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寻找愚园路上的“外国魂灵头”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蓓蕾 2019-01-03 18:24
摘要:从小呆不牢自己的房间,喜欢有事没事的在老宅里晃悠,但唯独不敢走近通向主楼黑色大楼梯的走廊和连着宅子后花园的小房间。有个影子住在那儿,我奶奶生前一直叫它“外国魂灵头”,如果小人不乖做坏事体,要被它捉得去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家里煤气单,老宅里的“外国魂灵头”原来有个名字叫“依麦摩顿”。他究竟是谁?

【和邨老宅】

1978我的曾祖母和我在和邨老宅

1977年的最后一天, 我被裹进一个结实的红色“蜡烛包”里抱出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奶奶和新组成的一家三口挤在一辆出租车里一路驶向愚园路611弄。 从那一天起,愚园路上和邨的祖宅就成了我这辈子的娘家。

 

和邨历史有点长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国人租界时期就有了,弄堂里总共占着十一栋新式花园洋房。据说这里曾经住过海关所属医院的医生,国民党政要,著名南货店老板,女音乐家,意大利指挥家,日本人,韩国人和不明身份的外国人。和邨之所以叫“和邨”就是希望住进来的左邻右舍能够和睦相处,一团和气。每栋房子经历了风雨后都有着自己讲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我是家里第四代第一个孩子,对老宅最初的记忆是吵。房子里上上下下各种人声,开门关门声,走楼梯声,电视声,评弹声......底层公共大厨房常年源源不断地飘出煎炸炒蒸煮出来的烟火气。每天七姑八姨叫不完的人,说不完的话。儿时老宅的热闹景象对我长大以后的生活影响很大。

 

从小呆不牢自己的房间,喜欢骑在亭子间小楼梯长把手上看着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喜欢有事没事的在老宅里晃悠,但唯独不敢走近通向主楼黑色大楼梯的走廊和连着宅子后花园的小房间。有个影子住在那儿,我奶奶生前一直叫它“外国魂灵头”,如果小人不乖做坏事体,要被它捉得去的。

 

小时候老宅里有个老裁缝叫“阿寿”,每年来老宅为各家各户做个大半年新衣服。他就在靠近后花园处的小房间里踩着缝纫机,我每次看见他都是光脚站在冰凉的瓷砖地上,就算是在隆冬也不例外。他总说在他老家有句老话,妖魔鬼怪是不会碰赤脚大仙的。大人原来也怕老宅里的影子。

和邨老宅

 

【煤气账单上的外国人】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在家门口的水泥地上捡到了一张煤气账单的存根,可能是家人付了账单后不小心落下的。随意看了一眼单子上一行行的小字,没想到被我看出个奇怪而陌生的名字。

 

“依麦摩顿”四个中文字清清楚楚地印在账单 “户名”栏上。反复读了好几遍后,我兴奋地手心出了汗,我家的煤气账单上居然有个外国人,我奔上跑下问了好几个长辈,都说这个名字在我们搬进来之前就有了。这么多年来,这个名字一直在我们的煤气账单上,没人提起,也没人想到去更改过。拿着这张煤气单子我越想越着迷,老宅里的“外国魂灵头”原来有个名字叫“依麦摩顿”。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家曾经住在我们的屋檐下,他们长什么样,为什么住这儿,现在又在哪里……家里的老人对这家外国人说法不一,有的说可能是英国人,有的说是美国人,欧洲人,还有说俄罗斯人,印度人的。没人说得清这家人的背景,也没人关心过这家人何去何从,他们早已成为了老宅的传说了。

 

这个被遗忘多年的“依麦摩顿”真的像个影子一样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老宅,它也像是时间长流中落下的一粒沙子细小而不起眼。

和邨老宅

 

【找寻“依麦摩顿”】

 

 

那个暑假以后,“依麦摩顿”这个名字在我心里再也抹不去了,我开始着手寻找关于这个名字的一切。从一开始的简单问询打听,到后来的各处搜寻查找,从家里,弄堂里的老人,门口公用电话亭的老阿姨,马路对面杂货店,点心店老板老板娘,学校的老师,住在愚园路的同学,上海公共汽车上的司机和售票员,到书店,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教堂……很多很多人都曾经耐心地听过我的查找经历,热心地帮助过我出谋划策。当然,我也受过不少的白眼和冷漠……

 

在和邨娘家生活的这段日子里,寻找“依麦摩顿”变成了一种业余生活的爱好和习惯。亭子间的小阁楼里堆满了写了字的小纸片,旧照片,从各种报纸上剪下并装订好的连载故事。在这些被我视作宝贝的物品和无数奇妙的老上海故事的陪伴下,我在老宅的生活从童年走到了青年。老宅里的影子早已随着几次宅内大修和搬动消失的无影无踪,我要找的“依麦摩顿”也始终只是个奇怪的发音,我找不出任何与其相关的线索。

 

2001年的夏天,我告别上海赴美留学。在美国纽约大学求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网上研究搜索的技能,空余时间开始在异国他乡搜索起了“依麦摩顿”。

 

我相信“依麦摩顿”和所有中国各类账单上的名字一样是个有名有姓的全名。他或者她,叫依麦,姓摩顿。这个名字的发音有着无数种英语拼写的可能性。我尝试着在索引栏里敲下各种不同的英语组合,“摩顿”像“Morton, Moton, Modun, Motun” ……“依麦”像 “Imai, Iman, Yimon, Yimai”,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不断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无论我怎么搜,都没有一个人跟索引关键词“Shanghai”或者“Yu Yuen Road”有任何关系。慢慢地,我的搜索热情和精力不比从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孩子,学业,工作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我的业余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依麦摩顿”几乎离开了我的生活。

 

2012年夏天我和我丈夫和孩子们回到上海,我们夫妻俩先后加入了新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2018年开春,一部名为《愚园路》的纪录片和一本《愚园路》的书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仔细观看和阅读后,发现愚园路上和邨的信息几乎没有被提及。一个很冲动的想法驱使着我辗转找到了《愚园路》一书的作者徐锦江老师,那天晚上我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述了小时候老宅的影子,煤气账单和多年来的查找。他对我的故事很感兴趣还热心地帮助我在上海的老文档中找寻“依麦摩顿”的踪迹,很快我们在微信上成为了好“路友”。我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像我一样关注并研究着愚园路的历史,我再一次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搜索中……

访问曾经住过和邨的百岁老人

 

【相遇依麦摩顿】

 

2018年5月的一个晚上,我丈夫的一个想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问我有没有想过“依麦摩顿”这个名字可能并不是一个全名,可能只是一个姓或一个名。他的猜测来源于学生姓名的登记。

 

有些国际学生因为姓名很长,所以在电脑表格里会自动变成两行。过去打印的账单“户名”可能会因为有些外国人姓名太长就只留一个姓或名, 而不是我一直认为的全名登记。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我把依麦摩顿作为一个姓来搜索。很快搜索中跳出了世界各地姓氏里有“依麦摩顿”这个发音的人,像印度塔米尔的“Imamudeen”, 伊斯兰姓氏里的“ImaiMoodum”……

 

2018年5月8日的晚上,一群葡萄牙人出现在我的搜索中,一份“葡萄牙人在上海”的调查报告呈现出了1940年前后他们在上海的活动记录。在报告的附录中作者列出了3000多个经过详细考证过的上海葡萄牙籍居民的名单,从中我锁定了8个有着相同姓氏的人,这个“Emamooden”的姓氏跟老宅的“依麦摩顿”发音惊人相似。根据搜索研究,这个世界上非常稀少的姓氏现在只有名单中的那些人和他们的后人还继承着。

 

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使我两眼发花,临近午夜,Edmund Emamooden出现了, 这是他在英国的家人在2015年发布的一个讣告。当我一口气读完了全文后激动不已,电脑屏幕定格在讣告最后一张老人的黑白照片上,老宅的“依麦摩顿”正微笑地看着我。

 

讣告中Edmund Emamooden的家里人叫他Eddie,艾迪。1928年生于上海,曾就读于上海著名侨童男校Thomas Hanbury School, 就是租界时期愚园路上的汉璧礼学校,现在的愚园路404号市西中学。父亲查尔斯.依麦摩顿Charles Emamooden在他17岁时在上海意外早亡。1952年,24岁的Eddie离开了上海去了香港。根据讣告的内容,Eddie后来的人生轨迹很励志,年轻的他在香港自学成才,后又赴英国深造建筑设计,他的设计作品被香港艺术博物馆永久性保存。1965年,他陪同英国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夫妇参观了由他负责的香港英国文化协会的展览。作为一名成功的设计专家,他一直活跃在设计和与之相关的教育领域。他的妻子还健在,有两个优秀的女儿。

 

很遗憾,2015年最后一个生活在愚园路老宅的葡萄牙人已经离开了人世,我还是晚了一步。为了还原依麦摩顿家族在上海的生活,我决定试着联系Eddie的女儿。几天以后,我和Kate Emamooden在LinkedIn网站上相识了,随后一份长长的邮件让Kate了解了我寻找她的用意。她感动地说父亲生前很喜欢跟她们讲述小时候在上海生活的往事,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非常兴奋听到我的故事。她向我介绍了Emamooden家族的人员,葡萄牙人名单中8个Emamooden之间的关系。通过Kate我联系上了更多Emamooden的后人。

愚园路和邨老宅的一段被遗忘多年的历史慢慢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遥想,1952年初夏的一个清晨,24岁的艾迪.依麦摩顿要走了。他在这栋三层楼的花园洋房里奔上奔下地打理着搬家前的行李,终究他还是放弃了要带走这里一切的念头。1945年他的父亲查尔斯.依麦摩顿在上海的早逝改变了艾迪的生活,财务的日趋拮据和时局的变化使他最终决定搬去香港投奔亲戚。临行前,他从上至下地走了一遍这栋从他记事起就住着的西式宅院,静静地关上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房间的门。走到大门口时,他习惯性地摇了摇挂在门后的木质信箱,摸了一把信箱口。这个从出生就成长在上海,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国小伙子最后望了一眼身后的宅子。

 

“嘭”的一声关门声,和邨葡萄牙人的那些事被锁在了这栋房子里。

 

从艾迪.依麦摩顿离开老宅的那天起已经整整过去了66年,他一定想象不到他曾经生活过的上海老宅,有个小姑娘会花三十多年的时间满世界地找寻着他们一家的踪迹。人生如梦,当年那个和邨小姑娘已步入中年,在回娘家的路上,她身后跟着的那群大大小小,叽叽喳喳的孩子点亮了老路老弄老宅,在这里,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但这个没讲完的老宅故事就像愚园路上每弄每户讲不完的故事一样,等着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去发掘,去诉说......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艾迪·依麦摩顿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