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长三角年味|苏北人怎么过年?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南京老克 2019-01-23 07:00
摘要:有人问我,你们故乡小城什么最值钱?我回答:旧——最值钱。

随着春运的开始,春节很快就会来到。说实话,如今都市里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会让我们更加怀念故乡苏北小城的年俗味道。

 

有人问我,你们故乡小城什么最值钱?我回答:旧——最值钱,这种“旧”其实存留下来的是传统文化,就像汪曾祺笔下高邮老街的生活,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过年的民俗和年味。

 

“孩子盼过年,大人要用钱。”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就像每年的全国春运大迁徙,什么交通拥挤、天气恶劣,都阻挡不住人们过年回家的愿望。

 

小城的年味其实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在这之前,家家户户已经在做迎过年的准备。比如腌制咸鱼、咸肉、灌香肠,这些东西一连串挂在屋檐边,象征这家小日子过得富足和从容。

 

这个阶段,小城许多饮食加工店特别忙,我每年经过南门那家小店铺就特别感动,灯光之中热气腾腾,可见一家人忙碌的身影——这才是世上人家的风景。比如包子店、寿桃店——前者是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用,后者是给老人拜寿用。比如蒸糕——是那种菱角形状,到时可放在老爷柜上祭祖宗的。比如舂米粉——将糯米送到加工点,用那种原始的人工脚踏方法,将糯米舂成米粉。加工好的米粉是要放在太阳下面晒的,记得少年时代用筷子在米粉里练字,还偷偷写上暗恋班上女生的名字。

 

腊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全家人一起上阵大扫除,用竹竿绑上扫帚清除屋梁上的蜘蛛网,擦洗家具和门窗。这些“扫尘”也是为贴年画和贴春联准备的。春联一般是要到新华书店去买,当然家里有人会写毛笔字最好,自撰的春联更有个性。记得父亲在家写春联,孩子在旁边帮忙,觉得特别有过节的气氛。

 

接下来的几天,是开始置办年货的日子。“腊月二十九,拿得就走。”指时间紧迫,商场忙碌,来不及挑选付钱就走。记得那几天,一般都穿旧衣服,一是与过年穿新衣服形成反差,二是去菜市场购物,难免磕磕碰碰,穿旧衣服随意。

 

那些天,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许多动人的背影:老夫妻一前一后拎着年货;新媳妇骑着电瓶车带着孩子上街购物;一位男青年自行车车架上夹了两条香烟,估计是孝敬岳父的过年礼。我自己曾经有过几年在南方漂泊的经历,只有离故乡远了,才会对这些温馨场景格外珍惜。

 

大年三十,是老百姓最看重的日子,也是最忙碌的一天。不仅要忙全家人的年夜饭,还要贴春联,放鞭炮,点斗香——这种斗香像宝塔形状,是放在自家门口点燃。无论是放鞭炮,还是点斗香都是用来驱邪降福,寄托对新年的祝福。

 

除夕晚上,保留节目是看电视春晚,人们更在乎的是家人团聚的感觉:吃完年夜饭,饭饱酒足,吃瓜子糖果,喝茶抽烟,随着电视里的节目开怀大笑。

 

到了凌晨,父亲会招呼家人到天井里放鞭炮,尤其是他有了大头孙子之后,更多的是买礼花,随着“啾——啾”的声响,礼花在夜空中绽开,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开心的了!

 

电视春晚《难忘今宵》唱完后,父母还不能休息,父亲忙搓大圆子,准备大年初一的早餐,而母亲则清扫天井里燃鞭炮的纸屑,将家里卫生再打扫一遍。按规矩,大年初一是享清福的日子,因此初一家里女性可以睡个懒觉,也无须做饭——将除夕晚上的菜热一下就可以。

 

童年记忆里,睡觉前母亲会在枕边放上新棉鞋、新袜子,里面还放上云片糕、麻饼、糖果之类,当然最重要的是用红纸包的压岁钱——这些象征着新年要穿新鞋,步步高升,过甜蜜的日子。带着这些美好祝福进入梦乡,这种感觉真好!

 

初一的早晨,我们是被外面的爆竹声惊醒的,早在前一天晚上,长辈就关照孩子大年初一要说:“恭喜发财。”

 

一般来说,大年初一的长辈是不出门的,等候小辈们或左右邻居来拜年,总觉得这一天特别美好,见面互相道贺,脸上喜气盈盈,脸上全没有平时忙碌的紧绷:“恭喜恭喜!”当然长辈也没有忘记给晚辈压岁钱。

 

初二一般是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在小城大街上,经常看到这样景致:一辆自行车载着一家三口(前面坐着孩子,男人载着老婆,车龙头挂着烟酒),我还看过三轮车载着五六个人,像是玩杂技一样。

 

虽然商店没有开门营业,大街上就是摆小摊的天下(公安城管也要放假的),卖糖葫芦的、气枪打气球的、转糖的、卖气球的、卖服装的……这些人平时看不见,一下子都跑出来了。不过,那家苏北照相馆是营业的,我家每年都要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这是全家人最珍贵的记忆。

 

初三开始接下来几天,就是请客吃饭的日子,亲戚好友同学,一场接一场。春节期间,小城的爆竹声是不断的,尤其是初五清晨接迎财神爷,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春节最后的高潮是元宵节,小城古老民俗是“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这是多么柔软的情怀——人、鬼、神都兼顾到了。

 

事实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压轴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元宵节与其说是看灯,不如说是看人。就像汪曾祺笔下描写的送灯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元宵节过后,春节就宣告结束了。但小城的夜空里,依旧散发着硫硝的气息,仿佛不愿散去。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