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一本画册,竟促成中外艺术家共谱抽象“复调”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9-04-10 13:34
摘要:“复调——帕维尔&王劼音”亮相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面对一本西方艺术家的画册,30年前的中国艺术家把它当作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窗口,如今的中国艺术家则把它当作一个打照面的普通方式。当代艺术家叶永青抄袭风波以来,也引发业内对上世纪80年代“画册现象”的反思。“复调——帕维尔&王劼音”4月10日起亮相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捷克艺术家帕维尔·胡卡与中国艺术家王劼音的作品共计30余幅。有趣的是,展览也是由一本画册引起的。它的背后,是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家对西方从仰视到平视、进而寻找对话可能的探索之路。

 

看画册,好像相亲前看照片

王劼音在作画。

“他是我们自己人。”今年年初,当策展人傅军给王劼音送上帕维尔的画册时,他翻了几下后说出这样一句话。同为40后的帕维尔与王劼音,是中外少有的当下依然活跃于前沿并始终保持旺盛创作激情的艺术大家。他们的画作表面上看都较为抽象,但在思想观念、精神内涵和表达方式上却很不一样,而这种差异源自他们的创作分别深深植根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有了交流对话的可能。

 

王劼音在80年代中期曾留学奥地利维也纳,当时有机会走出国门看看的中国艺术家很少,更多是通过进口的西方画册接触和了解西方艺术,也造成了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画册现象”。“画册是中国第一批当代艺术家接触西方艺术的主要信息来源,甚至学习、临摹的对象”。傅军认为,“画册现象”是中国当代艺术起步阶段的特殊现象,但看画册不如看原作更有冲击力,当然最好是能见到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本人,不过当时能够和西方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中外艺术家平等对话更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由于信息交流便捷,去国外看展览、做交流活动已经不是难事,画册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现在,它只是艺术家之间相互了解的第一步。4月9日是王劼音和帕维尔第一次碰面,但王劼音却说,“好像早就见到过似的”,这种感觉正是来源于帕维尔的画册。不过,他眼里的“自己人”并不是画风相像,更多是看到类似的腔调。

 

“画画的人有各种各样,有些画家工作生活非常规律,画室整洁的像客厅一样,出来活动时西装笔挺,画得也很仔细。帕维尔画画和我一样都很放得开,服装朴素随便,画室里也乱糟糟的。并不是说哪种好或者不好,只是画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王劼音和记者交谈的时候,帕维尔正在展厅里作画,裤子上满是颜料,手臂一挥,衬衫腋下一个硕大的洞显而易见。“才穿了两到三个月。”他的妻子小声说。不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还是套上一件整洁的灰色针织衫。见到本人,王劼音更加确定了自己从画册里看到的“自己人”印象,“从他的态度、服装、习惯等都能感受得到,他是一个整天画画的人。”

 

让西方艺术家了解中国

帕维尔在作画。

第一次碰面,两人已经在现场展开“交锋”。作为展览的特别部分,两位艺术家在展厅内各绘制一件特别的艺术作品,画布是汽车的外壳。帕维尔比王劼音早到,他已经开始“动手”时,王劼音还在苦思布局,“我要跟他画的不一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帕维尔的画风率性、大胆、粗狂,充满激情和能量。仔细研究对方的画册后,王劼音已经大致猜到了帕维尔的思路——喷颜料在贴纸上,然后撕下形成留白,他决意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用喷绘。

 

“我在画江南的桃花坞。”顺着王劼音的点题,抽象的线条里顿时有了桃红绿柳的鲜活意象。他相信,这种大胆的色彩运用会和帕维尔的作品形成很大反差,“他不会用桃红柳绿,因为他的脑海中没有江南意象。” 这也道出了东西方艺术对话中常存在的不对等性,王劼音有吸收过西方艺术的养分,帕维尔却没有东方艺术的学习经历。但在王劼音眼里,这其实是中国艺术家的优势,“东西方艺术是通的,正如有评论家说,中国艺术家有两手,既有西方,又有东方,而西方艺术家只有一手。”

 

王劼音还记得国门初开之时,每个人面对西方的作品时都有模仿的冲动。当时,他也是带着顶礼膜拜的态度去国外看原作,但他的老师却批评这种态度,告诫他要看到自己的民族的东西。“西方的老师都让我们重视自己,就像一个年轻人在家里难以认识自己家庭的价值,等到出去后才发觉,原来家里有这么多宝贝。”他认为,艺术家如今要有民族自信,油画只是一种语言,中西方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不认可中国油画落后西方一百年的说法,颜料性能等技术性的东西西方的确比我们研究的透彻,这是由于他们的理性思维,中国是感性思维的,画画是有很多意外的,有意外艺术才好玩。”除了现场创作外,王劼音此次呈现的新作是在此前展览中邀请观众即兴涂鸦的基础上修改绘制的作品,带有东方的随意性,以及东方文明向内求索的哲学思维。

 

帕维尔表示,来中国前,他只对中国传统艺术比如水墨等有所了解,但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知之甚少,像王劼音这样的同龄的艺术家更第一次接触。“我看到他的作品也有种自己人的感觉,他的作品里有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表现手法却是自由、当代的。我很喜欢他的颜色和线条,要做到每根线条都不同在我看来非常难。”帕维尔同样是第一次在汽车上作画,来上海前他已经有所构思,本来打算画银杏树,因为他觉得这代表东方。但到了上海的外滩等地转了一圈后,帕维尔非常震惊于眼前的景象,以至于改变了创作计划。“这座城市非常的了不起。昨晚我直到凌晨4点都无法入睡,我到上海后所见到的所有影像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我决定在今天的创作中更多表达这种喜悦。借鉴马蒂斯式的手法,用颜色的堆叠表达我这两天在上海所看到的,以及和王劼音互动中所产生的喜悦。”

 

傅军把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看作是一曲奇妙的“复调”。她认为,帕维尔原本对东方有很多不了解和好奇,这种不了解和好奇也是一种当代西方观看中国的缩影。“一百年来我们都在学习西方,我们对西方的了解大于西方对我们的了解,现在尽管信息交流便捷,但总不如来中国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次展览和中外艺术家的交流,与其说是让我们了解西方艺术,不如说是给他们加深对我们了解的机会,也到了这个时间了。”

 

展览由左右美术馆主办,将展至4月25日。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