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民声直通车 > 文章详情
我和《解放日报》征文|俞立中:和媒体人交知心朋友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立中 2019-05-20 07:00
摘要:上海纽约大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积极尝试,必然会成为舆论的焦点。让社会公众了解和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和举措,离不开媒体的报道。

2003年,我调到上海师范大学任校长。到任后,我走访的第一个部门是宣传部,这让大家好生奇怪。其实,我是去学习的,一直觉得上师大见报率很高,很想探个究竟。我学到的真经,就是要和媒体人交知心朋友。有些人对媒体有误解,见到记者能躲就躲。我觉得只要学校工作做得光明正大、合法合理,应该多多让社会公众了解,取得更多支持。邀请媒体进校园,和记者交朋友是在帮学校传播办学理念,放大学校工作的社会效应。和《解放日报》的结缘就从那时开始了。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我也把这个观念和做法带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

作为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积极尝试,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必然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始终在记者的视野中,让社会公众了解和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和举措,离不开媒体的报道。

早在2012年4月6日,《解放日报》上就刊登了对我和Jeff(上纽大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瑞·雷蒙)的专访稿件,题为《不会西风压倒东风》、《学会两只眼看世界》。

当时大家都很关注上纽大,也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要建这所学校?学校教学质量如何?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这所学校?这些问题都存在于学生和家长的头脑里。我之所以特别看好第一届学生,因为他们是在各种疑问中作出的人生选择,是真正敢“吃螃蟹”的人。

《解放日报》的专访报道很好地解释了这些问题。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上海纽约大学多元文化交融的教育环境中,不存在“西风”压倒“东风”,或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情况。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让学生在文化交流沟通中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包容和合作,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解放日报》是上海市委机关报,报社记者有原则,但不保守。在我印象中,他们不仅富有远见,也很有冲劲。他们敏锐地看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深远意义,针对某些疑虑,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是凭感觉、凭想象,人云亦云地写稿,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非常用心地采访调研。他们思考问题和做采访报道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我还记得2013年上纽大第一届新生开学报到后,全国各地感兴趣的媒体有很多。当时,美方校长对媒体采访还是很谨慎的,他担心会影响学校秩序,更是怕媒体报道捕风捉影、不真实,所以只同意接待央视记者。

我告诉他,“No news is good news”也许是西方社会的认识,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没有一则新闻是好消息”,或者可以理解为“没有新闻报道就是好消息”。但是根据我在上师大、华师大担任校长时的工作经历,我认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需要通过媒体来让社会了解,很多舆情也可以通过媒体来解释引导。上海纽约大学是新生事物,更应该让记者走近我们,了解学校实情,更应该和记者交朋友。

俞立中迎接上海纽约大学新生入住宿舍。

2013年8月12日,上纽大开学首日,《解放日报》记者徐瑞哲就和我说,希望能够跟踪采访新生营活动,并进行系列报道。当时学校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肖像权,婉拒了所有媒体对新生营的采访请求,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后来在他的坚持下,《解放日报》成为了唯一一家进入上纽大新生营和学生宿舍,与首届学生近距离接触的媒体。通过记者的眼睛观察并记录了许多学生故事,解放日报在8月12、13、14日连续刊登报道。三周的新生营结束后,《解放日报》还在9月2日的“解放周一”上,用三个版面刊登了《上海纽大 今天开学》等图文报道,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果当时没有他的坚持,这段历史可能就无法被记录下来了。

我和《解放日报》的记者、编辑都像朋友一样地交往,我们经常在采访中聊天,天高地远、家长里短,采访到了那样的阶段,自然就会讲很多心里话。

我很喜欢记者沈轶伦所写的《多拥有一种选择,就能多释放一份潜力》这篇报道。当时我们聊起了她家的孩子和我家的小孙子,从孩子们谈到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我今天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其实和我年轻时在黑龙江务农的9年、在英国学习的5年经历是分不开的。我把这两段经历称为我的“土插队”和“洋插队”。我年轻时很多事无法选择,因此更感到在有选择机会的今天,引导年轻人学会选择的重要性。

从1978年考入大学至今,40多年来,我一直没离开过大学,在大学的管理岗位上也已经23年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学习、工作,有了很多思考和想法,这些思考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通过《解放日报》等平台,我也有机会能够表达对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认识。

2012年,首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举行,我受邀作为嘉宾参加。2013年,在第五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上,我也做了主题为“今天需要怎样的大学”的演讲。当时我告诉台下的几百名中学生,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培养所有的人。每个学生都应该真正发现自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各种类型的大学、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解放日报》举办这样的讲坛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大学的教育改革探索来影响中学教育,也让社会看到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今年5月7日,在《解放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前夕,我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再次受邀参加解放日报第75届文化讲坛。以上海纽约大学为窗口,讲述了我与上海的三段经历“大学之路”、“回国之路”和“高教管理者之路”。在三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当了16年校长,我觉得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保持与学生、教授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与社会各界的充分交流与沟通。我和《解放日报》的渊源,也将继续延续。

俞立中参加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第75届文化讲坛。(本报记者  张弛 摄)

(本报记者 裘雯涵 整理)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王玲英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