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紧日子”来了?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两个5%,有什么特殊信号 | 两会观察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9-01-28 06:30
摘要:开支也好、流程也罢,政府自身的种种“减法”,都不是“为减而减”,好像一个指标放在那里,达标过线就大功告成了。

《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每每耐人寻味。在2019年上海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除了“6%—6.5%”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最耐人寻味的,或许是两个“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这个预期数字,是近年来最低的;“政府部门的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以上”,这个刚性表述,则是近年来最硬的。据说“一律”二字是反复酝酿后特别加上的,压减开支的决心可见一斑。

 

谁都明白,政府要过“紧日子”了。当然,这不单是上海一地的事。不久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央媒采访时就明确说,政府要过紧日子,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低效无效支出,该减的一定要减,“对于不该花的钱,财政部门就要做‘铁公鸡’一毛不拔”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都让“紧日子”顺理成章。政府过“紧日子”,为的也是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对此,预算安排中一系列相关的压减,已经说明问题。

 

但“紧日子”要“紧”的,还不只是账面上的开支。

 

多年来人们日渐熟谙一句表述: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乘法”。能换来“乘法”的“减法”,内涵显然要更宽泛。要“减”要“紧”的不仅是“钱”,更是成本——既有行政成本,也有行政主体带给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行政决策产生的社会成本。

 

换言之,政府要厉行节约,更要减税降费——这是向市场“让利”;更要简政放权——这是向市场“让空间”。这本身就是改革的大势所趋,而愈是过“紧日子”的环境里,对这些的呼声就愈是迫切。

 

此番上海调低财政收入增幅预期,除了充分考虑经济面临的现实压力,很大程度上也有减税降费的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承诺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以减轻企业负担。对不少自诩在“过冬”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春天”的信号。

 

不过,春天真正的到来并不容易,要重振有些脆弱的信心,政策宣示之外,要有扎实而高效的落地,来释放看得见的红利;更要靠深层有效的改革,来释放“看不见的红利”。

 

这就让人们的期待,从减税降费,扩大到了简政放权。某种程度上,前者的顺利实施,本身就有待于后者的努力推进,毕竟要避免好政策在“天上飘”,就要让落地通道畅通无阻,这就势必要打破种种可能产生的梗阻和障碍,也就需要相关方面学会“放手”。再进一步,政府对自身大刀阔斧的改革、重塑、再造,以“瘦身”让出的市场空间,无疑是更值得市场主体去充分想象的。

 

理解“紧日子”,还不能忘了一个维度——开支也好、流程也罢,政府自身的种种“减法”,都不是“为减而减”,好像一个指标放在那里,达标过线就大功告成了;它们需要指向“效能”、提升“效率”

 

“提质增效”四个字,再好不过地描述了过“紧日子”的一片苦心。而过“紧日子”,至少对于政府来说,绝不是被动的,反倒需要多一些主动出击——不是向市场伸权力之手,而是去向发展要质量、对投资要效益、问产业要效能。

 

也是因此,能吸引多少好项目、能培育多少新产业、能多大程度提升经济密度……如此种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尤为引人关注。

 

人们常说“开源节流”,过“紧日子”,其实不光“节流”,更要“开源”,这些就是开源的方式,也是通向效能之路。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在面对两个“5%”时,也就能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自信、更多一些坚定。

 

过紧日子,为的终究是未来的“好日子”。而“紧日子”本身,其实也是可以“过好”的——能不能过好紧日子,看的就是“综合实力”了。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