoc工作人员姚光远当天负责为居民进行眼底筛查。只见一位阿姨将下巴放置在分析仪上,像测近视眼度数一样睁大眼睛看镜头,“咔嚓-咔嚓”,两张眼底照片就拍摄完成。小姚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居民通过手机微信就能查看自己的眼底报告,“省去不少在医院排队的时间。”



小姚告诉记者,现代人频繁使用电子产品,老年眼部慢性病的病发年龄有年轻化趋势,50岁不到就产生眼底黄斑等病变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人因为医院排队时间久、等待报告时间长就疏于检查。“现在有了家门口的筛查服务,如有病变迹象居民能及时到医院就医,也促进了老年人自查和就医的主动性。”


此外,二楼的“康养驿站”还引入多款智能检测设备和服务,如精确检测采集老人体重、血压、血氧、骨密度等体质数据,在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上综合分析,结合三甲医院专科医生远程问诊,完善老人“预警—检查—问诊—康复”的医养结合信息化照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智慧养老。


李彬介绍,中心采集的检查数据将归入长宁区大数据平台和建设中的北新泾人工智能社区医疗数据库,目前居住在北新泾街道的社区老人预约后均可免费检查。





智能技术并非“抓到篮子都是菜”


记者在为老服务中心内看到,这里也采用了现下普遍的“时间储蓄银行”自治办法,由年纪较轻、富有余力的“小老人”照顾较为年长的“老老人”。不过,万一年轻的“老志愿者”家中有事,或是出门旅游,如何衔接“老老人”的照料?此时,位于中心三楼的长者照护之家就能“挺身而出”提供服务。


由于空间限制,北新泾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长者照护之家只提供16张床位,目前入住老人11名,主要为街道社区内的老人就近提供集中、专业的照护服务。


与一般长者照护之家不同,这里每张床位均为多功能电动床,配有电子手环和智能监测床垫,在老人无拘束的状态下能精确采集体征数据,同步传输到楼层护士台和老人家属的手机等设备。这样一来,老人们的日间活动轨迹、夜间睡眠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都有完备的数据记录进行分析,形成“每日一报”的健康报告,老人和家属可随时查看。



今年86岁的朱老伯独居在上海,新奇的智能床垫让老人家感到先进,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自己的“睡眠曲线”。“没想到活到这把年纪还能享受高科技。”


不过,打“智能牌”并非将科技“抓到篮子里都是菜”。记者注意到,每张智能床位的床头还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界面功能并不复杂,包括护理管理、健康报告、起名年轻互动和认知训练四个板块。长者照护之家工作人员殷婷告诉记者,健康报告功能主要在夜间发挥重要作用,在老人熟睡时监测血压、心率、心跳等基本生命特征,夜间监测夜起次数、深度睡眠时长,每晚形成老人专属睡眠报告,便于护理人员根据睡眠数据设定老人健康状况的“警报”范围。老人不仅能及时了解自己每日的睡眠状况,按下桌面上的“亲情互动”按钮,还能直接与家人微信视频。


朱老伯告诉记者,经历两次脑部手术的他此前在中高档养老院住过几个月,其中一些特殊的理疗他并不需要,但无奈已包括在住宿费用中。而在社区的长者照护之家,在普通照护之上根据入住老人需求提供的定制化、智能化服务,让朱老伯这样需要术后康复、经济条件有余力的老人感到很称心,“花钱买的是我们老人真正需要的服务。”






新技术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在不断迈向老龄化城市的上海,如何培育好养老产业这片蓝海市场,财力投入、方案设计和社会化服务缺一不可。


“老人颐养天年,但每一分钱还是花在刀刃上。”正如李彬介绍,北新泾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内的眼底筛查服务看似新鲜,但恰恰就是在调研辖区内老年人常见病的基础上探索引入的服务。


例如随着老年人安全意识的提升,探索在为老服务中心建立托老安全系统,在中心全面布控云存储视频监控,老人每天的“进门—日托—助餐—体验—康复训练—离开”过程有全程影像记录。整个服务中心还设有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准确识别“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人员”与“未经批准不得外出老人”,同时建立起街道老年人数据库,提升托老安全系数。中心还引入办公楼宇中常见的能源管理系统,对安全预警中心机房是否浸水、中央空调漏水、配电箱电流过载等情况进行监测,实时监测PM2.5、二氧化碳、室内湿度等数据,用现代建筑中已经颇为常见的智能管理系统保障舒适的托老环境。


又如在中心一楼的老年日间照料区,硬件方面有常见的伸缩式沙发、电动助起椅等为老设施,“软件”上配备了老年课堂、文化沙龙、精神慰藉、权益咨询等项目,尽可能丰富老年人精神需求。北新泾街道还与互联网送餐企业“饿了么”签约组建助餐服务团队,每天为260余名老人外送午餐。


由于中心周边人流量较大,一楼户外走廊在设计功能时还专门为户外作业的环卫工、快递员、送餐员、协管员、出租车司机、物流驾驶员等设立休息驿站,提供饮水、避暑、取暖、餐食加热、电瓶充电、手机充电、应急药箱等服务。北新泾街道辖区内的健康养生企业、学习活动机构、生活服务门店等60余家单位则组成了为老爱心联盟,成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多样化的尝试为老人们的养老需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舒抒 摄
内文图片:作者拍摄;北新泾街道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