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智库观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城市人文遗产这个抓手不能丢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万勇 2019-05-14 06:24
摘要:文化遗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最大工作、最大责任、最大压力,其实就是把文化遗产的间接、潜在、隐性、无形、精神、长期的那些价值表达出来,与综合经济部门、规划建设部门一起共同推进一切有利于文化遗产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工作

对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识误区

 

在传统思想认识中,认为文化遗产保护是“开倒车”、“拖社会经济发展后腿”的人不在少数。在左的思想比较盛行的时候,甚至会有人认为,历史文化遗产多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留下的遗毒,记录的是落后、屈辱的历史,保护不保护根本就不是经济命题。也有那么几个阶段,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社会生活非常困难,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攻击,被认为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更不可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正面的作用。

 

即便是在当代,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只花钱,没有经济价值;或者只有房地产和商业意义上的经济价值,看不到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甚至有一些不良发展商,揣着明白装糊涂,突出文化遗产的物质价值、直接价值、短期价值和有形价值,对其精神价值、间接价值、长期价值和无形价值等等综合价值比较淡薄甚至刻意贬低,以实现自身利益、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而与此相反,在部分文化人的眼里,文化遗产只有精神、文化价值,而淡漠其经济价值,觉得一旦跟钱有关系,就目光短浅、俗不可耐。另外,在一些原住民的眼里,更多来自现实方面的考量,文化遗产的价值以房屋征收的补偿标准来衡量,更多体现在住房改善和生活改善的现实意义上。以上这些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体现为不同人群看问题的视点、视角和视野,一般带有经济人思想,也偶有文化人的偏执,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应综合审视、统筹观瞻。

 

另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般存在重技术、重空间、重工程和轻文化、轻历史、轻系统的倾向。殊不知历史文化也是有价值的,而且还不仅仅是精神价值,不仅仅是弘扬正能量、体现软实力,而且从长远、从全局来讲,是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的,比如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本身就有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可能性。对于城市人文遗产,从长时间跨度和大空间范围而言,今天可能是民生问题,明天可能是文化问题,后天可能是经济问题,其价值也往往可能产生相互转化。一旦决策失误,容易导致出现今后很长时间跨度里的大难题,从而一直影响未来。

 

目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由于历史建筑的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市民和专家学者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遗产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都日渐增强,这就把文化遗产保护推上了更广阔的公共视野,也对具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共识和普遍原则。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文件,以及二十一世纪会安草案、新城市议程等国际公约或会议建议,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和普遍原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即便不产生经济价值,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人类文明的共同体现。相反,就是对人类历史和共同价值的破坏。对于这一点,在谈论任何价值之前,都是必须强调的。

 

文化遗产作为存量空间具有战略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增量空间越来越少,存量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而这些存量空间,由众多文物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聚落所构成,其合理保护与利用,将起到促进城乡更新、城市修补、产业转型和文化复兴的作用,与相关事业和产业的关联度很大,连带效应很强,是未来城乡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性依托和基础性载体。因此,文化遗产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具有战略价值。

 

文化遗产具有正能量,而不是负资产。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甚至唯一性,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灵魂,是世世代代建城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累积起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反映。因此,文化遗产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是正能量,而不是负资产。而且,这些正能量的价值,很难用金钱去估量。相反,文化遗产一旦湮没,不仅对不起祖先与子孙、对不起历史和人民,也是财富上的巨大损失,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多么精致的假古董替代不了的,也是文字、语言等各种记忆手段所难以企及的。文化遗产具有城市认知意义、宣传教育意义,可以产生很大的精神财富和社会价值。保护好文化遗产,守住城市的记忆,告诉人们我们从哪里来,是对历史的责任。因此,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一本账的认识问题,是算大账还是算小账的问题。

 

文化遗产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作用,而不是反作用。文化遗产是历久弥珍的,从而与一般现代建筑存在相反的价值趋向。一般现代建筑随着时间推移而在价值上有所减损,而文化遗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醇厚、珍贵。文化遗产一旦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各方面都能够带来正面价值,为未来发展保护本源、累计资源、蓄积能量,是积极的经济资源,而不是拖发展后腿的障碍。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合理利用,不仅保护了本体建筑的物质空间,还可实现对于建筑本体和周边地区的产业振兴、经济复兴,起到激活存量空间、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结构调整、调整建筑功能、扩大消费空间等等的积极作用,还可实现人口疏解、改善原住民居住环境、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着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因此具有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意义。

 

以敬畏之心对待城市人文遗产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留存的历史建筑是祖业、祖产,她记载了一个家族的脉络、记忆和情感,世代相传的价值可想而知。而从更大视野来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各地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都是华夏大家庭的瑰宝,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脉、历史和荣耀,其价值更加毋庸置疑、不可小觑。因此,以敬畏之心对待城市人文遗产,从尊重历史的高度、尊重未来的高度、尊重人与人类社会的高度去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瑰宝,是政府和市民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放眼更大的时空,我们这一个时代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正因为如此,城市人文遗产作为国之瑰宝,就尤其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受到哪怕一点点的破坏。今人作为前人和后人之间的节点,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十分重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人文遗产是无价的。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权力随意处置那些属于人类共有的文明遗产,而是应该尽量呵护,想尽一切办法多留一些遗产给后人,打通历史、现在与未来。

 

以综合价值最大化为文化遗产工作目标

 

事物的价值往往包括似乎相互冲突的两个方面,比如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也可谓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自身价值和附加价值、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硬实力和软实力、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也可谓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等等。看文化遗产的价值,要综合起来看,多维、多视角的看,而不能偏废。既要看直接价值、物质价值、自身价值、短期价值、硬实力、有形资产、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更要看文化遗产所蕴藏的间接价值、精神价值、附加价值、长期价值、软实力、无形资产、社会效应和文化效益。只有这样去看了,才能将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看完整、看全面,才不至于低估与偏废。文化遗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最大工作、最大责任、最大压力,其实就是把文化遗产的间接、潜在、隐性、无形、精神、长期的那些价值表达出来,与综合经济部门、规划建设部门一起共同推进一切有利于文化遗产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工作。

 

其实,上述这些二元价值之间并不冲突,即便冲突也是眼前冲突,长远不冲突,或者局部冲突,全局不冲突。比如眼前办不了的事情,将来条件成熟了可以办;局部不能平衡的工作,全局统筹了可以平衡。另外,关于文化遗产的物质价值,不仅体现在房地产意义上,还本质上是精神价值、附加价值、无形资产、软实力和文化效应的空间载体,但如果没有了物质,其他价值尽失。而如果只有物质,没有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表达好,其他不易被人所见的各方面价值也难以显现。因此,总体而言,对于文化遗产,存在虚实两个方面的保护工作,一方面是物质空间的保护,另一方面是物质空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保护,二者不可偏废。

 

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文遗产价值评估标准

 

根据上述有关综合价值的分析,体现在具体行政工作中,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评估标准。总体上看,价值评估标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量标准,二是定性标准。有些情况下,文化遗产体量虽小,能量巨大。例如中共“一大”会址,几间里弄,却产生那么巨大的历史、人文和思想的影响,是难以用定量的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衡量的。

 

针对具体项目,定量标准比较容易,而定性标准往往被忽视,也往往不易被确定。在定量评价方面,综合经济部门和规划建设部门都有明确的评估方法,实施主体更加清楚投入产出的一本账;而在定性评价上面,由于部门职责不同,相关单位不一定能够看完整、看全面,正需要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做相应补充和提示。如此一来,那些文化遗产所蕴藏的间接价值、精神价值、附加价值、长期价值、软实力、无形资产、社会效应和文化效益,就可以客观地反应到具体项目中去,成为价值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可在决策、实施等环节,规避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等现象。因此,建议由文化遗产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定性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决策程序,确定相应的权重,甚至建立一票否决制,以平衡过于注重经济技术指标的消极影响。

 

以系统性思维统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以系统性思维统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现整合的力量、共享的力量、开放的力量,实现文化遗产综合价值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系统性思维更多体现在空间、时间等众多方面。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在空间上形成体系。打造文化群落和建筑聚落,树立一体化思维,是上海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形成空间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这样一来,一些点上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可以聚拢到线上和面上,就可能形成规模效应,甚至产生倍数效应、乘数效应,在宣传、包装、运营上也可以事半功倍。上海尤其需要这样的思维,因为上海历史上曾经长期保持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等多界共存局面,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在不同时期、不同区位条件和不同管理制度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群落,反映在历史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上,就是不同的建筑聚落。如果在空间上因势利导,引导亚文化产生聚合效益,相辅相成,每一个文化群落和建筑聚落的未来能量将不可小觑,并将在整体上形成多元化和多样性。这也是上海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特点和亮点。以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道路、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建上海点、线、面相结合的上海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更加注重成片、成街坊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保护,传承城市文脉。而且,上海文化遗产分布的密度较高,尤其体现中心城区,例如老城厢地区中式古建、老外滩西式大楼、静安卢湾里弄风情、徐汇长宁花园风貌、虹口闸北市民住宅等等,各自形成区域特色,可以因势利导,将记忆碎片串联起来,将建筑单体统筹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在时间上形成轴线。上海有着700余年的城市历史纵深和文化记忆,需要打通和贯穿过去、现在、未来,增强一体化、一贯化的价值认识,以此为依托发展经济、启迪未来、形成特色。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上,需要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时间轴线加以串联,形成对上海历史的纵深挖掘和整体认识,对上海未来的长期培育和深远影响,使之更有厚度、内涵和韵味。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