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好兄弟,万一我死了请帮我看看父母!”30多年,他坚守“生死约定”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咸明 茅冠隽 2019-04-25 12:14
摘要:“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兄弟,万一我死了,请你去看看我的父母。如果你牺牲了而我活着,我也一定会去崇明看你的父母。”

 

硝烟弥漫中的一句“生死约定”,把两个本无交集的年轻人命运紧紧相连。

 

说完这句话后没多久,年轻的陈建中就不幸牺牲在了战场上。他的战友、上海崇明人姚惠涛信守诺言,退伍回沪后坚守“生死约定”,最终找到了陈建中的父母,并坚持看望至今。

 

在第一次和陈建中的父母见面时,姚惠涛泣不成声:“我是你们儿子在前线的兄弟,他留在了前线,要我回来看你们。我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你们了!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姚惠涛将陈建中送的子弹壳交给陈建中父亲

 

“回到上海,我们还是兄弟!”

 

1984年5月,云南边境激战正酣。

 

当年姚惠涛23岁,是当时的南京军区某工兵团中的一名汽车兵,负责为老山前线的步兵修筑运送粮食弹药的道路。战火纷飞的战场,让姚惠涛至今难忘:“满地的炮坑,还有许多被炸平的山头。老鼠比松鼠大,经常啃人脚趾头,毒蛇出没,没条件洗澡、换衣服,绿军装上全是泥,成了咖啡色,很多人都得了皮肤病。有一次,一颗炮弹就落在我脚边,当时我一下子就傻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万幸,那是颗哑弹,我捡回了一条命!”

 

硝烟弥漫中,姚惠涛和陈建中相遇了。

 

那天,两名战士从前线下山来背物资,边走边用上海话聊天,一下吸引了路边的姚惠涛:“同志,你们是上海人?”“嗯,你也是?”3人用家乡话亲切交谈起来。

 

陈建中是前线阵地上负责压制敌人火力的机枪手——这是在前线直接和敌人对拼的兵,也是最危险的兵。虽是第一次见面,但他却郑重地向姚惠涛提出了一个“生死约定”:“既然碰上了,就是有缘。我们是步兵,在前面枪对枪、炮对炮,危险比你们大。万一我死了,请你去看看我父母;如果你牺牲了而我活着,以后也一定去崇明看你父母。”说完,陈建中从挎包里摸出本子,撕下两张纸,两人互换家庭地址后匆匆告别。

 

离别前,姚惠涛鼓励陈建中:“一定要活下去,活着才能多杀敌,回到上海我们还是兄弟!”

 

此后,姚惠涛和陈建中还碰过两次面。一次是陈建中托姚惠涛买两条香烟,还塞给他几个机枪子弹壳,“这是好钢,不生锈的。”不久后,陈建中下山时取走了香烟:“最近前线越来越危险,天天有伤亡。我们还有3个月就要调防了……”

 

第三次见面后,姚惠涛再没见过这个比他小1岁的老乡。“1985年3月中旬的一天,快要开晚饭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告诉我,‘你那个老乡,顶着对面的大炮拼命打机枪,牺牲了’。”第二天,陈建中的遗体被运下山,姚惠涛和几个战友结伴去送行。“听说他是头部中弹,非常惨……”听着大家的谈论声,看着包裹着的遗体,姚惠涛默默流泪。

 

陈建中烈士生前的照片

 

百般联系终于找到战友父母

 

“如果能顺利回家,一定要找到他父母!”姚惠涛在心里暗暗发誓。

 

可让姚惠涛没想到的是,陈建中留下的那张纸条,在一次猫耳洞被炸塌方的时候被埋,已无法找到。“我只是模糊地记得,地址中写着一个带有‘华’字的饭店。”

 

就凭一个“华”字,能找到战友的父母吗?“再难也要找,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死约定’!”

 

1985年10月,姚惠涛退伍回沪。“一定要找到建中的父母,他们失去了儿子,我就当他们的儿子!”下了战场的姚惠涛凭着模糊的记忆,踏上了“寻亲”征途。

 

一开始,姚惠涛以最“傻”的办法,一家家走访上海带“华”字的酒店、旅馆。尽管曾在延安西路上的“达华宾馆”问到过一些线索,但最终没有结果。

 

姚惠涛断断续续找了20多年。期间,上海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便利,但姚惠涛仍没有半点陈建中家的信息。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战友聚会,他端着酒杯一个个问;有了战友QQ群后,他自学电脑和网络知识,上网逐个询问……

 

有一年清明节,姚惠涛和陈建中“擦肩而过”。当时,姚惠涛去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根据记忆中陈建中的模样,认照片、查姓名。“那天其实已经找到了,只是照片上他比较瘦,我们相识的时候他比较胖,所以没认出来。”

 

2012年7月29日,姚惠涛开车时打开收音机,此时正播放一个寻人的节目,这令几近绝望的姚惠涛茅塞顿开:“可以通过广播找人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他连拨三次,终于打通了广播台的热线电话,想借电波再试一次。第二天中午,就有一位姓戚的女士通过电台跟他联系,说自己是陈建中一家多年的老邻居,动迁后又住在同一个小区。在戚女士的帮助下,姚惠涛与陈建中父母通了电话,约好到长宁区北新泾淞虹苑上门“认亲”。

 

2012年8月4日,是约好的“认亲”的日子,姚惠涛和同行的好几个老战友心情非常激动。进了屋,客厅里挤满了人,一张方桌旁坐着陈建中的父母,屋里墙上挂着《革命烈士证明书》和陈建中穿军装的照片。看到这张照片,姚惠涛的眼泪夺眶而出,怎么也止不住,这才有了文首的一幕。稍微平复下心情后,姚惠涛从包里翻出两个黄澄澄的机枪子弹壳,恭恭敬敬地交给陈建中的父母——这是当年陈建中送给他作为“生死约定”的证物。

 

如今,陈建中的父亲已经离世,他的母亲已经90岁。姚惠涛依然坚守着30多年前的承诺,一直保持与陈建中家的联系,逢年过节便去陪伴老人,继续践行与陈建中的“生死约定”。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姚惠涛(右一)和同乡的战友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祭奠陈建中。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