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十二艺节 | 从“光棍村”到“剩女村”,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谱写乡村新画卷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9-05-20 19:58
摘要:雅俗共赏。

万亩虾稻田波光粼粼,荆州花鼓戏演员唱起了“四十年河西”的岁月变迁。一大早,在上海大宁剧院,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开始了火热彩排,从站位到队形,演员们抓紧一切时间熟悉新剧场。5月21日、22日,作为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该剧正式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舞台上,一望无际的虾稻田生机勃勃,点出了故事缘起的地方。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为现实题材作品,以河西村通过开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脱贫致富为背景,通过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经历,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乡村巨变,既有时代烙印,又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

 

“花鼓戏的最大特点是轻松、愉悦、欢快,有泥土的芬芳,在江汉平原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编剧周慧说,这出戏不喊口号、不念文件、不贴标签,“把立意自然地融入在好听、好看、好玩的戏剧故事中。”剧中的河西村,原型来自湖北潜江市赵垴村,以前是个水凼子、穷窝子,出了名的“光棍村”;如今,潜江人首创“虾稻共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养虾和种稻结合,每年收一季稻谷、两季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小龙虾生产基地。“当地迁村腾地,虾稻田一望无际,非常震撼。”周慧笑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变成了富饶自足、姑娘们不愿嫁往外地的‘剩女村’。”

 

去年,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历时7个月创排出《河西村的故事》,并于同年9月在潜江首演。目前已在北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巡演40余场,好评不断。

 

“三十年河东啊,四十年河西……”伴随着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一幅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河西村的故事》以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通过“姑娘嫁河东,光棍满村游”到“姑娘不外嫁,剩女满村留”的转变,表现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演员阵容上,该剧集结了“双梅花”,戏剧梅花奖得主胡新中、李春华分别饰演家长辈的王老五与荷花嫂。青年演员答沙、傅潜芬、吴珍珍、陈斌等联袂出演年轻一辈。“演现代戏,唱念做表要真情实感,能反映人物性格,尤其是现代气息要浓一点,让年轻观众接受并喜欢这门艺术。”1998年,李春华凭借荆州花鼓戏《原野情仇》获梅花奖,在她看来,塑造角色必须真实可信,以情动人,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在湖北,荆州花鼓戏有大批年轻票友,学生、白领都被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所吸引。“80后”青年演员答沙饰演剧中的村官王大顺,这是他第二次参加中国艺术节,“对地方戏来说,这是一次很难得的展示机会。”答沙介绍,这出剧既有花鼓戏传统声腔的魅力,也有创新、改良的一面,剧中台词既有“闷头鸡子啄白米”等方言俗语,也增加了很多网络流行语,比如“撒狗粮”“脱单”等,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

 

音乐也是这出戏的一大看点。“《河西村的故事》风格上是浪漫的轻喜剧,在保证花鼓戏姓花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的管弦乐,中西合璧奏响田园牧歌。”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院长徐中兵说。全剧还设立了由12个“伴唱女子”组成的歌队,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中道具,在主要人物的身旁叙述、评说与引导,发挥了花鼓戏民间歌舞的魅力。


潜江是剧作家曹禺的故乡。《河西村的故事》自诞生以来,边演边改,力求讲好这出中国故事。主创团队希望,这能成为一部“不负曹禺”的现实主义佳作。“地方戏曲要成为精品,既要上剧场,也要能进广场,走向农村乡间,实现雅俗共赏。”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