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弄堂里常见的东西被搬进了网红美术馆,但这只是一个开端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9-02-25 14:04
摘要:“互联网和信息化,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迅速和便捷,但同时可能也引发了城市温度和人文情怀的缺失。”

上海弄堂里

一种烟火气十足的文字

 

过去人们说“见字如面”。然而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手写的字已越来越难觅踪迹。而在上海弄堂里,有一种烟火气十足的手写文字,引起了设计师厉致谦的兴趣——家家户户门口的信箱。信箱上的“百家姓”、报刊名,是普通百姓留给社区的视觉贡献。

 

厉致谦带着周边的街坊们,走访和收集了整条愚园路的手写文字。在给这些文字做完“文本分析”后,他又产生了为它们分门别类的冲动。如果说“姓氏型”“全名型”“门牌号型”“订阅明细型”“单位型”这些还算中规中矩,那么通报主人家地址的“地点方位型”、给邮递员传话的“传递信息型”等,则给了厉致谦他们更多的想象和惊喜。一些既可以归为这类、也可以归为那类的信箱,干脆被收入“综合型”。这些风格各异的字体,透露出信箱主人的审美修养,以及幽默的生存智慧。

在采风“穿弄堂”的过程中,厉致谦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爱做木工的卢爷爷和上小学的孙子卢一帆,热心地做起向导,领着大家在祖孙俩最熟悉的愚园路上“寻宝”。“一排排的送奶箱养大了我的爸爸和妈妈,玻璃罩里的山楂糕、糖葫芦,是每年暑假的味道。”在自己拍的照片旁,卢一帆这样写道。

 

秦老先生的木制信箱上,手写报刊名有10种之多。他的爱好就跟他订阅的报刊一样丰富。80岁的他爱玩、爱旅游,有一次在阿根廷游玩不慎摔伤手臂,略作休整后竟然又直奔下一个景点,一点儿也没改变行程,甚至还吊着受伤的手臂跳探戈,回到上海才去医院治疗。老先生家里有个大电视,几乎占了一面墙,主要用来看足球和赛车,图的就是看起来“爽”。

 

这些文字、人物和故事,被厉致谦以艺术展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名为“字与面type&face”的展览,成了粟上海社区美术馆首展“日常说”的一部分。

 

除了“字与面”,“日常说”还包含了“我们在上海怎么喝咖啡”、“双喜临门”、“春天迟到了”几个主题。与厉致谦一样,还有4位青年艺术家潜入细碎的社区日常,邀请附近的居民、租户共同创作,并在位于愚园路1088弄愚园公共市集二层的这座美术馆展出。

 

而这座美术馆本身也散发着浓浓的市井味儿。它由刘海粟美术馆与CREATER创邑以及网红建筑师张海翱共建而成。自亮相以来,已凭其独特的“彩虹屋”形象,吸引众人“打卡”。它的名字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希望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

 

 

“网红美术馆”

只是一个开端

 

作为“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的第一个案例,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认为“这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他们会进一步布局,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

 

“互联网和信息化,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迅速和便捷,但同时可能也引发了城市温度和人文情怀的缺失。”阮竣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人是需要沟通、交流和宣泄的。美术馆不仅要努力打造成一个温暖的城市客厅,同时这种幸福感也应该溢出、延续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艺术家可以

别太“艺术家”

 

他希望为社区美术馆做的东西,是有温度的。“比如艺术家把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跟弄堂里老爷爷的思维方式拿出来沟通,共同来碰撞,大家都会觉得很好玩。”他甚至希望参与这个项目的艺术家别太“艺术家”,最后的呈现方式也不必“特别专业”,这些都可以探索。

 

“日常说”策展人徐缓之介绍,此次展览主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日常影像经验,包括每个人手机、电脑以及记忆中的个体叙事,是一种感知上的共振;另外“说”还有一层歌颂的意思,他们希望通过比照与对话,唤醒生活中点滴的感性认知。

 

厉致谦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创作什么艺术作品。“相比之下,我觉得叫‘参与式设计’或许更贴切。”对弄堂手写字体的关注,源于他设计专业上的自觉与需求。从对西文字体的学习与翻译,到对中国字体的关注,到对上海活字、字体历史的梳理,再到对于城市字体的关注,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他愈发感觉到文字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它们又是如此被人们‘视而不见’。在他看来,弄堂里的信箱字就是城市空间里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了。

 

 

他拿自己旅行的经历打比方:“当我们去国外著名城市旅行,最先抓住我们眼睛、最无法忽略的,无外乎街道上鳞次栉比的招牌和居民家家户户门上的信箱了。一座城市的街道,就是活着的城市历史博物馆。”今天,人与“地方”的关系渐行渐远。所谓宅人,可以完全足不出门,活在虚拟的空间,因此,给予人直接感知的东西开始变得珍贵和难得。但他认为这未必全是技术进步的“锅”:“日趋少见的手写信箱,或许跟我们还不够人性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有关,与消费社会的整体潮流有关。”

 

他介绍,此次探访到的手工信箱,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做的,他们还延续着阅读纸质报纸、杂志的习惯,还保留着自己动手改造生活的意识:“我们看似在寻访信箱,其实却是在阅读愚园路上过往时代留给我们的值得铭记在心的点滴智慧。

 

有“温度”的空间

如何可持续?

 

长期关注城市微更新的阮竣认为,改造一个空间容易,但一个更突显的问题是——如何让改造好的空间吸引大家来,怎样用艺术的魅力、用美术馆的平台,让愿意给社区老百姓做点事的艺术家走进来,为社会建设、城市更新、美育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服务在他看来,社区美术馆不是冰冷的艺术展示空间,通过艺术和互动的方式,它可以呈现、述说、传递更有温度的社区历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不过他也坦言,比起初次尝试的“亢奋”,他更看重这种模式如何可持续的问题。他透露,刘海粟美术馆正在抓紧设计一套“相对严苛”的运营方式,希望这种运营方式能与新生的社区美术馆共同成长,共同解决柴米油盐等现实发展问题。

 

 

视频节选内容为社区居民带领艺术家“穿弄堂”,卢袁炯 摄

内图来源:刘璐 摄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