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碎片化与碎片话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路来森 2018-12-17 07:05
摘要:同样是马洛伊·山多尔,就“思考”问题这样评述喋喋不休者:“这样的人不消化物质,他们只会将吸收的新鲜物质原样吐出。对他们来说,把舌头当成门锁的使命和威胁并不存在。”

 

乡下人,称说话多的人为“话篓子”,或“话唠”。话篓子的特点,是“漏”,不知不觉的,话就从口中“漏”出来了,越“漏”越多,“漏”得多了,话就说多了。但“话篓子”话虽多,却常常并非出于私心,出于一己之考虑,很多时候是情不自禁,自己管不住自己。再者,“话篓子”之话多,也未必完全无益,有些时候,多余的话语,也许会因此化解某些场面的尴尬。因为,毕竟是“说者无意”,而无“心机”的话语,可供人一粲。

 

“话篓子”话多,原因方方面面。可能是性格原因,性情直爽、心无芥蒂的人,大多如此;也可能是心存虚荣,急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

 

前者,情有可原;后者,却未免令人生厌。但尚有更让人生厌者,那就是喋喋不休的人。喋喋不休者,不仅话多,而且还絮絮叨叨,碎碎叽叽,说个不停。

 

我们常说,说话要“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要求说话者说话时分场合、看对象,即,要为别人多考虑一下,心中要装着别人的感受。而喋喋不休者并不这样。他们说话多,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的需要,完全是为了自己表达的畅快,或者达成话语的个人目的,因此也就自然不顾及说话的场合和对象,随时随地,他们的话语会碎纸屑、瓜子壳一样倾泻而出,搞得听者满耳狼藉。

 

喋喋不休者,话语多,还特别“碎”,即所谓“碎片式”表达。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对此有过精彩的表述,他说:“他们用碎片式的语言填塞世界,直到无法继续承受:喋喋不休者发声时,物质消失了,世界充盈着琐碎的语言。”

 

这种“碎片”式的语言断断续续,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很多时候,它们就不是为精彩的内容和正确的思想而存在的,而只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存在的。说者用这样的话语阐释的是冗长、无用或无聊的信息,传递出的则是粗俗的趣味和浅薄的思想。

 

喋喋不休者的行为根源在哪儿?在于不去“思考”,不会“思考”;或者,歪曲“思考”。

 

同样是马洛伊·山多尔,就“思考”问题这样评述喋喋不休者:“这样的人不消化物质,他们只会将吸收的新鲜物质原样吐出。对他们来说,把舌头当成门锁的使命和威胁并不存在。”

 

对于正常人来说,“消化”就是思考;“不消化”,则意味着不思考。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又怎会有好的思想表达呢?再加上管不住自己的“舌头”,便只好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满嘴碎片了。如果一个喋喋不休者为了达成一己目的,故意去歪曲思考、强奸事实,那此人就是小人,居心叵测的人。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真不乏其例。

 

中国传统文化里崇尚“勿多言”,因为“多言多败”。而“勿多言”,就要学会思考。一个思考者,应该首先是一个“倾听者”一一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后表达,不作信息粉碎机、拼接机,而更崇尚理性、逻辑,崇尚言之有物、言之有思、言之有度。

 

当下社会信息海量且多元,就算不把自己锤炼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和客观倾听的思想库,那也不要甘于成为原样吞吐的话匣子和凌乱琐碎的信息粉碎机,你的喋喋不休里,粉碎的是往往是沉静与理性,搅起的是混浊与浮躁。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