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饿了么”,你改了么?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6-03-28 14:46
摘要:舆论对“饿了么”的种种乱象一惊一乍,很多人却可能觉得“那都不算个事”。饿了么?饿了,那就照样拿起手机,找“饿了么”点餐。

在央视“3·15”晚会上,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背后的种种乱象被曝光。面对舆论压力,“饿了么”据说是“迅速反应,整顿规范”。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其整顿规范的效果如何呢?近日有媒体报道,经记者多路暗访发现,涉嫌无照经营、登记地址虚假、盗用后厨照片等行为仍大量存在于“饿了么”平台。

 

大众媒体履行舆论监督功能,过去一般遵循这样的机制和模式:企业违规—媒体曝光—舆论压力—企业自查自纠—主管部门处罚整顿—恢复正常经营秩序。但从“饿了么”这个案例来看,甚至从近些年来央视“3·15”晚会所引发的后续效应来看,这套机制和模式已经渐渐失效。对于被曝光、被监督者来说,舆论已经越来越不具备压力。舆论和现实生活呈现“两张皮”——你说你的,他做他的,舆论很难推动现实层面的根本改变。

 

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媒体曝光更多是一场舆论“危机”。他们的应对之策,并非从实质上彻底清理那些被曝光的违规乱象,而是借用传播手段,开展一场“危机公关”。早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举办之前,网上就流传着各种“危机公关攻略”。其中既有对往年被曝光企业“公关经验”的梳理总结,也有对今年可能被曝光之后的应对建议。应付舆论监督的“公关”不局限于央视“3·15”晚会。随着大量媒体从业者转行企业公关,以及一大批专业的公关公司风生水起,传播领域的“危机公关”已经驾轻就熟。很多重磅的媒体曝光,都能在公关高手的操作之下幻化于无形。更高段位者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危机公关”,转而追求“危机营销”了。舆论危机来了,不但要把它的负面效应消弭于无形,还要把握万众瞩目的难得时机,把负面形象扭转为正面形象,再趁势营销一把,彻底“把坏事变成好事”。

 

不但经济领域的企业如此,那些涉及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的领域同样如此。最近网络视频直播平台频频涉黄,甚至出现斗鱼tv直播造人、知名主播mini换衣露三点之类的疯狂之举。在舆论猛烈抨击之余,相关的视频直播平台几乎就是“八风不动”。虽然主管部门已开始整治,但直播平台们发发表态、做做样子之余,打擦边球现象依然存在。

 

以前的舆论监督有力量、起作用,现在这种力量和作用在递减,其背后的原因,未必就因为以前的企业比现在更有良心、更有道德。更主要的,恐怕是放在以前,信誉一倒,企业就很难发展壮大了。企业不讲诚信、作奸犯科的行为一旦曝光,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如果企业没有真诚悔过和切实整改,仅仅借助“危机公关”恐怕很难蒙混过关。但是现在,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似乎变得越来越“宽容”,对于不诚信、不守法的行为,容忍的阈值也越来越高。以前如果哪家知名企业被曝光售卖假货,很有可能要面临严重的后果。但现在的电商巨头,连老板都光明正大承认自己的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假货。消费者之所以不太在意,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识了太多假货。“地沟油”新闻刚出来时候引起巨大轰动,但现在如果曝光哪家路边小店使用“地沟油”,恐怕就很难成为大新闻了。当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变成了常态,人们就不会觉得它是一桩丑闻。它甚至会变成一种“常识”——路边小店就是使用“地沟油”的。所以,舆论对“饿了么”的种种乱象一惊一乍,很多人却可能觉得“那都不算个事”。饿了么?饿了,那就照样拿起手机,找“饿了么”点餐。

 

舆论对于公共道德和规劝,以及对于社会行为的监督,同样面临类似的尴尬。换在从前,如果哪家公共机构胆敢直播人造娃娃、换衣露点,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恐怕就离关门不远了吧。但是现在,在那些沉迷于视频直播的年轻人眼里,可能舆论批评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公共舆论里面衡量是非、对错、黑白、美丑的标准,对他们并没有多少影响力。既然粉丝们继续追捧,继续慷慨解囊甚至一掷千金,那些日进斗金的视频直播平台、视频直播主播们,才懒得搭理舆论怎么说呢。

 

饿了就要吃饭,这是个常识。但在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里,一定不可以饥不择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可以吃的如何吃、吃多少,都应该有一整套的判断标准、执行规范。公共舆论的强大力量,就是帮助社会去捍卫那些衡量是非对错、黑白美丑的基本标准。如果舆论力量不断削弱,有可能导致社会在这些基本标准上模糊失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