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从贵阳、昆山到上海,看花溪“三秀”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妙瑞 2019-01-28 07:12
摘要:我听见有人在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原来花桥是陶渊明的第九代嫡孙陶岘的迁居地。

花溪这个名字我非常喜欢,因为自己住的小区附近有一条花溪路。慕花溪之名,我又去过另外两个叫花溪的地方,留下了花溪“三秀”的美好印象。

 

去年春暖花开,我乘飞机去贵阳旅游。走出机场,直奔20里外的花溪,急于去看溪中是否有花儿在流淌。导游说,河里是没有花的,看“花”就看当地人穿的衣服吧。原来花溪是一个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杂居的地方,仡佬族妇女喜欢美丽花哨的服饰,于是人叫此地花仡佬。最早向世人披露花仡佬地名的是《徐霞客游记》,那是1638年明朝的事了。1939年花仡佬被有识人士,当年的一个县长改名为花溪。

 

自古以来,花溪的景色被文人墨客盛赞。作家陈伯吹在《花溪一日间》中写道:“过贵阳不上花溪,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来。”1959年陈毅在花溪镇住了一段时间,看到两岸景色迷人,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七咏花溪》其中有“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的好诗句。在花溪看景,山小而玲珑,秀丽多姿;水清而碧绿,游鱼可数。溪中礁石累累,山水交融,山与水都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据说这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地一户周姓人家有关。周家在六十五年中有五人高中科举。为谢自然山水之恩,周氏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缀以双亭,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望青山楼阁松柏,看绿水景象别致,环顾两岸游人无数,我回味“金山银山”的哲理之真。

 

贵阳花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江苏昆山也有花溪。如今的花桥镇历史上由花溪乡和公桥乡合并起来的。花桥镇有6个社区,其中一个仍沿袭花溪之名,留下历史的印记。今年4月我去花桥参加一个文学微友活动,坐地铁11号线去了那里。接人的车子带我进入花溪公园,园内建筑仿古,翠绿满园,花儿芬芳,清溪常流。花桥文化艺术中心设在这个幽雅环境里。花桥的人文底蕴深厚,文学大家辈出。我听见有人在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原来花桥是陶渊明的第九代嫡孙陶岘的迁居地。陶岘的后代陶琰一生著有《仁节先生集》16卷,文章名扬天下。还有明朝翰林学士王逢善也是花桥人,知识广博,名声很大。1928年,黄炎培在这里创办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

 

昆山花桥镇。图片来源:东方IC

 

公园里响起悠扬的江南丝竹曲调,原来花桥是江南丝竹的发祥地呢。当地镇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工程建设,组织了一个文化促进会,会员上百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其它各种文化活动,一年要举办近80次。一场王万春传统连环画原稿展,就舍得投入10多万。刚好遇上奇石展开幕,我们进去参观大开眼界。

 

上海的花溪,仍花溪路也。冬天来临,“春色”不减。樟树、雪松、棕榈在街头常绿,叫不出名的鲜花不少。蜿蜒的环浜清澈见底,可与山间溪水媲美。我从不叫环浜,而称“花溪”。每当花谢落地,我爱看戏水的孩子将桃花、月季花、太阳花、映山红的花瓣丢入“溪水”潺潺流淌。尤其入夏,荷花开着白色花朵,一簇连着一簇在“溪水”中漂流,更让人心静养眼。紧贴花溪路周边有两个小公园美如盆景,其中一个24小时开放。如今附近新增一个小公园也上了规划蓝图。花溪路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生态景观,夏为林荫道,秋冬是落叶景观道,头上有小鸟、知了鸣叫,眼前和脚下一片五彩缤纷。路不长,800米,却有“小衡山路”美誉。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所在地,上海市早就把曹杨一村列入了历史保护建筑。

 

贵阳的花溪有自然之秀,昆山的花溪有人文之秀,上海的“花溪”有宜居之秀。三地花溪汇聚新时代之美。我在上海的“花溪”边散步,花溪在我心里潺潺流动,向贵阳、向昆山。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朱蕊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贵阳花溪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