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新春走基层 | 快与慢,两代人的春运心情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19-02-08 09:13
摘要:所谓“消磨时间”,那都是后来条件好了才会考虑的事情。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乘坐高铁从上海出发前往福建泉州。旅途中,我和父亲交流了各自的“春运心情”。两代人话春运,个中差异令人感慨。

 

 

我们购买的高铁票从上海开到泉州,当中停靠十几站,用时7个半小时。当我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太慢了”。平日里,习惯了半个小时到苏州、1小时到杭州、1个半小时到南京,即使是去北京,也必定要买最快的“复兴号”——4个半小时就从虹桥站到了北京南站。这样的速度,似乎才是“正常”的。

 

而在父亲看来,像我这样长在“高铁时代”的人,没有经历过“棚车时代”,才会觉得7个半小时太慢。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父亲跟着太外婆回绍兴老家吃喜酒,和绝大多数乘客一样,坐的是俗称“闷罐车”的简易棚车。那时候,前一天傍晚从老北站上车,“吭哧吭哧”过一晚,第二天凌晨5点钟到绍兴站,天还没亮,要继续乘几小时乌篷船才能到目的地。

 

对父亲来说,在火车上过夜是往日旅途中的平常事,因而今天的“朝发夕至”已然是“快”,而不是我口中的“慢”了。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年轻人坐上车后,头一个动作就是低头找充电插口。“咔嗒”一声,手机连上电源之后,心才算定下来。接着,掏出耳机往耳朵里一塞,然后立马沉浸在自己的视频或是游戏世界里,不管外界的纷纷扰扰了。要我说,“手机、耳机、充电器/充电宝”,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旅途必备“三件套”。

 

而在父亲的记忆中,曾经的“三件套”则实在得多,每件都关于人的切身需求。比如干粮和灌满水的水壶。因为旅途时间长,上车后没有食品和饮用水的补给,火车站小卖部供应的食物也不多,大家一般都会自己备好车上吃的东西。父亲记得,当时一到饭点,大家都拿出自带的小饭盒,就着馒头或面包吃一点简单的小菜,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就算是一顿舒舒服服的旅行餐了。还有一样必带的是放行李的布袋。对于动辄十几个小时,又没有专门座位可坐的棚车旅客们来说,布包更软,可以当靠垫靠着,让人舒服不少。

 

 

父亲说,曾经,人们乘坐交通工具,唯一考虑的就是把人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所谓“消磨时间”,那都是后来条件好了才会考虑的事情。

 

而在今天,吃喝已然不是需要人们费神的事,闭目养神也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连上车内的无线网络,身在车厢内,眼里看到的却是全世界的最新资讯。怎样让自己始终“在线”,避免网络潮流“抛弃”,才是人们更关心的问题。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均 吴越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