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上海的涂鸦地标M50创意园区又现新作品,你能看懂吗?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19-01-15 15:09
摘要:这里隐藏的新涂鸦,你找得到吗?

 

上海的涂鸦地标在哪里?懂经的潮人都知道,当然是在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区——一段长长的涂鸦墙,天马行空的各色涂鸦,出自不同时间、不同艺术家之手,却毫无违和感。最近人们发现,园区里又多出许多新的涂鸦作品。不经意转个弯,就会与一副妙趣横生的涂鸦作品不期而遇。是谁,让它们出现在此?

 

园区一扇绿色的大铁门,已经斑驳生锈,不再具有实际价值。它竟然成了墙绘素材,被画成一只《搪瓷杯》。主创者季颖倩和执行者师轶颖,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年轻人的创意是,把工业时代的大铁门作为绘画基础,是对M50所经历历史的思考,将历史融于创意之中。

《嘻嘻》竟然把一面老旧墙面变成了俏皮的笑脸,两扇玻璃窗下方,画上了一张咧开的大嘴。白天和黑夜,笑脸作品又有着不一样的观感,不管是谁看到,都会心头一阵轻松,忍不住想跟着笑起来。这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雷祯的作品。

《升》是一幅壁画作品,主创者跟我们开了个玩笑。他在原先划出的车位上进行创作,添加了立体的亮黄色停车线,刻意营造的视觉错觉,让车主感觉自己的车“悬浮”在了半空中。

充满童趣的《如梭》,把棉纺厂女工形象设计成了可爱的萌系小姐姐,尽管表达方式变了,但画面中的纺锤、丝线和女工身上的工作服,让人们可以轻易读出画面的含义。

但凡看到《花》这幅作品的人,都会忍不住站在它前面拍一张美美的自拍。园区里这幢有着户外楼梯的老旧而不起眼的小楼,仿佛一下子逆生长了三十年光阴,变得俏皮而轻盈。

《十字路口》位于M50园区12号楼,上面画着信和纱厂时期上海英租界中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

《纺织女工》作品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王洪义教授领衔完成。王教授今年已经65岁,但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这幅作品的创作墙面是6号楼水塔,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不仅在画面中最大程度保留了墙面原有的颜色,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让整个画面的情绪得以更好的传达。

记者了解到,M50创意园近日与艺术家、策展人刘毅共同发起“M50园区微更新项目”,并特邀王洪义、徐神超、刘薇怡Green、自来水SYFlowing四位艺术家,以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两所院校共同创作。园区主办方负责人介绍,项目上线初期,园区共收到百余幅投稿作品,最终甄选了11组最能代表园区历史与现实创意融合的作品。

 

创作涂鸦作品的那段时间,正是上海雨季,主创者说,天气因素让他们遇到很多阻碍,最大的问题就是雨水的冲刷让很多努力付之东流,需要重头再来。但现在,当看到作品可以被保留在M50,并受到来往游客的喜爱,甚至摄影留念,感觉到非常自豪。

让我们再来温故一下M50的前世今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民族企业家周志俊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转移至上海莫干山路60号(解放后改为50号),在上海开办了信和纱厂,信和的英文译名是“New China”,昭示周志俊等一批民族企业家复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1954年,周志俊将自己名下的主要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信和纱厂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厂;1956年,周志俊主动提出放弃上百万定息,以支援祖国建设;改革开放后这里又改名为春明粗纺厂,直到1999年,春明粗纺厂停止其主营生产;2000年起,通过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业态调整,M50创意园登台。

 

现在,当你走进M50,依旧可以看到哪些被保留下来,1930年代至19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包括厂房、仓库、锅炉房、食堂、烟囱等各种类型,甚至还有一套原棉纺厂从德国购买的西门子发电设备。这段历史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根,也是M50的根,它滋养着这方润土,孕育了代表着创意与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自2000年起,M50通过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业态调整,逐步引进了以视觉艺术和创意设计为主题的艺术家工作室、文化艺术机构和设计企业,转变为现如今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意园区之一。

题图摄影:海沙尔
内文图片:主办方提供 部分图片由海沙尔拍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