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无锡与复旦的两次“相遇”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读史老张 2019-05-28 15:42
摘要:如果这两次相遇能够善始善终,长三角将率先实现某种“跨省联姻”,无锡高等教育将实现历史性飞跃,复旦的风景也会与今日完全不同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灵人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近代以来,无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工业摇篮,星光灿烂,名人荟萃。唯一有点不足的是,近代无锡出过好几位有名的大学校长(如上海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苏州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等),但本地的高校建设却稍显沉寂——除了由原南洋公学校长唐文治先生于1920年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外,无锡的高等院校诞生较晚。直到1948年,荣氏家族出资兴建私立江南大学,无锡才算有了像样的大学。

不过,无锡的高等教育,却并非始于无锡国专或江南大学。不久前,我在梳理复旦大学校史材料时发现,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复旦就曾迁校无锡上课。这次迁校,是无锡与复旦的第一次相遇。

1905年,马相伯先生创办复旦公学,借用吴淞提督行辕作为校舍。1911年11月,吴淞校舍被上海光复军司令部占用。为了避免学生辍学,马相伯决定迁校办学,迁校地址直指无锡。为什么会选择无锡?一是无锡与上海同属江南文化,又地近上海;二是当年无锡已经光复,局势稳定。还有一点,则与时任复旦教务长的胡敦复先生有关。胡敦复是无锡人,出生于无锡堰桥村一个教育世家,为复旦公学最早的学生之一。1907年,他赴美入读康奈尔大学,1911年秋到复旦任教。胡敦复在无锡的人脉关系,是马相伯决定迁校无锡的重要原因。

不久,马相伯即赴无锡,与当地军政府会商迁校事宜。同时,在《民立报》上刊出招生广告,希望新生前来“无锡惠山本院”报考。12月中旬,马相伯、胡敦复带领复旦师生70余人到达无锡,即在惠山昭忠祠、李鹤章公祠办学。开课以后,因教学地点靠近惠山游览区,游人如织、环境嘈杂,马相伯感到,惠山“地近花市,萧鼓画船,不宜建设学校”。1912年1月中旬,待上海局势稳定,马相伯即率复旦师生返回上海。

这次无锡与复旦的相遇,前后仅一个月,稍纵即逝,却把无锡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前移了好多年,同时也为后来与复旦的再次相遇埋下了伏笔。20多年后,“复旦迁校无锡”被再度提出——这一次,已非复旦的一厢情愿,而是正式提上了国民政府的议事日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运动高涨。复旦学生积极响应,曾多次前往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枪口对外,一致抗日”。对此,政府当局非常恼怒。据当年《无锡通讯》称,“中央某巨公”,认为复旦地近繁华都市,学生易受“不良影响”,“示意该校当局,筹备迁移内地,选择适当地点,另建新校舍授课……”1936年夏,立法院副院长、复旦校董叶楚伧到上海改组复旦,迫使同情学生的校长李登辉请假休养,推选校董会主席钱新之兼代校长;推选吴南轩为副校长,负学校实际责任。

吴南轩副校长到任后,即“谋校址之扩建”。国民政府行政会议遂决定,将江苏教育款产处购有的一块面积约1014亩的无锡土地,作为迁校校基转赠复旦大学。这块比当年江湾复旦校区扩大了十多倍的校基,位于无锡太湖边大雷嘴(又称大雷渚、大力渚、大力咀),在今天的无锡滨湖区胡埭镇境内,是当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先生出资万余元收购、赠予江苏教育款产处的土地。还有一种说法,这块地是江苏教育款产处赠予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寿礼。

1937年3月24日,吴稚晖致函钱新之代校长,盛赞无锡大雷嘴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如复旦肯迁往,不惟太湖第二胜区顿时造成,且于复旦亦大有益。”并解释称,“武汉大学建筑因山之美,已驰誉于国中,然彼所临者只为东湖山水……”而复旦若迁大雷嘴,将面临太湖的“万顷之波”,“规模更佳”。3月28日,吴稚晖、叶楚伧及考试院副院长钮永建邀请钱新之、李登辉和吴南轩等同赴无锡,勘察大雷嘴新校基,荣德生也出面招待。众人对这块校基非常满意。

3月29日,《大公报》以《复旦大学将迁锡》为题报道称,上海复旦大学将在无锡“积极筹划兴建”新校舍。这一消息,宣告了无锡与复旦第二次相遇“两情相悦”,只待“佳偶天成”。此次相遇虽起因于政治压力,但客观上为复旦勾画了一个地理、人文环境俱佳的办学场所。

1937年3月28日,无锡大雷嘴复旦校基勘察现场

吴稚晖所画的复旦校基示意图

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复旦迁无锡校址经过备案令

1937年暑假,正当复旦土木工程系师生赴大雷嘴勘察地势之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迁校无锡事宜中断,复旦被迫西迁。1945年抗战胜利后,章益校长从重庆飞赴上海,与相关人士再次踏勘无锡大雷嘴校基。最后决定,北碚复旦先返回江湾校址复课;待领到政府款项后即在无锡兴建永久校舍。在这前后,有人曾提议将“复旦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章益校长在师生大会上明确表态:“无论如何‘复旦’两字,必不使其更改,事实上亦未尝更改……”这番话斩钉截铁,赢得满堂掌声。按章益当时的构想,无锡校舍建成后,复旦原有的文、理、法、商、农五大学院,文、理、农学院迁往无锡,法、商学院及文学院的新闻系暂留沪。

对于复旦将迁无锡,“成为本邑最高学府”,无锡各界有识之士都寄予厚望。有人在报上以《无锡的将来》为题刊文称,“将来最高学府有一天林立,与北平对称,脱离政治的气氛与商业化的恶影响”,无锡将会“在中国文化地位上站到很高的位置,不仅是以工业称雄”。这个评论,集中反映了无锡千百年来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和追求。

然而,复旦这次迁锡计划,再次搁浅。1946年6月以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无锡校基已无法经营。1949年上海解放后,复旦曾多次询及无锡校基问题,均因当地土改及各种原因,最终泥牛入海。

解放后荣毅仁为复旦无锡校基产权复陈望道函

今天来看,无锡与复旦的两次相遇,都擦出过火花,最终却未能燃烧成高光的焰火。对于无锡来说,这应是一个遗憾。如果这两次相遇能够善始善终,长三角将率先实现某种“跨省联姻”,无锡高等教育将实现历史性飞跃,复旦的风景也会与今日完全不同……然而,历史往往是不能假设的。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