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这场不平凡的故事会见证上海杨浦40年
分享至:
 (2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8-12-26 19:59
摘要:在一次家访时,于漪看到一家八口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破房子里。“屋里只有两张床,当中放一张桌子,其他一无所有,我看到以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但这就是当时杨浦的状况。”

 

她在杨浦生活工作了60多年,一生徘徊于三尺讲台培育国之栋梁;他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乘着改革的浪潮创立了云计算“独角兽”;他醉心于0.82公顷的科创蓝图,打造“大学的城市”……今天,杨浦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杨浦教师于漪等五名代表讲述了他们与杨浦共同走过的40年。

 


一名普通教师眼里的杨浦40年

 

座谈会上,于漪第一个发言,她身子纤瘦,笑意盈盈。今年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来自上海的特级教师于漪是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百人名单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那天,89岁的于漪走上演讲台,走得雄赳赳气昂昂,她说:“我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全中国1700万教育从业者。”

 

于漪  (摄影:张驰 )

 

上世纪70年代,电视上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目睹了她上课时的风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经常到学生家中家访,也目睹了当时杨浦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

 

在一次家访时,于漪看到一家八口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破房子里。“屋里只有两张床,当中放一张桌子,其他一无所有,我看到以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但这就是当时杨浦的状况。”

 

“我年轻的时候,连一根油条都舍不得吃,全部钱都用来资助孩子。”在那个经济收入普遍都不高的年代,于漪经常花自己的积蓄给学生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我有个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后来才知道他是因为家里没有钱配眼镜,眼睛看不清楚。当时眼镜片是6块钱一块,我的工资是72块钱,我就拿出12块钱给他配了一副眼镜。孩子都是我们的宝贝。”

 

1980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什么状况?于漪举了一个例子。“那年,我随老同志到金山县政府所在的镇去调研,那里的老师每节课只有2支粉笔,下雨天还要穿长筒靴才能进得了学校,全镇16所学校只有一个篮球架。”而今天,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城市到农村,基础教育实现了有广度有质量的覆盖,取得这个成就实在不易。

 

回想起过去40年,于漪感觉恍如隔世。1978年年底,她随全国妇女代表团结束日本访问考察后回国,正逢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三中全会结束,那种欢欣鼓舞、拨云见日、春回大地的景象,我亲耳所闻,亲目所睹。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积极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大家的精神力量被激发出来了,并且汇聚在一起,成为了创造40年改革开放人间奇迹的精神原动力。”

 

“这40年间,很多人牺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祖国的今天就是无数人这样顽强奋斗出来的。”今天,上海基础教育在深化改革的精神里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但中国心和中国情不能丢。我们要有教育自信,因为一个有中国情怀的老师会恩泽千万莘莘学子。”

 


知识创新区的奋斗之路

 

从工业大区到知识创新区,杨浦的40年伴随着创新创业的发展。座谈会上,杨浦科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官远发回顾了大创智功能区的建设历程。“最初,‘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是所有人对创智天地的愿景,我们科创集团与香港瑞安集团携手合作,参考美国硅谷创业模式和巴黎左岸的生活氛围,形成了0.82公顷的规划蓝图。”此后又经过艰难的平台搭建、功能提升阶段,创智天地迈向了大创智。如今,大创智的规划建筑面积已从最初创智天地的85万平方米,扩展到140万平方米,吸引了超过2200家科技型企业,每年还在以140家的速度增长。

 

创智天地

 

在大创智辐射效应下,为推动新旧动能转化,长阳创谷项目成为杨浦的另一个创新重点,让常年闲置的近30万平方破旧厂房“凤凰涅槃”。“敢想才有机会,敢干才能成功。今天‘世界级创谷’需要世界级的环境、技术和企业,创谷的近期目标,就是要在2020年前要建成一个AI应用场景的示范区。”

 

在杨浦众多的科创企业当中,优刻得是其中的代表。“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优刻得创始人季昕华回顾了自己和改革开放同成长的历程。“1979年3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个多月之后,我出生在浙江龙泉的一个小山村。当时国家建设百业待兴,浙南的山村更是落后,我从高中开始就替人打工贴补家用,给人拉过黄包车,扛过货。”

 

季昕华

 

1996年,改革开放18年之后,季昕华来到上海杨浦,就读于同济大学。“那时的杨浦还是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学校周边环境条件都比较差。”他第一次进入到学校机房,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他甚至不知道怎么开机,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启动了计算机。“不曾想到,屏幕点亮的那一刻,也同样点亮了我的人生。”

 

2012年3月,季昕华34周岁,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第34个年头。在历经腾讯、华为、盛大等公司高管之后,他回到杨浦,和几位朋友一起成立了优刻得公司。得益于国家好的产业政策和上海市优秀的营商环境,优刻得成立以来发展迅速,6年来已经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公司,并入选今年独角兽企业和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

 

“他们问我,为什么创业选择在上海杨浦?我告诉他们,这里有最好的创业环境、完备的产业生态、丰富的人才资源。”他不但自己在杨浦创业,还将优刻得云平台上很多优质的企业引进到杨浦来。“我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亲历、见证、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上海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杨浦从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成长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区的征途。在改革开放40年新的历史起点,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有‘再出发’的豪情壮志。”

 


守护家园的美好愿景

 

沈美兰是负责清扫杨浦五角场的一名环卫工人,2000年来上海的时候,她才27岁,当时有人问她:“沈美兰,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当清洁工?”她说:“这份工作让我觉得踏实。”有人给她介绍别的工作,她不肯去,她说:“我就是喜欢扫马路。”2013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环卫工人”,2015年,她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今年,对她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她成为了杨浦区第一个落户上海的环卫工人。

 

沈美兰

 

“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设施设备先进了,工作条件改善了,收入增多了。”从农民工变成上海人,沈美兰还以一线环卫工的身份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全国总工会代表大会代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人来问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开心有干劲,其实我就是因为喜欢,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喜欢环卫这份工作,喜欢一起工作的伙伴们。”

 

杨浦殷行社区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建设发展起来的社区。殷行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回顾了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用真心、真情、真诚建设社区的历程。殷行社区是以市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居民和纺织、机电等系统福利分房职工居住为主的大型社区,民生工作是重中之重。针对殷行老年人多、残疾人多的特点,街道开设长者照护中心,拓展助老养老服务空间,还成立了惠及全人群包括残疾人的社区健身(健康)中心。每年发放各类帮困救助金、享受帮困救助对象和申请受理困难住房家庭均为全区之最。

 

殷行街道

 

近年来随着居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增强,而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殷行众多小区却日趋“衰老”,居民需求与小区现状的矛盾日益突出。“几年来,我们先后在殷行、工农、开鲁等小区实施‘戴帽子’、‘穿新衣’、换管道、补绿化等改造项目,解决居民房屋屋顶漏水、墙面渗水、管道老化等突出问题。今天百姓的生活大大改善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从未停息,我们要为殷行20万居民的家园而不懈努力。”

栏目主编:栾吟之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于漪与孩子们在一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