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七彩云滇寄申情① |武定县松包园村:由内向外深入“扶志+扶智”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宏浩 2019-01-15 08:00
摘要:为了转变村民们的观念,营造奋进向上的氛围,沪滇两地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不仅仅是多次调研走访、慰问暖心,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用松包园的发展来带动思想观念的变化。

车在颠簸中奔驰,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蜿蜒而上……一个多小时后,出现在眼前的,是依山而建的村落。和平原地区的乡村不同,这里几乎看不见绵延的田地,只有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包围着整个村落。

这里常年平均气温虽有20℃,但2300多米的海拔带来的是夜晚与冬季的严寒。在仅有的177亩旱地上,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3亩,其中坡地均在25°以上。再加上村落距离水源地有6至7公里,水资源匮乏,使人均每年有粮仅240公斤,深度贫困。即便如此,全村56户人依然靠务农为生。

62岁的杨应昌就生活在这里,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上沾良村委会松包园村。武定县是楚雄州唯一的一个深度贫困县,而松包园则是武定县发展最为艰难的地区之一。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己能够实现增收增产。更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他能够住进“洋房”。

 

(旧屋前合影)

 

(住入新家)

 

“住进了‘洋房’,我太开心了”

 

2018年11月14日搬进新房子,杨应昌的亲朋好友纷纷从临近的村落赶来。

杨应昌的人缘特别好。农村人喜欢串门图个热闹,但在没有修公路前,来家里做客的人并不是很多。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为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即使在公路修成后,杨应昌的老房子离公路还有一段土坡路,行路依然十分困难。

松包园56户中,有51户是贫困户,这其中就包括了杨应昌。他们原先住的都是土坯房,年久失修,漏风、破损情况严重,是C、D级危房,根本达不到“安全稳固”的住房标准。

2017年,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配合上海帮扶资源,松包园项目正式落地。首先,就是要让村民们住上安心的好房子。

一开始,项目就遇到了阻力。村民对于老房子有着深深的依恋,同时,牲口也是他们极为看重的,有些村民甚至还和牲口睡在一起,一旦搬到新家,牲口的安置成为了村民们最为担心的。

为此,曾召开过多次村民大会。会上,两地干部一起为村民们解释政策,可即便这样,还是有村民有抵触心理。“耐心是最重要的,没办法,只能一家一户做工作,将我们的理念、拆掉之后村民将享受到的红利再详细解释,嘴皮子都磨破了。”上沾良村党总支书记杨春禄说。

现在,51户贫困户已经全部搬进了离旧村仅300米的“洋房”,同时配套建设活动室、公厕、垃圾房等。在新房的背后,是用水泥新砌的牲口圈。一座座圆形水窖也已建成,清洁安全的饮水到村到户,从此旱季“靠天降雨”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艰苦的生活条件对于思想和观念有着天然的打击,村民杨义祥深有体会。自家一共有7口人,可每年自己的耕地收成将将与支出平衡,全家只够吃饱。这种困苦的条件在过去让他对于美好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只是觉得“吃饱了,就是幸福的,活下去,就是快乐的”。

援滇干部推进松包园项目时,最头疼的就是怎么做好思想工作。全村56户均为苗族,大多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及部分妇女听不懂普通话,一些群众只听得懂简单的普通话,“看上去他们听懂了,但实际上理解都是有出入的,只能一遍又一遍手脚并用地进一步解释”。

“我见过一户人家,卖了一头羊并不是去换吃的,而是去买了一台收音机。当时相当着急,因为我真的太想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了。”杨春禄说。

为了转变村民们的观念,营造奋进向上的氛围,沪滇两地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不仅仅是多次调研走访、慰问暖心,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用松包园的发展来带动思想观念的变化。

房子建好后,结合村民的意愿和镇村的意见,上海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在附近兴建一座生猪养殖场,共计3幢猪舍,预计年底建成后,可容纳2000头生猪养殖,为村民实现稳定收益。

“以前条件落后,对未来没有太大的希望。搬进来后,想法慢慢变了,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就拿打扫卫生来说,干劲很高,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杨应昌说。

 

“我们的收入增加了”

 

扶贫不能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不能从根本上断掉穷根。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增加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在扶志的基础上继续扶智。

武定县在努力着。县职业高中的实训大楼正在建设中。上海不仅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还为县里带来了医疗、规划方面的人才,促成两地学校、医院结对。

松包园也在努力着。在过去,杨应昌和杨义祥都只会种玉米和马铃薯。玉米的老品种存活率较低,风一吹,往往会倒下一片。即使不倒,10棵玉米里5棵是掰不出粒子的。马铃薯以前还能换一点生活用品,现在由于市场被几个老板包走了,马铃薯一斤只能卖1.5元,根本赚不到钱。

新品种的尝试迫在眉睫。在沪滇两地干部的帮助下,农科专家走进了松包园,手把手地教授村民如何选种、如何育苗,每年对全村农户开展一期种植培训、一期养殖培训。村民们开始尝试,逐步种植起了烤烟、豌豆、大白豆等作物。迈出第一步是困难的,毕竟种子不是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拿有限的土地资源做实验,许多村民依然存在担忧。但是,只要有一户种成了,村民们立刻就会进行效仿。

杨应昌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学,种起了烤烟。原先全家6口人一年只能收入1万元左右,现在光靠3.5亩烤烟,杨应昌就能赚2万元。因为家里只有4.6亩的土地,杨义祥比杨应昌更谨慎点,但在他的计划里,豌豆和大白豆的种植已经被提上了议程。

“我们的玉米也种上了新品种,掰都掰不完,产量相当好。今年收入会比去年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杨应昌说。

目前,对照贫困村脱贫退出10项指标开展自检自查,上沾良村已达标7项指标。从精神层面着手进行帮扶,由内向外深入“扶志+扶智”,让“杨应昌”们的幸福生活来日可期。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廖诗琪
图片来源:俞宏浩 摄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