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6个中已有5个获批转型,曾经谱写并见证上海辉煌的出口加工区为何会淡出?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晔 2019-01-23 09:54
摘要:出口加工区作为一种时代产物,有望很快在上海集体淡出。

截至本月,上海地区6个出口加工区中,已有5个获得国务院批准,得以向更高级别的综合保税区进行整合、优化、转型。由此,出口加工区作为一种时代产物,有望很快在上海集体淡出。从出口加工区到综合保税区,变化的不仅是名称,其背后发出的积极信号与改革勇气令人振奋。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身处潮头的上海,将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

 

出口加工区曾经谱写并见证了上海的辉煌。以“三来一补”和“两头在外”为典型特征的加工贸易,在上海外贸进出口中曾一马当先,它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化的钥匙,是上海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一条路。出口加工区作为“政策飞地”,其特殊的贸易管制、税收和营运环境,也的确为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

 

然而改革之真谛,在于永不划上句号,在于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而其前提,则是敏感嗅变、准确识变。

 

变在何处?从国际上说,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和“戏份”越来越足,上海外贸发展的自主性愈发提升,原有单一的出口加工功能已难以满足在国际舞台上合作与竞争的需要。尤其进入2010年后,以“上海制造”为代表的上海品牌的影响力不断走强,科创研发、第三方物流、高端制造等需求不断增长。在国际市场比拼,靠的不再只是某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包括整个产业链在内的综合实力,出口加工区这个“庙”显然太小了。

 

从企业自身来说,也渐渐坐不住了。随着外企销售重心逐年向中国转移,一些企业出口比重不断下降,部分低附加值生产线开始向西部转移。而与此同时,另一种尴尬开始显现,正起蓬头的跨境电商对落户出口加工区跃跃欲试,但受制于出口加工区的功能设定而进区无门。

 

新形势、新模式、新需求越是层出不穷,短板的暴露便越是明显。所不同的是,短板面前,保守者不闻不问,以不变应万变,改革者却尽力补齐,在稍纵即逝的机遇窗口期中求得先机;保守者翻着文件说全是难题,改革者则敢于革故鼎新,在直面企业痛点中又破又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出口加工区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出路在哪里?改革者将眼光转向了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是仅次于自贸区的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功能上讲,综保区可突破出口加工区的“专注向外”,转而“内外兼修”,其业务可由原先以加工贸易为主,拓展至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和保税研发等业务。

 

向国家积极申请由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功能的拓展,上海谋求的是更多释放制度红利。园区不一样了,对于政府这个“店小二”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营造更便利更优化的营商环境,从而为上海进一步留住高附加值企业添加筹码?以已升级的漕河泾综保区为例,仅免税研发一项新功能,就能让区内的外资研发中心和初创类企业在研发初期节约30%以上的成本,这对挽留“思迁”企业、加速企业成长无疑是极为劲爆的红利。而类似的“甜头”也在激励政府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作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一项被及时释放的制度供给,能让一局僵棋活起来、动起来,从而使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能级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上海身为排头兵、先行者,需要有目通八极的眼光,需要有对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需要有遇到难题不绕道的决心毅力,更需要观念迭代、制度创新的决断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口加工区的集体淡出意味着上海改革开放将步入新格局,城市能级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