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招才”之道(下篇)丨这里真的只欢迎“国际巨星麦当娜”吗?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19-01-14 15:20
摘要:上篇我们专访了腾讯公司副总裁、华东总部总经理张立军和青年作曲家龚天鹏,记录了他们为何来到上海、留在上海的故事。下篇我们继续聚焦生物医药研发专家杜治强和刚刚回国的人工智能首席创新官吕昊,并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陆铭,听听他的独到见解——我们真的只欢迎“国际巨星麦当娜”吗?

 

如果要为近两年中国的城市发展撰写历史的话,那么,城市之间关于人才的竞争一定值得记上一笔。对于上海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这座城市需要的?又该如何吸引他们?


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选择上海、留在上海的人才,他们之中,有见证上海团队十年发展之路的腾讯副总裁张立军,有在上海找到自己的青年音乐家龚天鹏,有数度转型的生物医药研发人员杜治强,还有刚刚回国的人工智能首席创新官吕昊……


透过他们的故事,或许我们能够得到答案——能否吸引人才,归根结底是城市的竞争力的高低。做揽天下之英才的“吸铁石”固然重要,如何成为对人才有持续吸附和培养能力的“永磁体”,或许更是应当长久思考的命题。

 


柳友娟 制图

 


氛围就是最好的“吸铁石”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北京度过了33年以来最为寒冷的大雪节气。在鼓楼边的时间博物馆里,“一场有声音的发布会”正在举行。


台上,依图科技的首席创新官吕昊,刚刚发布了自己所在的人工智能企业正式进军语音识别领域的消息。下台后他发现,不知何时自己已被各路记者团团围住,争相抛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这样的场面吕昊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却还是被这扑面而来的热情“吓了一跳”。的确,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的赛道上早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引领着人们的好奇心,更承载着吕昊这样的人工智能专家的创新梦想。
 


吕昊


吕昊拥有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谷歌从事人机交互研发,曾负责孵化了全球首个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端APP上线推荐系统,还搭建了谷歌商店的机器学习架构和排序算法。回国前,吕昊已经在美国生活、工作了近十年。


“其实2015年我就想过要不要回国,结果一晃到了2017年,我才意识到如果再不回来,我可能真的会错过些什么。”吕昊说。


然而,面对国内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版图,究竟该去哪个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呢?吕昊没有过多地犹豫和纠结,上海一直是他脑海里的“最优答案”。
 


吕昊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作主题演讲


2017年11月,上海正式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智能上海(AI@SH)”行动全面铺开。吕昊接过了曾经的师兄、依图联合创始人林晨曦抛来的橄榄枝,加盟这家上海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在他看来,上海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具备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就像北京的研究机构多、深圳的硬件基础强一样,人才就是上海的优势。


人工智能的竞争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根据一份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领英中国联合完成的《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上海的数字人才数量在全国位居首位,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最为突出。不过,另一份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则显示,在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储备中,中国只有5%左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如何源源不断地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在吕昊看来,城市是否具备一种“氛围”,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人才的集聚至关重要:“我说的氛围不是仅仅指在硬件上布局更多的人工智能园区,让大家在一起工作。而是慢慢地涵养一种AI文化,让上海具有人工智能的气质,让来到这里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孤立地做事情,这样的城市才是对AI人才具有内在吸引力的。”

 


金字塔尖上的人不能单打独斗



吕昊强调的“氛围”不无道理,它对人才犹如“虹吸效应”一般的吸引能力,在一些上海发展相对成熟的支柱产业、拳头产业中已经显现,比如生物医药。


200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发展风口。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而后又到休斯敦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杜治强回国了。这位有10年从业经验的医生,曾深感医生面对疾病时的无助而远赴异国他乡,转投生物学。由于不甘心在国外“做一颗成熟体系中的螺丝钉”,在跨国药企纷纷进驻中国的当口,杜治强以高等科学家的身份加入诺华中国研发中心,并先后进入强生、安进等国际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担任重要岗位。


在那一波浪潮中,上海的生物医药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要论国内生物医药发展最好的城市,无非就是北京和上海。到2010年,国际药企在上海的布局已经远远超过了北京,上海成了生物医药人才归国的首选城市。”杜治强说,那时在张江药谷,随便走进一家餐馆或咖啡店就能遇到同行,听见隔壁桌的谈话就能知道行业内的最新讯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就像一块吸铁石一样,吸引过来的都是同类,能为这个行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杜治强


这些年来,杜治强觉得上海越来越像纽约。而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无处不在的变化和竞争。对于生物医药类的高端人才来说,“国外—国际药企的中国公司—国内企业”是一条有迹可循的发展路径,杜治强也不例外。去年他加入仁会生物,成为这家中国药企的研发副总。


回国十年,杜治强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几次踏在行业发展转型的鼓点上,他有了更多反思。


他见过许多在海外“镀金”之后,回国准备坐享其成的所谓“高端人才”,却因为不能适应国内的竞争、加之缺少情怀和责任感,又回到国外的例子。“过去的成功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成功。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高端人才,要看他是否能够有效地为这个企业、这座城市创造最大的价值。”杜治强说。


高端人才之所以对城市竞争力贡献很大,是因为他们进行的某些科研活动、创新活动能为城市带来许多很难被别人模仿的“垄断利益”。然而,科研和创新都要依靠团队,高端人才需要中等人才和核心人才做辅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杜治强团队最近流失的一个得力助手就让他苦恼不已——一位研究人员因为房价因素,而选择回河南老家的一家药企工作。


对此,杜治强很是遗憾:“对于站在金字塔尖的高端人才来说,过高的生活成本也许短期内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可对于收入没有那么多的中等人才和核心人才来说,就影响巨大了。这些人走了,谁来辅助高端人才发挥作用呢?从长远来讲,高端人才也是从中等人才和核心人才成长起来的,如果一座城市留不住这些人,又怎么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呢?”


【对话】一座伟大城市的特质是什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您看来,上海对高端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除了人们常常提到的包容开放、务实高效、公平创新等特质之外,我还想强调两点:首先,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在它身后有一个巨大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这个地理优势在中国是不可取代的,今后优势会更加凸显;其次,上海人口基数大。一些国家级的展会和世界一流的演出为什么放在上海?这和上海的人口基数大不无关系。就像许多世界顶级的医生愿意来到上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儿能让他接触到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病例,是一个道理。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怀有危机感。上海要认清自己在整个国家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要起到引领作用,也需要多谈问题。
 


陆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中,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生活成本提高对于人才吸引的影响。对于人才,尤其是作为拥有高收入的高端人才来说,一线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仍会成为左右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


陆铭:当然。高端人才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作用显著,上海要吸引他们,在大陆面临北京、广州、深圳,甚至杭州、成都等城市的竞争;在大陆以外,短期内至少面临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竞争。再往后若干年,还要与纽约、伦敦竞争。


我常常说,城市间竞争主要看两个变量,一个是收入,一个是支出。远的不说,以香港为例,上海的人均收入水平是香港的三分之一,而住房和服务的支出已经逼近香港的消费了。上海住房价格跟香港的差距在缩小,而服务成本有的甚至比香港还高。比如保姆价格,在上海请一位住家保姆每月的费用是6000元-8000元,而香港平均是4300港元。


对于高端人才来说,他的收入越多,对服务的需求和消费就会越多。在美国的城市,一个高端人才进来至少带动5个工作岗位,一个医生,一个律师,后面三个分别是餐馆服务员、家政服务员、超市售货员。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人数比例大约是1:1。


所谓的低技能劳动者如果谋生越来越难、流入越来越少,势必带来服务价格越来越贵;高端人才的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质量下降了,他的生产效率也会下降,这座城市对于他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如果还有别的更优选择,可能他就走了。那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些高端人才留不住,或许也和低技能劳动力不足有关?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目前城市容量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上海到底需要吸纳什么样的人才?


陆铭:我们现在来谈这个问题,是假设我能够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把人分成高、中、低三档,但实际上究竟该怎么界定谁是高端人才?我前两天在外面调研,接触了两家企业。第一位企业家是初中学历,搞土地开发,生意做得很大;第二位企业家是个农民,从制造业发家,现在开始从事文创,如舞台剧、音乐剧等。你说我怎么界定他们是高端还是低端?是看学历、看资产,还是别的什么标准?好,就算能够界定,那我接下来想问,十年前、二十年前他们又在干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很多年前您就提出,我们现在是不是只欢迎“国际巨星麦当娜”,却不欢迎“成名前的、年轻的麦当娜”。在您看来,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陆铭:是的。十年前,刚才说的那两个企业家或许只是普普通通的住在地下室的北漂、沪漂、深漂,他们能够成为大企业家的关键,就是因为这里有市场经济的土壤。现在许多城市都想引进尖端人才,都想要国际巨星麦当娜,却不想要年轻的麦当娜,因为年轻的麦当娜可能就在酒吧里唱歌,住在地下室里。但是你怎么知道现在地下室里住的人不会是以后的麦当娜?


好吧,也许你会说,可以等年轻的麦当娜成了国际巨星麦当娜再请她回来,可你要知道,也许年轻的麦当娜离开这座城市就成不了国际巨星了,因为就算她有潜能,也失去了学习进阶的可能和跟市场对接的机会。一个行业的人群结构一定是像金字塔形状的,麦当娜要从底座不断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到塔尖才能出现,底座拿掉,麦当娜就没有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所以,我们在强调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附能力和对潜在人才的储备、培育能力,也应是题中之义。


陆铭:我始终认为,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能为穷人变成富人、巨星,提供各种可能与机会。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除特别标注外,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