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闵行这个知名小区为何设立自己的“法治日”?一切还得从当初的“乱象丛生”说起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19-04-28 13:26
摘要:让大居、老居重焕生机与活力,并非不可能的事——

4月28日,对于闵行区颛桥镇银一居民区的居民们来说,是个有点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有了自己的节日——“银一社区法治日”,同时也吹响了居民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号角。

 

居民区设定自己的法治日,并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这在闵行区十分少见。那么,一个居民区为什么要设定“法治日”?又为何选在这一天?

实际上,见证过银一居民区“蜕变”的居民,都知道这当中的来龙去脉——

 

作为颛桥镇最早最大的社区,银一居民区有7个村,4000多户居民,近2万人。曾经的银一社区,用“乱象丛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十里长街”乱设摊、“百只家禽”招摇过、“78家无证照经营”,楞是把一个居民区搞得千疮百孔……也因此,这个小区曾一度“远近闻名”。

 

为了让这个大居、老居重焕生机与活力,2012年以来,在颛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新一届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率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广大居民一起努力,历经2014年“综合改造”、2016年“五违四必”环境整治、2017年“美丽家园”建设后,终于使居民区实现了“涅槃重生”。正是在2017年4月28日这一天,银一居民区正式跨入了2015—2016年度上海市文明小区行列,并被连续评为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明小区、闵行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与此同时,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军的带领下,银一社区创新探索了平安社区协同治理“田园模式”,在全区得到推广。同时,这里形成了“1+3+X+N”工作体系和“大委员制”,即以居民区党总支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各司其职,党员骨干、“三长”、区域单位负责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四驾马车”同心同向,合力同行。居民区“党建联建”产生的合作共赢效应,既有效延伸了党的工作手臂,使区域化党建工作落地、落实,又将政府的惠民理念化为现实。 

如今,居民区的社会治理保持常态高效。居民区的281名党员和130名“三长”,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领头羊”。在“党员之星”、“寻找最美家庭”、“最佳楼组长”、“志愿者成就奖”等各类创先争优评选活动中,社区里涌现出了“10年义诊两万人”的退休医生郑基敏、“13年坚守报栏”的王国民、为居民排忧解难的“蔷薇之花”孔强威、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滕兰香、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郝长青、“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陈玉芳等先进典型。共产党员、“三长”志愿者骨干已然成为社区自治、共治的中坚力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组织资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蔷薇工作室”于2014年率先在镇域内引入律师志愿者后援团,每双周六上午到社区开展法律服务,到2018年,工作室零距离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共92场,提供法律服务400多件。“只有老百姓心中有法,知法明礼,依法治理才能成为现实,社区才有活力,我们活着才有尊严。” 居民代表孔强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小区获得的上海市文明小区、上海市家园自治示范社区、闵行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来之不易,要想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必须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依法治理和居民自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军坦言,之所以把银一社区由“乱”变“好”的“摘帽日”4月28日定为法治日,一来是想让全体居民记住银一巨变的标志日,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二来也想借此机会,宣传贯彻依法治国,把知法、守法、用法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普通群众,让居民们在“过节”的仪式感中更懂得法治的意义。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摄影:李慧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