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老城厢里,一只被“推来推去”的垃圾桶,究竟该如何安放?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19-05-21 11:32
摘要:在推进过程中,老城厢地区1.1万户多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成了最难啃的“骨头”。

在小东门街道,一条不足一公里长的巡道街两侧,是两片分属于不同居民区的老城厢地块。多年来,居民隔着一条马路,共用一个流动垃圾桶,却又不情愿这只垃圾桶出现在自家弄堂口,“推来推去”,引来不少矛盾和麻烦。社区环境尚且难治理,更别提推进精细化的垃圾分类了。可就在不久前,情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摸清底数,方案先行

小东门街道是一个“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区域。一面,滨江区域高端商务楼宇、高档商品房小区高楼林立,配套设施齐全,物业服务完善;另一面,老城厢区域住宅低矮逼仄,公共空间设施捉襟见肘,市政服务往往依靠政府“托底”。

在推进过程中,老城厢地区1.1万户多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成了最难啃的“骨头”。第一,这一区域鲜有围墙和明确的边界。像巡道街附近这样共用垃圾桶的现象非常普遍,争议和矛盾也时有发生。第二,这一区域管理力量单薄。街道初步统计,高档商品房小区的物业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户数比是1∶10,可老城厢区域和老旧公房小区的物业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户数比则是1∶100。第三,老城厢自身条件薄弱。街道绿化市容所所长支余珑告诉记者,小东门街道16个居委原有垃圾厢房36个,绝大多数在商品房小区,老城厢地区囿于空间限制,只能摆放一些散落的、流动的、临时的“游桶”,有些二级旧里短短一百来米弄堂内就有四五处垃圾桶,既影响环境,也不利于分类管理。

光是这样也就罢了,街道在前期走访中发现,同样是老城厢,各块区域的情况也大有不同。有的区域,垃圾桶已设在弄堂里,将原先的一个桶换成干湿分离的两个桶尚且没那么困难;有的区域,垃圾桶长期在附近的街面上“飘移”,这次要以干湿分离的形式固定在弄堂里,居民却怎么也不肯,“邻避效应”显著。

面对复杂局面,街道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并由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负责,把垃圾分类作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步要解决的是老城厢地区“失管”的问题。在市政服务薄弱的现实情况下,街道首次将老城厢地区划分为43个“小区”,用无形的边界将各小区的责任主体明确下来,便于下一步推进垃圾桶配备和垃圾分类入户推广。

紧接着,街道工作人员花了半年多时间,仔仔细细地考察了每一个小区的实际情况:小区垃圾厢房或临时投放点基本情况、数量;如果涉及改造,有怎样的改造要求和建议等,最终排定了“一小区一方案”的具体执行办法。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街道启动垃圾分类专题部署,逐步让所有的方案落地,并汇编成册。多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林告诉记者,老城厢地区的复杂性较大,如果按照冷冰冰的“一刀切”方式来推进工作,不但收效甚微,甚至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而今,有了这些符合实际情况的任务单,街道所有老城厢“小区”都可以按照各自实际情况合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了。

小东门街道组织居民参加垃圾分类路演活动


党建引领,妙招频出



有了方案和时间表,街道各个居民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可具体怎么推进呢?大家开始了各类尝试和探索。而今,各居民区已经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应于老城厢地区的垃圾分类办法,归纳起来是四个字:“加减乘除”。

加什么?加固定的垃圾厢房。街道在调研中发现,域内共有36个厢房,经过符合垃圾“四分类”要求的硬件改造后,可以满足所在地周边居民的投放需要。此外,在一些具备空间条件的区域,还可以再增设6个新的垃圾厢房,其中就包含开篇提及的巡道街地块。经过调研考察,街道发现在巡道街一侧的弄堂里,拆违后留下的空地正好可以摆放一组相对固定的干湿垃圾桶,征得居民同意后,一组崭新的、功能更先进的干湿垃圾桶就位。小区所在金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沙继春告诉记者,而今两侧居民再也不为垃圾桶放在哪里“打架了”,因为垃圾桶不但不臭了,周边还邀请志愿者画上了漂亮的墙绘,甚至成了社区里的一道风景线。

该“减”的则是原先流动的街面游桶。街道下决心对游桶进行撤并,从原来的120余处缩减到52处,既减少了环卫清洁人员的作业量,也便于分类监管。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起到加“乘”作用的,是街道内可以利用的一切党建资源。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热情,以党员先行引导辖区居民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大力发展垃圾分类志愿者,形成街道有大队、居委有中队、小区有小队的格局,以点带面,使支持践行垃圾分类的人群形成几何级增长趋势。此外,为鼓励老城厢居民积极成为志愿者,街道将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与获得社区服务点奖励积分挂钩,志愿者可以优先使用社区服务点的资源,将有经费保障的垃圾分类分拣员、扫描员工作岗位向老城厢区域倾斜,使得原本对垃圾分类不感兴趣的人群,也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

如今,街道的志愿者力量越发壮大了,不少居民渐渐成为垃圾分类“达人“,老人小孩也在社会组织的凝聚下定期聚在一起献力献智,共同推广垃圾分类。街道负责人表示,原先“除法”算式里社区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1∶100的结果也正在发生变化,“分子越来越大了。”

老城厢居民共同在垃圾厢房旁画墙绘,装点社区环境。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小东门街道提供。图为垃圾分类路演活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