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跟着视频去打卡,影像究竟是“镜子”,还是正被打破的“镜中之城”?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褚传弘 2019-04-02 14:55
摘要:长期以来,影像总被视为呈现客观世界的一面“镜子”。进入移动数字媒体时代,影像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镜中之城”的想象会不会被打破?

抖音里的城市

 

长期以来,影像总被视为呈现客观世界的一面“镜子”。进入移动数字媒体时代,影像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镜中之城”的想象会不会被打破?

 

4月1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在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周开幕仪式上,阐发了她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

 

她从德布雷的“媒介圈”理论介入,认为在当今“数字圈”之中,人与影像的关系正在从“再现”转向“实践”,“镜中之城”也因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正在被突破。作为人类文明的方式,城市从古代到现代、到后现代,都与传播形成了互相构成的关系。然而在数字时代,媒介方式的变化,使得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发生了巨变。她以网友上传抖音的上海影像为例,在一些网红短视频里,普通人身处地铁车厢的平视视角、由生煎馒头描摹出的鲜活上海美食图景、外滩旁年轻人的街舞和行为艺术……其中的影像实践包括个人叙事,也包含了通过短视频转发评论产生的群体交往具有日常生活的偶然性,通过碎片化的特定时空的瞬间嵌入生活之流

 

 

在“赛博城市”里“打卡

 

沿着后人类赛博理论的学术路径出发,她提出“赛博城市”概念,强调移动网络对城市的覆盖。比如时下流行的城市地标“打卡”,就意味着身体行动的移动。以身体的整体感知,彰显影像实践的意义,交织实体、虚拟的多重城市网络,“赛博城市”的传播主体转变为互相生成、互相改变的“智能身体”。叙事的“镜中之城”,和我们的“实体空间”之间,形成一种交织、互嵌的体验。

 

“我们要打破城市影像的‘再现论’,从交往方式和实践方式的角度出发,将影像理解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孙玮在主旨演讲末尾提出核心结论。

 

有趣的是,她的演讲与汉堡大学Gordon Mitchell教授的研究遥相呼应。这位知名跨文化教育学者带来的主旨演讲题为“叙事与空间”。他的思考从一项面向外国留德学生文化体验与传播的课题出发。他表示,故事(stories)有着复杂的意义网络,可以让我们尝试去言说那些矛盾的、难以捉摸的东西,甚至思考哲学问题。而讲述(telling)则让我们成为独特的人类存在。在移动网络时代,我们要看到“交叉”与“融合”的力量,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故事与地方的交互、自我与他人的碰撞、新观点和旧感觉的融合等等

 

 

 

一部电影“再塑”一座城

 

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教授的主旨演讲,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传播转型与路向”。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从生产端、发布端和接收端三个方面,对大众媒体的新闻生产构成了挑战;同时,新闻、真相等概念也需要重新考量。

 

 

另一名主旨演讲嘉宾,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她从保存与修复、经典电影重映和艺术电影专线放映三个角度,分享了影像资料馆的传播实践。她认为,影像资料馆的传播实践使得影像叙事的“重构”成为可能。她尤其指出电影也是城市精神空间的再塑造,如《海边的曼彻斯特》、《爱猫之城》、《阿飞正传》,突出了电影和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特定城市的空间精神具有特殊的意义。

 

 

今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也是澳门科技大学成立十九周年。本届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周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主办,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伙伴基地、实践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具体举措,也是两地高校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框架下协同合作展开学术研究、培养后备研究人才的前沿尝试。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翔博士应邀出席传播周。来自澳门政界、学术界、媒体界的同仁共同参加了开幕仪式。传播周以“镜中之城:传播与影像叙事”为主题,将举办主旨演讲、学术论坛、博士生论坛等多场学术交流活动。

 

(摄影:徐子婧)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