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啊,朋友再见!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容子 2018-12-27 07:08
摘要:事后他通过微信发来活动照片,我看到他坐在轮椅上,单腿下垂,穿戴整洁,藏蓝色外套的里面是一件大红色的羊毛衫,羊毛衫领口露出洁白的衬衣领,头戴圆形无舌帽,神采奕奕……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央视电影频道精选40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引进影片,从11月中旬开始每晚一部连续重播。其中有一类战争题材片,如法国电影《老枪》,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等,均为讲述二战中欧洲国家反抗纳粹德国的故事。那些震撼的场面、闪光的瞬间,重温如逢昔日、如睹故人,而影片背后如“朋友再见”这样的故事,更在我脑海里深深扎根,迄今难舍。

  

南斯拉夫影片《桥》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原是意大利歌曲,外文曲名“Bella ciao”(“再见了,姑娘”),是一首委婉动听又豪放悲壮的曲子,曾作为意大利游击队歌曲流传甚广,后被这部《桥》引用为电影插曲。《桥》引进我国后,该曲不胫而走,或被人们哼唱,或用当时流行的手风琴演奏,风行一时。时至今日,此曲的口哨曲和口琴曲仍不时回响耳畔,经久不衰。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在残酷的战争中,在生死考验面前,有人走向苟且偷生的灵魂背叛,更多人走向为自由而战的心灵天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钟表店老板倒在法西斯枪口下,电影镜头从高高的清真寺塔楼向地面俯瞰,群鸟惊飞,翔绕空中,沉默的画面道出的不也是“啊,朋友再见”吗?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请你把我来埋葬。” 

 

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纳粹德国走到了失败边缘,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一个小分队奉命去炸毁德军把守的大桥,以切断德军撤退路线。年轻的游击队员掩护战友脱险,牺牲在沼泽地;为完成炸桥任务,游击队员坠下高高的大桥;激战中,工程师亲手炸毁自己设计的大桥……南斯拉夫影片《桥》中,多次响起“啊,朋友再见”的曲子,每一次出现,剧情不同,所牵带出的情绪也不一样。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同样是发生在1944年的故事,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以谍战片风格展现了罗马尼亚爱国武装部队发动起义,脱离“轴心国”集团,开展祖国解放斗争的历史事件。“橡树,十万火急”正是秘密起义的暗号,协助起义的小提琴手克内莉亚被纳粹分子杀害,倒在白玫瑰盛开的花丛中……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是多么美丽的花。”  

 

熟悉的旋律印刻在我们的心海,每每听到便像浪花翻涌;动人的语言如同拓写在我们的记忆中,掠过耳畔便能唤回过去。  

 

《橡树,十万火急》于1973年上映,引进后由上译厂译制,片中男女主角分别由乔榛、刘广宁配音。今年12月13日晚央视6频道重播这部译制片,夜深人静,当荧幕出现片头字幕,演职人员表的后面清楚可见“翻译:周明德”几个大字,我心中顿时涌出“啊,朋友再见”的呼唤……  

 

2017年2月16日,忽闻周明德老师去世,实感突然。就在他去世前不久,他还在为促进中罗文化交流而积极活动。我和周明德老师结识在外事译协的“译友沙龙”微信群。在一次读书会上,我见到已故著名翻译家草婴先生的夫人盛天民女士,盛老师请我向周明德老师转达她的谢意,因为她收到了周明德寄给去的一本2015年第2期《译友》,上面刊载了周明德悼念草婴先生的文章《译界巨擘 良师益友》。文中,周老师讲述自己1960年入学华东师大俄语专业,阅读过许多草婴先生翻译的作品。1987年1月17日上海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周老师等人参与筹备工作之初,得到草婴支持和指导。加入上海译协后,周明德多次在活动中聆听与对谈草婴先生,受益匪浅。他在文中说:“草婴一生已作出表率,我们应学而仿之的是:忠诚译业矢志不渝的翻译志向,孜孜不倦勤于译事的翻译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翻译风格,志远清高甘于幕后的译者人品。”草婴夫人读此文非常感慨。我在“译友沙龙”微信群里把盛老师的话转告给周明德老师后,周老师异常感动,我和周老师也自此相识。

  

微信群里,周老师常给大家发些中国与罗马尼亚文化交流的信息,例如上海举办罗马尼亚民族服装“叶衣”展览等。有一天,他突然给我发来一条信息,原来他得知我去参加了上海作协举办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思南公馆”与读者见面的活动,而他正在为罗马尼亚诗歌朗诵会在沪举办做准备工作,故想托我打听如何租借思南公馆的场地。周老师在和我电聊中热情地向我介绍罗马尼亚,希望我有机会去走走看看。我这才知道周老师因腿疾做了截肢手术,行动不便,很少外出,但他一直是上海译协及“中罗友好协会”与罗马尼亚文化交流的重要联络人和活动组织的“桥梁”,为此操心尽力,电话中丝毫听不出他有任何悲观懈怠的情绪。不久,周明德邀我出席罗马尼亚诗歌朗诵会,但不巧,我不在上海,事后他通过微信发来活动照片,我看到他坐在轮椅上,单腿下垂,穿戴整洁,藏蓝色外套的里面是一件大红色的羊毛衫,羊毛衫领口露出洁白的衬衣领,头戴圆形无舌帽,神采奕奕……  

 

我慢慢知道了周明德年轻时曾在罗马尼亚留学,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新中国培养教育出来的外语人才,没有祖国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曾在2017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纪念日凌晨的微信中说:“我是同辈同族中唯一一个亲自受到周总理接见、亲耳聆听周总理语重心长讲话并亲笔记录下周总理1965年3月对留罗学生讲话的人!我对周总理怀念、尊敬、仿效,是怀着特殊感情的……”周明德翻译过大量罗马尼亚文学作品,如电影剧本《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等。他去世后,中罗友好协会发来悼函,高度赞扬他生前为促进中罗友好交流所做的贡献。一个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事业,并把这种大爱付诸行动,孜孜追求,尽管身有病痛残疾,但心有理想志向,生前不懈努力,逝后被人敬重,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周明德先生  来源:本文作者

 

“啊,朋友再见”,重温那些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和译制片电影,会想起许多在幕后辛勤耕耘的翻译家。草婴夫人盛天民女士今年也走了,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最后的日子里把所有气力投入到介绍草婴作品、建立“草婴书屋”的工作中。

  

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能否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外国电影?除了以上东欧国家的译制片,还有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优秀经典译制片在几十年前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在影片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那些翻译家、配音演员,许许多多无名英雄值得被铭记、被褒扬。

  

“啊,朋友再见!”其实你们未曾走远。无论是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还是真实生活里的朋友;无论是歌曲中的呼唤,还是人世间的凝望。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拍摄地:迪尔地耶维卡大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