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辞“铁饭碗”育蟹,在稻田里养虾,在森林里养鱼……他赋予农业更多“绿色想象力”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19-05-20 08:13
摘要:“农业是有潜力、有吸引力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市民吃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沈竑这个人,有点“闲不住”。

 

25岁硕士毕业后,他捧上了国家海洋局的“铁饭碗”,却在33岁时放弃了这一切,“另起炉灶”跑到崇明去养蟹。

 

40岁时他突发奇想准备在稻田里养小龙虾,为此专门在崇明竖新镇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如今“稻虾鳖”共生的产业链已成熟,产品叫好又叫座。

 

53岁时他发现林地里的沟渠可以用来养鱼,就在百余亩林地里开始尝试,如今成群的鱼在林间小溪里畅游,养出来的鱼健康又美味。

 

今年55岁的沈竑已是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上海滩涂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可谈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他依然“脑洞大开”,依然充满“绿色想象力”。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农业”和“稳定”天然相关,可沈竑为啥一直在“折腾”?“我是搞技术出身,从事农业也要和一般农民有差异,必须要多动脑子,这也是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是有潜力、有吸引力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市民吃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沈竑(左一)接待参观者

 

不要“铁饭碗”,跑到崇明去养蟹

 

沈竑是浙江湖州人,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1989年在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工作,30岁出头就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这样的职业生涯起点,可谓顺风顺水,不过“闲不住”的沈竑并不满足于现状。“我想从事水产养殖与科研,正好当时工作中常坐着渔船到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做生物资源调查,发现蟹苗难以繁殖、全靠捕捞,价格昂贵,就想挑战下自己。”

 

1997年,沈竑辞去了国家海洋局的工作,跑到崇明岛,受聘于上海瀛生实业有限公司,研究河蟹繁殖。“当时很多人把‘进城’当毕生追求,主动跑到农村去养蟹,确实需要一定勇气。不过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样选择: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蟹并没有那么好养。沈竑先后在崇明团结沙等养殖基地工作,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基地里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没有空调和浴室,晚上的娱乐活动就是守着一个图像模糊的电视机;三伏天关着房门太热,一开门就有无数蚊子来“打招呼”;寒冬腊月里,北风钻进门缝,冻得人直哆嗦。

 

在这样的环境里,沈竑坚持研究,最终繁殖出了崇明首例人工河蟹苗。“在显微镜下看到河蟹胚胎出现心跳时,那种快乐无以言表,最终河蟹胚胎顺利发育成熟、破膜而出。那次成功,坚定了我扎根崇明从事生态农业的决心。”

 

沈竑在田间劳作

 

怎么让水稻更绿色生态?他在稻田里养小龙虾

 

2004年,沈竑又有了新想法:民以食为天,他想尝试下种水稻。能否和自己的老本行——水产养殖结合起来?这一琢磨,“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就有了雏形。

 

“种水稻,我是‘半路出家’,拼产量肯定拼不过有经验的老农。但我是做技术出身,所以就想尝试技术创新。”沈竑告诉记者,在稻田里养水产的做法早已有之,“稻鱼共生”在浙江等地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稳定的消费市场。养鱼能减少水稻病害,因为鱼的活动增加了水体流动、疏松了土壤,为水稻提供了更优良的生长环境。而且,鱼是一种很好的“监测器”,如果鱼的生长出现异常,就说明田里的水有问题,可及时采取措施。

 

经过研究后沈竑发现,鱼苗对于稻田里农药的敏感性,不如虾苗和蟹苗。“既然要选‘监测器’,就要选对环境最敏感的。蟹的敏感性不如虾:蟹苗一般是繁育后投放到水稻田中,已有一定的抵抗力,相当于在水稻田里‘上幼儿园’;而虾苗不是,虾苗可以在最初的繁育阶段就投放到水稻田里。”

 

选河虾还是小龙虾?沈竑最终选了小龙虾,因为河虾的繁殖季节和水稻的生长时间不匹配:河虾是秋天繁殖,避开了稻田农药的使用高峰,“监测效果”不理想,小龙虾的繁殖时间和水稻田的农药使用时间匹配。“如果小龙虾能安然在水稻田里繁育下一代,农药指标就一定没问题。”

 

于是,沈竑2004年在崇明竖新镇流转了数百亩土地,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尝试“稻虾共生”种养模式。要投放小龙虾就必须要开挖生态环沟,并降低水稻种植密度,稻田通风、光照条件好,小龙虾也有稻田害虫可吃,当年水稻和小龙虾都有了可喜的收成。

 

“稻虾共生”初获成功,沈竑还不满足:这个“生物链条”能不能更长些?甲鱼以龙虾为食料,能不能探索“稻虾鳖”共生?

 

2008年,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一条种养结合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可依靠小龙虾、鳖来解决;小龙虾是鳖的美食;水稻种植过程中不施化学农药,田里的益虫种群数量增加。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生态无污染、小龙虾肥壮、野生鳖营养价值高,可谓“三赢”。

 

如今,沈竑将合作社里养了两年的鳖转手给家庭农场养殖,同时提供技术支撑,生产出的农产品统一销售,带动周边家庭农场致富。目前,春润合作社的合作伙伴已有十余家。

 

沈竑在田间劳作

 

鱼不养在“花园洋房里”,而是养在“跑道上”

 

沈竑的“想象力”还不止这些。从2017年开始,他又开始研究新项目:跑道养鱼。

 

所谓“跑道”,其实就是活水,鱼在其中一直保持“跑步运动”,养出来的鱼就更好吃。更关键的是,这些“跑道”位于崇明的林地里,水体自净化能力强,对环境的压力大大减小。

 

在崇明竖新镇的一片林地里,记者看到了这些“跑道”。这片林地目前有120亩,其中有4条25米长、4米宽的河道,这些河道都是在林地里原先沟渠的基础上开挖而成,每条河道的一端都装有一个水泵,可以让河水达到每秒0.5米左右的稳定流速,加州鲈鱼、昂刺鱼等在里面欢快游动。“就像林间小溪一样。”沈竑说。

 

沈竑告诉记者,传统的鱼塘养鱼,是把鱼养在“花园洋房里”,鱼虽然也在游动,但“运动量”不够,肉质、口感往往一般。“我们让水流起来,让鱼游起来,鱼的运动量增大,肉质就会更好。而且,我们在每条河道的末端3米处装上滤网,鱼过不去、鱼的排泄物可以过去,这块3米乘以4米的空间就成了鱼的卫生间,确保鱼的生存空间干净。”含有鱼类排泄物的尾水,会先进入附近农田,农田吸收一部分尾水养料后再经过沟渠、湿地通过生物手段净化过滤,经过处理的尾水可再次进入河道供水产养殖之用。

 

这样做之后,不止林地更有活力、鱼塘有了升级版,还能有其他收获。“以后,净化后的‘水溪跑道’里会有各种小鱼小虾,还能看见水草,鸟儿也会不请自来,形成‘水在林中流、鱼在水中游、人在林中走、鸟在林上飞’的美丽景象。”

 

沈竑在田间查看作物长势

 

沈竑告诉记者,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的欲望,农业也是如此。“农业很有趣、很好玩,希望更多有技术、有热情、有想法的年轻人才到农业领域来‘开脑洞’、来发挥想象力,共同助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栏目主编:栾吟之
图片来源:崇明区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