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昆大班”少年,终于找到你了!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19-04-04 10:51
摘要:照片摄于1954年6月23日。当时,《解放日报》记者在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院内草坪上,捕捉到了这个场景。资料显示,那年3月1日,华东戏曲研究院创办昆曲演员训练班,从全国6000名考生中选拔出60位男女学生,由昆曲界传字辈老艺人传戏、授课。我要找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我在找人,线索是一张黑白老照片。

画面中有11位十来岁的少年,目视前方,双臂伸展,右脚站立的同时左膝抬高,正做着一个类似“大鹏展翅”的动作。最左侧是位穿着中山装的男老师,似乎正在检查少年们的动作是否标准。

照片摄于1954年6月23日。当时,《解放日报》记者在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院内草坪上,捕捉到了这个场景。资料显示,那年3月1日,华东戏曲研究院创办昆曲演员训练班,从全国6000名考生中选拔出60位男女学生,由昆曲界传字辈老艺人传戏、授课。我要找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65年过去了,他们现在何方?是否实现了心中的愿望,在戏曲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曾经的青春岁月,他们还记得吗?
 


“小菜鸟”?“大熊猫”!



查历史资料,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3月,旧址位于华山路1448号。
 

华东戏曲研究院旧址

 

我走到华山路1448号,看到的是大片绿——绿树、绿草、绿道,供老老少少在其中休闲、健身,现在这里已经是华山绿地。

我决定去找今天的上海昆剧团。向团长谷好好求助之后,很快,工作人员联系我说:“这是我们‘昆大班’的老师们。不过,具体哪个是哪个,还要请大家辨认一下才能确认。”

昆大班?噢,昆大班!

不就是被戏剧界公认为“班级成材率最高”,星光熠熠的上海昆曲第一班?就算是对昆曲不太熟悉的人,也多多少少听过蔡正仁、计镇华、华文漪、梁谷音、张洵澎、岳美缇、王芝泉等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字。原来是他们!

经过60多年的学习和舞台表演经历,照片中刚开始学习昆曲的“小菜鸟”,原来已成了今天的后辈昆曲演员和戏迷们眼中的“国宝大熊猫”。
 


看见了?听见了!




最先被上昆工作人员认出来的,是有着“蔡明皇”美誉的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

照片中位于后排右三的英俊少年就是他。和许多昆大班毕业的表演艺术家一样,蔡正仁虽然年近八十,但依然未退未休,仍守着钟爱一生的昆曲事业。只要不在外地演出,他就一定在绍兴路9号的上海昆剧团给学生们讲戏、排戏。

沿着绍兴路寻找上昆,除了用眼睛看门牌号,还可以用耳朵听。曲笛声响,笙箫辅奏,婉转、悠远的唱腔一出来,马上就知道找对了。41年前的春天,上海昆剧团正是在绍兴路9号挂牌。

绍兴路上的上海昆剧团

这是一幢建立于1930年的历史保护建筑。走进小院,正中间是上海昆剧团首任团长俞振飞像。走进主楼之前的通道口时,一块白色告示板跃入眼帘。上面写明了一周的教学和排练安排,走道另一边还有块告示板,贴着打印出来的剧院近期的演出行程。上昆2017年新编和原创剧目4台,修改提高剧目4台,经典复排传承剧目12台,演出收入同比增长37%,仅在上海大剧院的《长生殿》四晚演出票房,便达到创纪录的150万元。2018年,是上昆建团四十周年,全年演出289场,足迹遍布20个国内城市及美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和日本5个国家,范围之广创纪录。

院内这块密密麻麻的日程,显示着上昆如今的“台上节奏”:真忙!而日程牌后的一间间排练厅和训练厅,则展示了支撑这份繁忙的“台下功夫”。

小楼一楼,来自昆大班的老师们,基本上都在这层的多功能厅和展示厅里授课。二楼是可容纳180人的小剧场——俞振飞昆曲厅,昆曲“周周演”的演出场地。顺着旋转楼梯再往上,穿过一扇木门,来到了两个练功房。推门一看,里面全是青年演员在练习。

我带着照片找到蔡正仁。


这是我!这是他!


蔡正仁在介绍上昆历史


“你看,这就是我。”

接过这张照片,蔡正仁立马认出了自己,并指给我看。凑近看了几秒钟之后,他又说出了几个名字。经过团里工作人员的比对后,确认照片上后排右一是周启明,前排左三是甘明智,前排右一是白正东,前排右三是郑亚庆。

站在孩子们前面指导的老师是辛清华,原先是京剧文武老生,后来成为了昆曲作曲家。当年,包括辛清华在内的几位老师主要教授基本功,如拉云手、跑圆场、走台步等,昆曲则是由传字辈老师亲自教。

还是少年的“昆大班”学员在苦练基本功


说起恩师们,蔡正仁的语气里充满了尊敬与怀念。在他印象中,沈传芷和俞振飞两位老师都曾说过:“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不问就说明没有动脑筋、消化能力不强。”

“我当时属于喜欢提问的学生,有时连老师也被问住了,他们就会和学生坦白说:‘这个问题我也吃不准,需要去寻找一下答案。这样,我明天再来回答你。’老师们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等到我自己做老师之后,我也这么鼓励我的学生提问,和他们一同进步。”蔡正仁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回忆起当年的情境,蔡正仁历历在目。“这是我头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心情一下子难以平复。”他感慨道,“岁月不饶人啊!当时10岁出头的少年,现在都七老八十了。感谢解放日报的同志,帮我们记录下美好的时刻。非常珍贵!”

“昆大班”在学习化妆

 


一棒棒,接力传!




“解放日报记者来拍下这张照片以前的时期,昆曲的日子其实是非常难过的。”蔡正仁话锋一转,主动聊起了当年的昆曲危机。

当时,昆剧濒临灭亡,许多传字辈老艺人迫于生计转行。1951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之后,开始有意识地抢救这个古老的剧种。聘请传字辈老艺人入职,开办昆曲演员训练班。“当时在全国戏曲界,以学校教育的新方式来培养专业昆曲演员,我们是第一家。”蔡正仁强调。

1954年,昆大班入学合影


1978年,上海昆剧团在绍兴路9号挂牌,首任团长俞振飞当时快80岁了,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昆曲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此时的蔡正仁和昆大班同学,都已近40岁,接力棒到了他们手里,昔日“草地上的孩子”一心想着“我们必须奔跑,追回逝去的青春,把昆曲接力棒传下去”。蔡正仁作为团长执掌上昆18年之久,亲历过商品经济大潮袭来,昆曲演出台下观众寥寥的危机,也努力传承创新好戏,直至见证了新一代昆曲演员加入上昆,为院团注入活力的转机。

2001年,当时28岁的谷好好举办个人专场,这是昆三班第一个演员个人专场。也就在同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获得广泛关注。

经过几代昆曲演员共同的努力,通过演出、演讲、去高校培育观众,终于换来今日上昆演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如今在上海,许多年轻人不仅爱看昆剧,也会来学。每次上昆推出针对青年白领的“Follow Me昆曲跟我学”课程都会被秒杀。

“当年的同学们中,有的已经过世了,但也有人仍在从事昆曲表演和教学。对我们来说,看到现在昆三班、昆四班、昆五班一代代传承下来,到处演戏,心里高兴。”蔡正仁说。

1954年,昆曲演员训练班全体教职员工合影

 


到时,再让我们找到你




采访结束时,蔡正仁提出“想珍藏这张照片”,我答应几天后再来。

几天后,我把打印好、塑封后的照片带去绍兴路给蔡正仁。那个早晨,他还是在给学生们上课。休息的间隙,旁边的青年演员们立刻好奇地围了上来。看着面前的昆曲新生代,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想请蔡老师和几位青年演员重现照片中的场景。

那一天,就在绍兴路9号的多功能厅里,在78岁的蔡正仁指导下,6位青年演员做起了照片里的练功动作。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场景。

曾经的学生站在了老师的位置。而台下的学生,肩负着未来的薪火传承。蔡正仁看着学生们说:“你们要努力。在将来的某一天,说不定今天的场景也会成为人们追忆的经典。”

到时,再让我们找到你。

蔡正仁指点学生练功

人才济济的昆三班、昆四班、昆五班与昆音班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和上昆资料图片、孟雨涵、马松摄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