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申聊】这个3月,如何读懂上海的“马斯洛需求”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高渊 2016-04-06 05:46
摘要:很多看上去不搭的事情,如果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产生新的意味。为此,借用一下“马斯洛需求理论”,盘点3月份发生在上海,以及与上海相关的几件事。

 

 

 

 

3月份又过去了。每年3月都显得相对漫长,不仅因为这个月有31天,更因为上个月只有二十八九天。事情就是这样,总是有比较才有感觉。

 

很多看上去不搭的事情,如果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产生新的意味。为此,借用一下“马斯洛需求理论”,盘点3月份发生在上海,以及与上海相关的几件事。

 

一、疫苗里的安全需求

 

众所周知,马斯洛认为最初级的是原始的生理需求,比如吃饭穿衣之类。但我还是想把它放到最后写,只是不知我的道理你们是否同意。

 

先从第二层级写起吧,这就是安全的需要。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希望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应该没有例外。

 

就在3月份,上海在一次与自身关系不算密切的舆情事件中,遭遇了众所瞩目的“比较”。比较的结果是,让上海受到了那些习惯挑刺的自媒体的交口称赞。

 

这次“问题疫苗”事件持续发酵,舆情也多次转折,涉及省份之多,让群情难平。很多人仔细算来算去,发现上海是个难得的例外。究其原因,是因为无论一类还是二类疫苗,上海都统一采购调拨,并对疫苗源头企业资质和储运冷链等有细致要求,并且严格落实。他们说,为什么上海能够幸运地置身“问题疫苗”之外,就是因为上海的城市治理水平,以及上海人的规矩意识。

 

据说,上海这种管理方式,以前还受到过外界质疑,认为具有垄断性质。而这次疫苗事件,则让质疑者都闭了嘴。如果一套规则能够真正保障人们免于恐惧,这就是好规则。如果一座城市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获得安全感,则必近悦远来。

 

二、交通中的社交需求

 

同样是这群人,在疫苗事件中被认为充分体现了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而一旦开车上了马路,为什么被认为“乱象丛生”,成了“短板中的短板”了呢?

 

3月下旬,上海启动全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重点是针对10类突出违法行为。客观地说,在特大城市中,上海的交通秩序并不算特别混乱,但作为以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立市的城市,目前的拥堵与秩序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

 

交通为什么比疫苗难管得多?因为疫苗可以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运行,而交通则是全社会参与的。更重要的是,交通带有社会交往行为的某种属性,是多种复杂关系的集成。其中,既有车与交警等管理者的关系,还有车与车、车与非机动车、车与人的关系等等。

 

今天春节期间,上海禁放烟火爆竹的成效极佳。但也要看到,放烟花爆竹具有时间相对集中、关系相对单一的特点,而交通整治则是全天候、全人群,难度系数要高得多。

 

要管好交通,不仅需要管理者严格执法,更需要梳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及交通参与者的心态。所谓心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在3月份放映的《疯狂动物城》中,明显表露出来的对交警这个职业的轻视,恐怕不是只在美国有吧。

 

交通整治是城市治理的重大复杂课题,不能依靠“人海战术”“运动式执法”,但一定要全社会参与。这个领域的复杂程度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不仅需要决心,还需要时间。

 

三、楼市里的尊重需求

 

也是下旬。3月25日,上海出台9条房地产调控新政,意在为充斥着“速度与激情”的楼市降温。

 

此前早有预兆。去年,上海成为全球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之一。今年以来,北上广深的房价更是火爆到几近疯狂。3月6日,在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的开放日上,市委书记韩正表示,住房是特殊的商品,政府必须要加强调控,调控必须是科学、符合规律。

 

近20年来,上海的房地产一直是社会焦点。房价这些年涨得很快,究其原因,一般都认为是因为投资渠道匮乏。这样,看得见摸得着,能自住、能出租还能快速增值的房子,自然就成了最好的投资选择。这话自然没错,但也要看到另外一层,就是拥有几张房产证,以及房产面积的大小,已经成为个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人是需要被尊重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个人财富是获得尊重的重要基础。而现在,房产证显然比股票基金更能证明实力,因为它至少不会像前几个月的股市那样,完全捉摸不定。但也正因如此,超越自身实际需求的“过度买房”成为常态。不少人背着沉重的房贷,人后是“房奴”,但人前则是幸福的“房多多”。

 

我有个朋友,以前开辆十几万的日系车,后来换了辆60多万的德系车。最近问他感受如何,他说现在这辆小毛病太多,而以前那辆开到后来内饰坏了不少,但除了碰擦,几乎没修过。问他以后再换什么车,他说贵的总要尝试一下,以后就实惠点吧。

 

也许,我们有一天会觉得,确实不需要背债买这么多这么大的房子。我们只是不知道,这一天何时到来。

 

四、创业里的自我实现需求

 

上海在3月份公布了一组数据,说的是去年新增民营中小企业23.95万户,增幅达到13.6%。

 

这个数字显然让人有点意外之喜。因为上海一直被认为商务成本较高,去年以来房价又处于快速上升通道,显然对创新企业不利。如果把北上广深或四大直辖市放在一起作个比较,上海的企业增长规模也是最醒目的。这当然不仅仅得益于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国共有政策,也说明上海对于“双创”的个性化引导与服务,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这只是一个层面。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上海的年轻人特别是一大批90后,正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这轮创业潮,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看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年轻人的就业取向是重要的标识。他们大学毕业后是大多想进国企或当公务员,还是更倾向于个体创业,直接受城市文化氛围的影响,反过来也塑造了城市的气场。

 

尽管也有不同的说法,但自我实现一般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需要,因为它有一种创造带来的快感。而从创业的过程与阶段性结果,就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和体验。

 

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关注新增了多少民营中小企业,而不大关心倒闭了多少。企业的生死,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生死死,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如果创业没有失败过,很难在自我实现中获得真正的“高峰体验”。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的中小企业冒出来越多越好,活下去越久越好,但一定数量的淘汰也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城市要给人实现自我的环境氛围和机制,让更多人的人愿意冒着失败的风险,来追逐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

 

五、青团里的生理需求

 

到了3月最后两天,上海滩最红的不是人,而是杏花楼的青团。

 

青团自身的变化很简单,无非是把传统的豆沙换成了肉松蛋黄,但引发的变化很神奇,排队的时间从三四个小时到六七个小时,最后据说到了10个小时。然后是朋友圈里各种晒,有说美味如斯,有说没啥特别,有说是病得治。

 

对于排队,上海人是很有经验的,但似乎和这次都不大一样。上世纪60年代,凌晨两三点钟去菜场排队,那是生活的艰辛;80年代排队买彩电冰箱,那是改善生活状态的渴望;9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排队买房”,那是跟上“财富快车”的焦虑;2010年世博园里两三小时起步的排队观展,是珍惜机会开开眼界的满足感。

 

为了一口吃的排上六七个小时,不算大新闻。因为吃饭穿衣等生理上的需求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这是维生之必须。但为了一个新口味青团,尝鲜解馋来排此种“变态长队”,则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

 

在这背后,是有闲有趣有味的生活态度。而这,既需要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也需要未来可期的心理预期。多做一些看上去无用无聊甚至可笑,但自己又自得其乐的事情,也许就是最美好的事情。因为这一过程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状态的欲望。

 

最近见到一位长者,我问他对中国社会前景的预期如何。他说,只要两点没变就没问题,一是执政党推动变革的决心,二是老百姓改善生活的愿望,有这两点足矣。

 

题图来源:网络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