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当你老了|什么样的老人,除夕和大年初一也要在社区食堂搭伙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19-03-17 18:29
摘要:老人年纪大了,最可怜的就是没有子女照顾。有些无子女的孤老,几乎全靠社区照顾,还有些子女不在国内或者不孝顺老人的,一旦遇到生病的情况,晚景也很凄凉。

在上海普陀区,有一家老年食堂,一年365天每天开门,除夕和大年初一、初二也坚持为老人送餐。

 

除了为这些坚守岗位的服务者点赞之外,更让记者感兴趣的是:究竟是哪些老人,除夕也不能与家人团聚,等着吃一份社区送来的简餐?而这家食堂在特殊的节假日里,是否只为少数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服务?

 

但记者采访获知的事实让人有些意外:这家位于甘泉路街道的章家巷老年食堂,日常送餐量每天超过400客,今年除夕那天送出336,年初一送出350客,年初二送出325客。

 

这些数字让人心酸——竟然有那么多老人,春节期间也要在社区食堂搭伙,他们的子女为何不与他们团聚,他们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记者上门进行走访——


老劳模独自生活,说起孩子就掉泪

 

86岁的沈阿婆,最近脉管炎很严重,几乎没办法走路。她把家门钥匙藏在门外的一个柜子里,照顾她的护士和送餐员到了,就能自己拿钥匙进门。

 

记者跟着章家巷社区食堂的送餐员祖生龙一起来到老人家。祖师傅为她送了十多年饭,对老人家熟门熟路。从开门的动静,老人就知道是谁来了,她开心得不得了:“今天外头热不热?刚刚很吵是什么事?你还有几户人家要送?……”祖师傅一边放好热饭热菜,一边陪老人聊天。可是他只能在这里逗留几分钟,每天中午都有超过60位老人等着他呢。

祖师傅正准备外出送饭,他平均一天要送六十多盒饭      

 

与记者初次见面,沈阿婆也不见外,絮絮叨叨说起了自己的脉管炎:“我这个血栓性脉管炎,得了几年了,它有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叫做老烂脚,我每天都疼得不行啊,脚上开了很多口子,烂得很厉害,每天都要护理的,弄得不好就要截肢了……”她抬起右腿,记者看到她的整条小腿和脚,肿得非常厉害,用纱布裹得严严实实。

 

“平时谁照顾您啊?”老人说,她有两个儿子,都和自己住得挺远。老伴十多年前过世了,之后她一直独居。现在有一位学过护理的年轻老人,每天都来照料她。据说那位老人每天从嘉定南翔坐车过来,从上午十点一直陪伴到她下午五点,按摩、换药、收拾房间,为她料理一切。老人每月给她3500元,这已经大大低于护理人员的市场工资水平,但对于全靠退休工资生活的沈阿婆来说,已经达到承受的极限。

 

老人没有能力自己做饭,全靠社区食堂送餐。她吃得不多,一份午餐一荤两素三两饭,她可以分两顿吃。祖师傅送午餐时,还给她带一份早餐,有时候是两个烧麦、有时是一个肉包,最多也就1.5元,比外面便宜一些。这样,她第二天的早饭都解决了。

这份饭菜,沈阿婆可以吃两顿。   

 

每年春节期间,老人也都在社区食堂搭伙。记者不忍心询问,除夕有没有家人陪她吃团圆饭,春节里家人来看望过她几次。这位曾经当过全国劳模的老人,至今都很要强,竭尽所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去年脉管炎发作厉害,老人住院住了四个半月。“谁在医院陪伴您?”记者本意是想问,小辈们来照顾了几天,是会否经常来看望,因为担心老人尴尬而没有说出口。不出所料,老人说,日常都是靠护工陪伴,“医院护工价钱老贵的。”

 

记者看到,老人饭桌的玻璃板下压着许多全家福,便把话题拉到了她的家庭;“阿婆,这些都是些谁啊?”老人的目光,一下子变得更加柔和了。她指着一张一张照片告诉记者:“这是我的重孙女,你看长得多好看啊,她现在读小学了。”“我两个儿子,都很优秀的。”说着说着,老人的眼圈开始泛红了:“我小儿子可怜,他的女婿年纪轻轻就意外走了,他照顾女儿和孙女两个人,女儿还要打两份工。你知道的,现在小孩念书、上补习班,都要花钱的。”因为自己无力补贴小儿子,也帮不上什么忙,沈阿婆显得有些难过和自责:“他们家里也很困难,我不要他来看望……”平时看望她比较多的是大儿子,可是老人又说:“他还没退休,他单位请假很难的,我也不要他常常来,我叫他放心……”

 

说话的时间长了,老人有些疲倦。看得出,难得有客人造访,她既想跟人多说说话,体力又无法支撑。从她家起身的时候,看着满屋子陈旧的物件,连一篮新鲜水果和一袋新鲜蔬菜都没有,记者觉得心情有些沉重。

 


有没有子女照顾,老人状态全然不同

 

另一户老人,相比之下要幸福多了。91岁的周老伯和他90岁的老伴住在一起,老伯思维清晰、每天都能出门锻炼身体,老太最近则不大好,腿脚无法走路,全靠家里的24小时保姆服侍。

 

老人家里两间朝南房间,老夫妇一人一间卧室。天气好的时候,房间里充满阳光,被保姆打扫得干干净净,少有暮气。说起自己的四个儿子,周老伯很自豪:“他们都很有出息,都在单位当领导。他们平时很忙的,但都常常来看我……”周老伯说,小儿子住得离他最近,几乎天天都来看望。其他几个儿子,也每周来一次,一家人几乎每周周日都在老人家里聚会。

 

这对老夫妇也每天在社区食堂订两份饭菜,一人吃一份,春节也不例外。但周老伯说:“我小儿子觉得我们光吃这些饭菜营养不够,他经常来给我们加菜。”看得出,有没有家人照顾的老人,生活状态是全然不同的。

 

还有一些老人,每天自己走到社区食堂搭伙。有位93岁的阿婆腿脚很健,胃口也很好,每天中午11:00、下午16:30,准时到食堂吃饭,三菜一汤一份米饭,吃得干干净净。老人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却一直坚持和小辈分开吃饭,自己照顾自己。阿婆说:“他们烧饭的口味和我爱吃的不一样,如果是我迁就他们,我咬不动他们的饭菜,如果让他们迁就我,那我心里会过意不去。我宁可到这里吃老年餐,十块钱一顿,菜式我都很喜欢。”老人总有自己的固执之处与可爱之处。

还有个老太,在搭伙的人群里显得特别扎眼。她总是气鼓鼓的,一会儿大声批评饭菜不好,一会儿又对旁人指手画脚、不知道哪里不满意。盛饭的阿姨不理会她,却总会往她碗里多盛一点菜。一位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记者,老人脑子不太好,说话很冲,但其实她到这里来还是开心的,毕竟能找人说说话,大家也都谦让着她,谁都把她当个老小孩,不会计较什么。

 

食堂里还挂着一面前年送来的锦旗,落款是一位老人的名字,这一定是多年在这里接受服务的老人送的。这位老人如今在哪里?工作人员说,阿婆是位退休教师,在食堂搭伙多年,身体好的时候自己走过来吃饭,身体不好时就要求送餐上门。过去,这位独居老人生活特别讲究,在家养养花、打打拳、看看书报,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接受过电视采访。去年,老人开始失智,身体状况也急剧下降,因为少有家人来探望,居委会承担了照料她的大部分责任。

 


“未来5-10年,养老问题将爆发”

 

“未来5-10年,将会是养老问题爆发的阶段。”运营这家社区食堂的第三方社会组织负责人毛建农,从事为老服务行业多年,对于纯老家庭的生活照料问题深深担忧。他服务的400多名老人,大部分都从食堂开办以来就一直搭伙,他眼看着许多老人从走到食堂,到身体渐渐变差,行动不便、甚至无法出门、无法下楼,需要送餐员将饭菜端到面前,也看着不少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生活越来越艰难。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有些老人,生活中见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的送餐员。”毛建农告诉记者,就拿给沈阿婆送饭的祖生龙来说,他就曾经救过不少独居老人,有时候进门时,看到老人已经昏迷了,或者病得很严重,他会马上通知居委会,有的老人生病住院,不肯吃医院的饭菜,他还会将饭菜送到医院,哄着老人把饭吃完。去年4月,还有一名女送餐员夏琼在送餐到老人的家里时,看到老人吸烟燃着了沙发,小夏泼灭火焰救下老人,避免了一场火灾……

 

类似的事情,毛建农见过很多。有一次,一位80岁独居老人情绪失控,送餐员发现时,她躺在自家的地上不肯起来,嘴里满是绝望的语言,居委干部在她身边劝慰、安抚,一步不离派人看护,送水送饭给她,老人一概不予理会,还是那一句话:“要看到自己的儿子。”当时,毛建农也赶到这户人家,原来老太的儿子吸毒被拘留,老太几近绝望。他赶紧想办法给她找来一位照料的保姆,保姆受不了逃回家了,他马上再请一个来顶上。老太晚上出走,他马上去马路上把她找回了,连着几天为她送饭,直到老人平静下来。

 

甘泉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王瑞英说,老人年纪大了,最可怜的就是没有子女照顾。有些无子女的孤老,几乎全靠社区照顾,还有些子女不在国内或者不孝顺老人的,一旦遇到生病的情况,晚景也很凄凉。

 

在王瑞英眼里,许多子女是不够孝顺的,但老人不会说实话。她讲话犀利:“老人总是会为孩子找理由,‘我孩子忙、他们工作很好、赚很多钱,没空来看我……’但事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她也说,人年纪大了,能有个自我说服的理由也不错,我们做老人工作的,即便心知肚明,也都会跟着哄老人。

 

而记者在其他社区也曾经采访到这样的案例,有的老人常对别人说,儿子女儿都在国外,日子过得如何如何好。但其实居委会干部清楚,她的子女根本不在国外,只是为了房子闹翻了,不愿意来看望她,大家为了顾全老人的颜面,都不会说破。

 

而目前,这些缺少子女家人照料的老人,几乎全靠社区托底,街道居委会通过走访问候的方式确保老人安全、确保他们获得基本照料;而目前许多社区正在探索的年轻老人与高龄老人“结伴养老”方式,似乎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现场图片由栾吟之拍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